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缅怀刘磊老师

志愿军志司老战士王修律


清明节到了,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刘磊老师离开我们一周年了。去年的4月9日,我代表许多战友参加了送别刘磊老师的追悼会。会后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今天没想到送别刘磊老师追思会这么隆重。特别是看到八、九位志愿军老英雄亲自到场送别刘磊老师,他们都在90岁以上的老人了,他们都由子女或老伴搀扶着,这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感人场面,无不叫人动容,他们背后一定有许多故事。”

他们是肖华金、孟宪常、河露基、王修律。我们胸戴白花,手持鲜花,站在第一排,后面房间里站满了祭奠的人,花圈摆满了房间两边。追思会上,刘磊老师律师事务所的领导、她的弟弟、协会魏平老师等致悼词。特别是协会副会长魏平老师的悼词,全面、细致地介绍了刘磊老师生平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我是第一个向刘磊老师献花并瞻仰遗容的。当看到她那消瘦的面容时,我顿觉头晕目眩,险些跌倒,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幸好我拄着拐杖,又有老伴搀扶。我最后望了她一眼,含泪离开会场,甚至忘记了与家属握手道别,实在有些失态。走到门口时,两位女同志关切地嘱咐我保重身体、慢走,还递给我一张纸巾。不知是谁拍下了我边哭边走的照片。

我们这些年迈的老兵都曾多次受到刘磊老师的关怀,每个人心中都珍藏着感人的回忆。确认我的志愿军身份后,她立即加了我的微信,几乎每天都会发来问候,嘘寒问暖,叮嘱我保重身体。她鼓励我把在朝鲜战场上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写成回忆录。还让我找出珍藏的老照片、纪念章和军功章等物品。在她的安排下,“寻访最可爱的人”摄制组的李唯同导演来我家采访,后来又引荐湖南作协周书记带领的采访组来访。她和志愿者唐江还在车坡酒楼设宴招待我和师文清同志,特别嘱咐我们带上老伴,并赠送了双份礼物,包括茶叶、黑芝麻糊、护肤品等,最后还一起合影留念。

在刘磊老师的辛勤努力下,《志愿军老战士风采(上下册)》和《致敬最可爱的人》终于出版问世。收到这份珍贵的礼物时,全家人看到书中刊登的我的回忆录和照片,都感到无比欣喜。这些书籍已被我精心珍藏。

刘磊老师住院期间,群里的老战友们都在询问她的病情和住院地点,想要前去探望,但都被她婉言谢绝。她在群里留言说:“希望这个群能一直保留,让大家可以继续交流。”群里最活跃的是空军的师文清、李清阳和刘无瑕,还有上海的王志远同志。后来刘磊老师转院时,特意在群里把我的名字排在了第一位,这让我隐约感到她的病情已经十分危重。

去年清明节,我们心中最美丽、最可爱的刘磊老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噩耗传来,群里的老战友们悲痛万分,纷纷询问追悼会的具体时间,都想送她最后一程。考虑到大多数人行动不便或身处外地,我主动提出代表大家参加追悼会。徐蔼贞大姐第一时间转来200元,托我代买花篮;刘无瑕因为不会手机支付,特意让女儿加我微信转来100元,她女儿还说:“谢谢王叔叔,欢迎您来南京做客。”这份从南京到北京的情谊,令人感动不已。更让人动容的是,正在住院的李清阳特意让儿子送来100元,听说收到钱的消息时,他在病床上哭了,足见他对刘磊老师的深厚感情。肖华金、河露基等老同志也都让女儿转来了100元。

肩负着大家的嘱托,我立即联系了《志愿军老战士风采(续集)》群的群主张燕敏老师,请她代为订购花圈。袁素芬、艾德真、曾星等群友则直接将心意款转给了刘磊老师的弟弟。最终,我们这群老战士共同敬献了两个大花圈,挽带上写着“志愿军老战士敬挽”,并署上了所有人的名字。当张燕敏老师将花圈照片发到群里后,有两位老同志发现自己的名字有误,急忙联系更正,生怕刘磊老师认不出来。这份真挚的情感,让人不禁潸然泪下。愿刘磊老师在天之灵能够感受到我们的思念,并保佑大家平安健康。

如今,群里有两位曾受刘磊老师关爱的老兵——师文清和叶向枢,也已追随刘磊老师而去。愿他们在天堂安好,能够重逢。

2025年3月31日 于北京 


【第二篇】 

清明寄思:怀念挚友刘磊

志愿军68军后代张燕敏


清明又至,细雨如愁,思绪随风飘向远方。仰望苍穹,仿佛能看见那片纯净的天堂,而心底的思念,却愈发深沉。  

2024年4月4日的夜晚,春寒未尽,噩耗骤至——我的挚友、优秀的志愿者刘磊,因病匆匆离世,年仅52岁。那一刻,世界仿佛静止,唯有悲伤在无声蔓延。  

她走得那样突然,带走了未竟的梦想,留下了无尽的遗憾。那些她曾计划要做的事、想要帮助的人、尚未完成的志愿,都化作一声叹息,沉甸甸地压在心头。  

站在她的照片前,白菊轻放,泪落无声。记忆里的她,笑容温暖,行动坚定,如今却只能在这方寸之间,与她默默相对。如果思念有声,想必早已震耳欲聋……

2021年12月,因向《志愿军老战士风采》投稿,我与刘磊相识。起初我们通过微信文字交流,后来逐渐转为语音沟通。由于刘磊白天忙于收稿审稿,我们的交流常常是在后半夜。她不仅总爱和我分享那些令她动容的志愿军老英雄事迹,还时常请我帮忙辨认、分析手写稿件中那些难以辨认、字迹模糊或语义不清的内容。有时,她也会向我倾诉审稿过程中遭遇的误解与委屈。每当这时,我的安慰总能给她带来些许宽慰。

2022年7月,《志愿军老战士风采》终于完成编写并送往印刷厂印刷。这一刻,刘磊如释重负,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同年11月8日,当我收到这套沉甸甸的书籍时,立即连夜翻阅了所有篇章。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的革命精神让我感慨万千——这确实是一套值得珍藏的宝贵史料。它不仅是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重要载体,更是致敬英雄、教育后代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生动教材。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这套书籍的主要编辑工作几乎全由刘磊一人承担,历时长达半年之久。期间她多次病倒住院,却因疫情防控,我们无法前去探望。可以想象,这套书的顺利出版凝聚了她的多少心血与汗水。

2022年11月,为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和上甘岭精神,刘磊原计划于18日举办"纪念上甘岭战役胜利70周年暨《志愿军老战士风采》新书发布会"。然而当时疫情形势严峻,防控政策严格,出行时间难以确定。面对这一情况,刘磊制定了备选方案:若11月12日至20日期间无新增病例,则改在22日召开会议。可惜天不遂人愿,12日当天就新增68例确诊病例,之后每日都有新增病例出现。尽管会议时间几经推迟,最终仍未能如愿举办,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2022年12月中旬,疫情全面爆发,大多数人都出现了高烧咳嗽等症状。刘磊也不幸感染,且病情比常人更为严重。令人揪心的是,在她尚未退烧、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却强撑着用沙哑的嗓音给我打来电话——原来她心心念念着要建立一个老兵微信群,邀请我一起进群陪伴老兵们聊天解闷。

细问之下才知道,她已经持续高烧十多天,由于当时的特殊情况无法住院,只能在家靠药物维持。即便如此,她仍惦记着老兵们的孤独与寂寞,想方设法用微信把大家聚在一起,让这些老英雄们能够互相慰藉、共渡时艰。

我被刘磊这份无私的奉献深深感动。她自身都病痛缠身了,还时刻牵挂着志愿军老兵的冷暖,这份执着令人动容。看着她虚弱却不肯休息的样子,我既心疼又敬佩,只能反复叮嘱她:"一定要多注意休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先养好身体,才能更好地为老兵服务。"衷心希望她能够平安度过这个艰难时期。

2023年春节(1月22日)刚过,尚未完全康复的刘磊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致敬最可爱的人》的编辑出版工作中。尽管医生再三叮嘱需要静养,但她始终放不下这份传承红色记忆的事业。

2月初征稿函发出后,稿件如雪片般纷至沓来。为分担刘磊的工作压力,志愿军后代曾星、方宁波、黄象红、唐江等人主动加入编辑团队。不久后,倪建红也积极参与进来,并承担了大量具体工作。

在紧张的编辑过程中,刘磊因过度劳累两次晕倒住院抢救。令人揪心的是,每次病情稍有好转,她就迫不及待地回到工作岗位,继续审阅稿件。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让所有人为之动容。

《志愿军老战士风采》和《致敬最可爱的人》出版后,在志愿军老战士及其后代中引起强烈反响。面对大家继续出版续集的殷切期盼,刘磊毅然决定启动《志愿军老战士风采》续集的编辑工作,再次扛起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2023年8月,就在《志愿军老战士风采》续集征稿工作刚刚启动之际,刘磊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多次晕倒被紧急送医。经诊断,她已严重贫血,身体极度虚弱。在志愿军后代张双建主动献血相助下,病情才得以暂时缓解。然而危险并未解除,她仍不得不留在抢救室接受治疗。

每次到医院去看她,都令人心疼,只见她身体消瘦,全身没有一点力气。即便是这样,病床上的刘磊还要强撑精神,紧握手机继续审阅稿件。她完全忘却了自己是个危重病人,日以继夜地投入工作,用尽最后一丝心力。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和时间赛跑,要把全部生命都奉献给这份崇高的事业。

在刘磊呕心沥血的精心筹划下,在她领导的创作团队共同努力下,在众多志愿军后代的爱心捐助和支持中,《志愿军老战士风采》续集最终得以顺利出版。这本书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凝结着一位编辑工作者对革命先辈最深沉的敬意与最炽热的赤诚。

刘磊长期住院治疗,病情却始终未见好转,持续低烧不退。辗转多家医院,病因依然未明。三月中旬,医生建议她回家静养。  

 我得知她独自一人,便提出前去陪伴,她却安慰我说:"有姐妹们照顾,放心吧。"听她这么说,我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尽管如此,我们仍保持着每日的微信联系。  

3月30日,我劝她找个环境好的海边疗养。4月3日晚,她发来消息,欣喜地告诉我厦门的赵总已经为她安排好了行程。我正为她终于能好好休养而高兴时,没想到几小时后,又看到了她发来的几张照片——照片里的她全身浮肿,几乎看不出原来的模样。我心头一紧,立刻打电话过去,却无人接听。我焦急地留言:"快去医院,不能再拖了!"可此后,再无回音。  

4月4日上午,我再次拨通电话,依然无人应答。我安慰自己,或许她已在医院接受治疗,不便打扰。  

然而,那时的刘磊已虚弱到无力拨打电话,更无法自行就医。所幸,魏巍的女儿魏平大姐前去探望时,发现了她的危急状况,急忙把她送往医院,可就在去医院的路上,刘磊就陷入了昏迷,最终抢救无效,于当晚——2024年4月4日清明节晚上22点永远离开了我们……

噩耗传来时,手机从指间滑落。滚烫的泪水在脸上肆意横流。那个总在深夜和我讨论稿件的沙哑嗓音,那个说着"没事,我能坚持"的倔强身影,就这样消失在了这个本该寄托哀思的夜里。

在志愿军老战士和后代眼中,刘磊是一个贴心的亲人,是永不疲倦的使者。为了弘扬志愿军精神,她奔走呼号;为了记录英雄故事,她伏案疾书。那些深夜的灯火,映照着她为老战士著书立传的身影;那磨损的鼠标,承载着她对红色信仰的赤诚。她将毕生心血化作薪火,只为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却悄然耗尽了自己的生命。  

她不是战场上的战士,却有着同样崇高的灵魂;她不是聚光灯下的名人,却留下了最璀璨的光芒。"书墨留魂存浩气,天祭英灵万古青"——她的文字让历史永生,她的精神与山河同在。  

今天,我们失去了一位挚友,但人间多了一颗不灭的星辰。她就像一朵永不凋零的鲜花,以最纯净的芬芳,永远绽放在我们心间。  

2025年3月29日于北京


【第三篇】

忆刘磊周年追思

志愿军炮二师后代曲桂香

 

虽然刘磊已离我们远去,但我的思念不曾减弱,时常回忆她的音容,回忆她的一切。想起她的温柔、她的病痛,想起她拖着病体对志愿军老兵的走访慰问,想起她为志愿军出版书籍,夜以继日地工作直至失去了年轻的生命,我都会控制不住地流泪,她感动了我,她为宏扬志愿军精神做出了巨大贡献。她的人生格言是:“永续传承,世代发扬,青春无悔,老兵万岁!”

 我和刘磊没有真正的见过面,我们远隔千里,电话里她的声音是那样的温柔、亲切,视频里她是那样的年轻美丽和可爱,眼中永远跳动着真诚的火花。那次她说想与我相见,却因故未能如愿,成为我永远的遗憾。

刘磊全身心地投入到为志愿军服务的事业当中。她怀着最为真挚的情感,感恩志愿军保家卫国的壮举。她一心想要让所有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知晓,人民始终铭记着他们;同时也以此告慰逝去的先烈,他们的精神有了传承,后继有人。刘磊的行为,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无私的家国情怀 。

刘磊所走的路并不一帆风顺,首先是花费巨大,还要费尽心力到处走访慰问,尽力寻找健在的老英雄,常去先烈的墓地看望祭奠,常到朝鲜烈士陵园祭奠毛岸英烈士。对于这项工作,无论是经济上还是身体上,都经受重大考验,再难她也一直坚持。最难忘那次,她腿脚肿痛到无法穿鞋,仍趿拉着鞋子,一步步挪上台阶完成走访。

为了更好地发扬志愿军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她贡献了自己的积蓄参与为志愿军英雄们出版纪念册《志愿军老战士风采(上下册)》《致敬最可爱的人》及《志愿军老战士风采(续集)》四本书。在编辑的几年里,她常工作至凌晨甚至通宵。病魔多次将她击倒,但她在病床上仍坚持审稿。有一次晚上,我不知道她正住院治疗,电话那头传来她忍痛的抽泣,我们隔着电话泪流满面。她总是体谅别人,为别人着想,在出书的最后阶段,她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她说:“要快点出版,老英雄们等不起啊!”

刘磊如一只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她的大爱和伟大值得人们永远的怀念,她的杰出贡献将永载史册,成为时代的丰碑!

2025年清明于大连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