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风裹挟着泥土的芬芳,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既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传统祭祖节日;传说清明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我的祖籍在泰州,现在由于工作时间安排不开,当然不能去泰州祭祀的,所以在徐州就地简化为:在一片旷野地里烧几摞黄纸以示祭奠,这还是在母亲的提醒下去完成的;望着袅袅升起的青烟,思绪不由得飘回了儿时的泰州。在儿时的记忆里,清明节,包含了踏青、扫墓祭祖两大块。

  踏青,清明节当天,恰巧遇到不下雨的天气,那是最好,三五个童年发小邀约到一块儿,分工明确:折竹竿、找油纸、取剪刀、扯鱼线绳;竹竿劈开制条当龙骨备用,油纸裁成想要的模样,竹龙骨定型绑紧实,裁好的油纸用鱼线固定在竹龙骨上,龙骨这头找好位置绑上鱼线,当然,最后的风筝引线不是随便绑的,得有经验的同伴或大人协助去完成,大伙儿欢欢喜喜蹦踏一路来到田间地头,来回奔跑,放飞着自己制作的风筝,也不知道有没有小伙伴是不是从那时起就有过梦想?玩累了,大家来到小河边,折两三条柳枝编成圆圈状相互戴在头上,顺便采摘些柳芽装在衣服袋子里,由母亲做成杨柳饼,这是来自春天的快乐!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习俗的中心,踏青完,等待着家里大人来到田间,再被大人们带到各自家的土坟头里开始扫墓,扫墓前有叩拜坟墓、叫称呼,念叨几句,意思是保佑家人平安健康之类的话,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土坟墓周围及坟墓上的杂草,清除完杂草后,坟墓表面培添些新土,最后更换土坟盖头,由大人到河边找块潮湿而有草的地方,用铁锹挖出一大整块土,修成锥柱状,安到坟头位置,童年便从老人们言语中得知,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修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扫墓完成后,有的就地摆上贡品,烧些纸钱祭奠了,但是有的人家包括我们几个伙伴家,扫完墓,回到家中,要在堂屋庄重的置办贡台,青菜豆腐、青菜百叶、红烧鱼、红烧肉四菜必不可少,有祭上三祖的准备六副碗筷、酒器,有祭上四祖的准备八副碗筷、酒器,盛上高于碗,可以说再也盛不下的米饭,筷子插入米饭中,这时才知道,平时我们吃饭时筷子插立在碗中是要被老人们教训的;倒满酒杯,贡台下方空地上开始燃烧纸钱,招呼先辈祖上接受祭拜,保佑子孙后代多福;就此扫墓祭祖才算是完成了。

  如今身在异乡,清明祭祖只能从简。但那些深植于记忆中的仪式与情感,却从未褪色。望着渐渐熄灭的纸钱,我仿佛又看到了儿时在田野间奔跑的身影,闻到了杨柳饼的清香,听到了大人们低声的祝祷。清明,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份传承,一种寄托,一段永远鲜活的记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