三九天的室外,刮着刺骨的西北风,有些寒冷。懒意庸庸的我,倦缩在暖暖的床上,刷着抖音,打发着无聊的光阴。

忽悠,一段视频吸引了我的眼球:一个名叫西磑特色小馆里,工作人员正在漏圪抖板上做漏圪抖,漏圪抖板下的清水盆里,一条条金黄色小鱼鱼上下左右自由地游翔。

啊,这就是久违了的农村特有的非遗美食漏圪抖,好多年了,没有见过,也没有吃过,这条抖音短视频,一下子逗惹了我的馋嘴,当即决定,去西磑小馆美餐一顿漏圪抖。

开着我心爱的电动车,不一会儿就到达了目的地。驻足望去,西磑特色小馆位于西磑村村委会所在大巷的最东端,一部高大的北瓦房带着走廊。

拾阶而上,推开朱红的大门走进小馆,顿觉暖意扑面。小馆面积有三间大,最西边的一间是厨房兼操作房,剩余的两间做餐厅。小馆布置的很朴素,但也别具一格。正对房门的北墙上贴着一幅毛泽东主席的画像,两边配了一副对联:吃水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整个小馆的墙面是土灰色的,很像一个农户的家庭。墙上没有其他装饰,只是挂了几面竹子编的小筛子,还有几串鲜红的辣椒。

餐厅里摆放着五张纯木的大八仙桌,配着纯木做的厚重而结实长条凳子。桌子上面摆放着过去农村用的竹壳子暖水壶,很有时代感的陶瓷醋壶、盐罐子、筷子筒,还有很像毛瓷的瓷器烟灰缸,上边印着毛主席头像或工农兵画像。餐厅的地面铺的是土制青砖,顶棚也没有豪华的灯饰,只有几盏暖色的照明灯。整个小馆,布局简单大方,古色古香,极具农家饭馆的特色。

一位女士把我迎接到南墙靠窗的一张桌前坐下,向我介绍说,咱这里的饭菜都是农家饭菜,保证没有任何添加剂。主食有手工饺子,手工猫耳朵,手工漏圪抖,臊子面,油糕、油馍,杏仁饭,都是现吃现做,家常人家口味,和你家里做的一个样。咱们用的猪肉是土猪肉、鸡是土鸡、土鸡蛋,酸菜是自己腌的,豆芽是自己生的,粉条是自己用红薯粉面漏的。总之,来到咱这小馆,一定让你吃的舒服,吃的放心。

听了她的话,我笑着说:“我是奔着你们家的漏圪抖来的,我很想吃一碗地地道道的漏圪抖。”

听了我的话,服务员也笑了,说:“你来的是时候,今天要吃漏圪抖的人特别多,还有很多人提前预定了,你稍等,我这就给你报饭做去。”

趁等饭的当儿,我仔细观察了小馆的工作人员,她们都是农村妇女,一共五个人,岁数大概30岁到50岁之间。但我怎么都看不出那个是领导,那个是员工,那个是厨师,看她们忙碌的身影和工作的状况,她们似乎都是领导——谁都可以接待客人;她们似乎都是厨师——谁都能炒菜做饭;他们似乎都是服务员——谁都能端饭端菜、收拾碗筷、打扫卫生。她们五个人配合的天衣无缝,报菜、炒菜、做饭、端菜,每个环节都做的井井有条,客人再多,也看不出有一点慌乱。

我的漏圪抖端上来了,服务员客气地说:“桌子上有醋、有盐,不对口味的话,自己加点。”我尝了一口,呵,味道不错,还是过去家里做的味道。于是,端起碗,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冬日的暖阳透过窗户的玻璃,照射在饭桌上,一股暖流沁入心扉。

正是中午吃饭的饭点,顾客络绎不绝地来到小馆。先进来的是几个铝厂的顾客,一进门就吆喝着:“我们是来吃漏圪抖的,还有吧?”一位服务员笑盈盈地连忙迎上前去:“有、有,马上给你们做。”

随即有几个从市区里来的顾客进了门,喊道:“服务员,听说你们这里的手工猫耳朵不错,给咱上三大碗。”

紧接着,有十多个从宏达集团工地来的顾客也进了小馆,这个说要吃手工饺子,那个说要吃油糕油坨,一个很像领头的说,再来一盘酸菜炒牛肉、一盘粉条拌豆芽、一盘韭菜炒鸡蛋,一人再煮一颗土鸡蛋。

这时候,一个电话打进来,高声大嗓子地说:“预定十大碗漏圪抖,半个小时后我们来。”

五张饭桌都挤满了顾客,欢声笑语充盈着小馆,饭菜的香味笼罩着小馆。

小馆的门又开了,挤进来两个老人带着两个小学生,老人说:“我这两个孙子,听说你们这里的饺子太好吃了,哭着叫着非要来吃,你们给他俩来一份吧,他们吃完还要上学去呢。”饭桌没有位了,服务员把门后放着的小桌子摆放到餐厅的角落,让两个小家伙将就着吃了一份韭菜饺子。

两辆小车停在了小馆门前,车上下来十来个人,推开门,往里一瞧,餐厅里满满当当的。这情景,没有让他们失望,东张西望了半天,看见门后还有两张小桌子,就笑着拿出去,摆放在门外的走廊,对服务员说:“今天太阳好,外边天气暖和,我们就在走廊里吃。”服务员不好意思地说:“真对不起,今天顾客特别多,你们可以稍等一会,马上就可以有两张桌子空下来。”那几个人笑着说:“没关系,我们就在外面吃。”

一碗漏圪抖下肚,让我吃了个舒坦,吃了个美美的回忆。小馆的这一幕,小馆的这场面,也让我感到十分的惬意。寒冷的冬天里,小馆给了人们温暖,给了人们一个家庭般的温馨。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