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岁月如歌,当数着自己的年龄,看着自己华发褪去,觉得自己脚步由灵活变成举步蹒跚,只得走进退休驿站,于是,我成了南来的候鸟。

       进入三月,也许借亚冬会的火热余温,哈尔滨春天的气息明显早于往年。孩子说,妈妈的鸿雁北归该提前了。我问,何以见得?孩子说,你看。

       那视频里,我家老屋阳台上的一盆苦菜长出了鲜绿鲜绿的新叶。

       这是往年没有的,以前多是在清明前后开始发芽!

       苦菜叶,在我的日记本里一页附帧,一生刻铭。而这盆苦菜,承载着我几十年的记忆。

       苦菜,它来自叶赫那拉家族留给后代人绝不能忘记的生存往事——那家苦菜汤。


       叶赫那拉家族和清王朝开基立业的努尔哈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小时候,听爷爷讲,明朝永乐年间,努尔哈赤的爷爷是朝廷任命的女贞建州卫首领,他无视“天朝”,已达到无法控制的程度。传给努尔哈赤接任建州卫,更不把明朝政看在眼里。他尊孔敬儒,却用明朝政纲领管理自己的部落,很快就统一了关外女贞各部,其中就有叶赫那拉族群。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竟把明东北守将李成梁赶回关内,东北成了努尔哈赤的一统天下。为了便于管理这个本来松散的女贞各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他以原来狩猎为主的四个部族为首,组成以黄、白、红、蓝四种旗色战斗团体,即后人称“四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 ,又增设镶字“四旗”,这就是八旗的来历。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 ),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修城建都,称兴京,自己加冕大汗(即后来人称“老汗王“),立国号后金,设天命元年。五年后(1621年 ),这位老汗王,又在荆轲刺秦王的太子河边建起了东京城(今辽阳)。1625年,他又发现沈河之南是”风水宝地“,于是下令拆除东京城的亭台楼阁、廊桥栈榭,连石头瓦块一律搬到沈河”阳“(河阳,河之南,《易书》称为阳)大兴土木,建故宫,这就是沈阳城的来历。1626年,他在攻打宁远城时被明朝守将祖大寿炮火击伤,回到沈阳,驾鹤归西,葬于东陵。儿子皇太极继位,改年号天聪,定沈阳为都,行中原朝政基,施孔儒之识为国教。天聪九年十月庚寅,即明崇祯九年十月十三日(1635年11月22日),他下令:原有满族、哈达、乌喇、叶赫等名,闻者无知,至今以后,一切人等称我国为满洲。这就是满洲和满族的来历,同时,改后金为大清国,自任清太宗,并诏示所有满族人每年的十月十三日定位“再生节“。

       叶赫那拉族群属白字旗,奉汗王之命为守皇陵一族,老幼赓续,薪火相传。然而是年,叶赫河边遭一场百年大旱,龟裂苍野,寸草不生,民食无粟,饿殍横枕,那拉族人有皇命在肩,不离陵寝一步,河畔老幼以草根树皮充饥。耕季过后,又是暴雨连天,大地汪洋一片,集镇舟船过街,水浑如汤!那拉家族守命如初,驻寝陵不离左右。大雨过后,已非耕种季节,遍地苍茸,蕤枯芥萎,唯是苦菜,先于出土,那拉家人争相采颉,煮汤充饥。而临舍他人,背景离乡,四处逃荒,那拉族人初命不辱,朝野上下,歌颂敬畏,就连皇太极也为叶赫部族艰苦时日,忠心一片为之感动。

       大灾过后,族人首领为那拉后人子孙不忘艰苦岁月,共议在年终岁尾,凡属叶赫河畔那拉老幼以苦菜为食,不加油腥,开一顿苦菜宴,立族规以此为始,永世流传。落笔牛皮文书,提醒子孙后代,即或丰衣足食,美味佳肴在身边,每年都要全家一聚,以苦菜汤为食,不可有失一年!此后,叶赫那拉族人今后不论到哪里,每年的苦菜汤要随人而迁,不可更改废弃。

       1646年,顺治进北京,主政中原,华夏一统,叶赫那拉有识之士开始朝中为宦。1835年,一个中下层曾任员外郎的那拉族人惠徵生个女儿,取名叶赫那拉·杏贞,幼小聪明,诗文出众,京城满誉。17岁被选入宫,成了咸丰皇帝的嫔妃,她展现出理政治国的天才,为朝政安危贡献精髓,深得咸丰信赖,此女即后来的慈禧,她生个儿子爱新觉罗.载淳。1861年咸丰病逝,转年载淳继位,即同治帝,时年八岁,从此慈禧太后自居,开始垂帘听政,长达47年,其功过是非,这里不论!

       也就是这个慈禧太后之初,在得知家乡族人的立苦菜汤为族训,甚感慰藉,她在得到皇帝的同意之后(这个皇帝是咸丰,是同治?已无意考究了),请朝内名士写了一幅立轴送给家乡叶赫那拉族人。 

       当年,爷爷讲叶赫那拉族史,我开始只当故事写在日记本上,后来我上学了,居然在历史书本上找到了佐证。我真的感谢爷爷以丰富历史知识,对晚辈教育的良苦用心。更得知皇太极当初对那家苦菜汤的重视,以及后来慈禧书一立轴传给叶赫那拉家族。据传说,慈禧认为:儒家教义已经融入满族人民行动之中,那家守陵是忠,灾年秉诚是义,族人互敬是德,那拉家族,已做出了表率。

       那家苦菜汤,后来从年终岁尾改在每年的春末夏初。爷爷说,春末夏初,自古被认为是青黄不接季节,这个时候是以苦菜度饥成了普遍现象。爷爷说,过去生产力低下,一顿苦菜汤也许会提醒人们度过生活的难辛,激发创造未来的斗志。

       那家苦菜汤,在我的记忆里,一定要全家都在一起,还有个仪式,那就是爷爷要向全家展示慈禧回馈的那幅立轴,感谢祖训,不忘苦难。

       我记事时,已是土改以后了,每年的苦菜汤,不论是爷爷奶奶,还是大伯大娘、爸爸妈妈,他们都吃得津津有味,我甚至觉得一定味道鲜美。记得妈妈背着爷爷,喂我一口菜汤,那种难咽下去的苦涩,让我哭了起来。爷爷说,孩子还小,他们赶上了好时代,以后让他们知道我们那家经历过苦难就行了。

       等我长大之后又听说,拉林的那家又宣布一条新规:那家娶进来的媳妇,一定要过好苦菜汤这一关,那家有姑娘“出阁”,要郑重地把一片苦菜叶放在封好的纸袋里,当作嫁妆送给结婚的女孩。

       我结婚时,妈妈送我的是一个笔记本,她泪水朦胧把一片苦菜叶放在笔记本里,这就是随着我几十年岁月那个苦菜叶的来历。

       那家祖传的立轴,也许因为有慈禧的缘故已经是很珍贵的文物,据说原件在叶赫那拉族人祠堂里。也是因为有慈禧的关系,叶赫那拉人已经不再是单单为守卫陵墓一族,升为皇家直属的上三旗——白旗。

       那个立轴,我看过,爷爷说,叶赫那拉分支都要得到一模一样的拓片。在我的记忆里,那幅立轴,长三尺,宽一尺半,天头又云卷,底托是浪花,两边也许是慈禧经过皇帝允许,居然是两条龙的图案。

       爷爷说,原件由江南黄色绸缎制成,用魏碑体写成。 

       这个立轴就成了那家的祖训,是叶赫那拉家族代代相传、辈辈牢记的人生训诫。只是我曾觉得有些似懂非懂。

       到顺治皇帝进关以后,开始分封八旗子弟去“肇兴之地“满洲守边。这也许就是这个时候,叶赫那拉一族来到拉林。

       那时刚解放,我突然发现,爷爷脑后长长的辫子不见了,他也不再当“私塾先生”。拉林成立了双东区委、区政府,爸爸妈妈参加了土改工作队,区长杨大姐把妈妈培养成工作队的“铁算盘“,每天早出晚归。镇上还没有学校,爷爷提议,拉林那拉家的孩子,都集中到我家,爷爷又开始”那家私塾馆“。我那时还小,每天跟着大一点的孩子,背诵孔、孟、颜、曾的诗句和《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等书,以及北墙上我不认识也不懂得的条幅、几个大字。

       可能和妈妈上班有关,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爷爷在“上课“,妈妈的杨大姐来了,她规规矩矩地站在门外,直到爷爷让孩子们休息,才进屋,她左一个老先生,右一个老先生的叫着,两人唠得很投缘。

       我后来回忆一下,那天,杨区长让爷爷“出山”当小学校长。爷爷说自己年龄大了,没同意,他指着墙上的条幅和几个大字说,我只是对孩子们进行家教,从小培养他们做人。

       从那以后,杨区长和爷爷成了忘年交,他给爷爷送来毛主席的《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等书籍,直到杨区长调走,还和爷爷保持着联系。

       我离开拉林到延寿上学,一直到考入哈师大中文系,爷爷和杨区长的消息都是妈妈转告给我的。爷爷说,杨区长学识渊博,融会贯通,能把儒家思想结合孟子的仁政,带领拉林百姓翻身解放;杨区长举止文雅,为人可敬,赞成我能把儒教融入家教,让孩子成长,后来可期。杨区长说,爷爷开明诚重,通晓古今,不愧为一位知识老人,还能领会新事物,以古喻今,值的年轻人学习。 

       爷爷奶奶先后驾鹤西天,除了我昼思夜梦,得知妈妈的杨大姐还把对爷爷奶奶的思念写进她的《回忆录》,这本书也寄给了我,书里对那家的家教做了详尽的记录和解读,看后,居然补充了我当年的似懂非懂的困惑。

      下面,我把《回忆录》里有关部分摘录在这里,用以纪念爷爷奶奶和妈妈的杨大姐在天之灵。

    “我从国外回来,在德惠战役中,腿部受伤,不能野外作战了。爸爸的老领导,北满分局书记陈云叔叔让我到双东区委任区长,我在这里认识了一位老先生,一下觉得他可以成为我人生又一位师长,这位品德高尚的老人,令我终生难忘......

      老先生的家教堪为后人为人处世的楷模,我把我见到的那家家教部分详细地记在这里,怕我自己日后忘记:那拉老先生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在当地(拉林镇)几乎开一辈子“私塾馆”,他的学生,真的“桃李满天下”,还都是从启蒙教育开始。镇上,上岁数的人问起来都对老人崇敬尤加。老先生说,他一辈子尊孔重教,他认为儒家思想是做人的灵魂。他很开明,说自己虽然从传统礼教岁月走过来,但不守旧,对新事物的理解我都很惊讶。我送给老人家毛主席的书,他读过之后和我说: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哲学就是儒家思想的实践,就是把理论变成了政策,交给人民大众,那就是孟子所说的“仁政”。说的多对呀!

       在老先生的家里,保存着一幅立轴,先生说是慈禧太后回赠给叶赫那拉族人的,我看过。立轴上是魏碑体,写的是:

       人不敬我,是我无才;我不敬人,是我无德;

       人不容我,是我无能;我不容人,是我无量;

       人不助我,是我无为;我不助人,是我无善。

       先生的解读更让我见识了老人的襟怀,他说:做人,要和平相待, 不怨别人,不责备别人,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对待别人,处理事务,要宽容大度,要推己及人,要以开放自若的精神看待挑战和困境。说的多好!这段话的诠释,也是做人处事的格言。

       老先生主张,人的成长要从幼小时抓起。我在双东区委,那里人民刚翻身解放,镇上没有学校,老先生又是主动把学前的孩子组织起来,仍然以传统的启蒙书籍教育孩子:老人领孩子们背诵古诗词,学《百家姓》,《三字经》等。老先生的卧室已变成课堂,北墙上除了一块黑板,  还有先生手写的画板,整个版面两边是条幅:

       左边是:一个不尊重别人的人,怎么会尊重自己?

       右边是:一个不尊重自己的人,怎么会尊重别人!

       条幅中间,则是几个大字:仁、义、礼、智、信、忠、孝、恕、悌。

画板上边还有八个字:人抬人高,自尊自贵。

       老先生指着画板和我说:这就是我家教的目的,要他们成为画板上的人。他说,我的方法也许很守旧,但我觉得,人要和社会和谐共同发展,儒家思想就是做人的准则,它的人生伦理,道德观念,是伟大的精神财富,懂得了,做到了,即可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是亲身经历那家家教全过程的人,杨区长《回忆录》提到的立轴和画板,我的印象深刻,但当时理解肤浅,甚至不懂。人生的几十年生涯,回过头来看,那家的祖祖辈辈都是在践行那家家教,我觉得无愧人生!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由我主编的《中小学教育科研丛书》在国家教委得到肯定和推广,去北京开会,看到那位杨区长,她已经是教委科研部们专家和负责人,她认出了我,执意让我住到她的家里,那时她的唯一的女儿在国外,她把我当成自己的孩子,彻夜长谈她在双东区委往事,谈和我的妈妈的友谊,谈我的爷爷。

       她让我看他家的阳台,那里居然有一盆苦菜!她让我叫她阿姨,她说,长征时,她是个孩子,是大人们舍死望生把她背到陕北,而一路上使她活过来,是大人们把嘴里苦菜的苦汁吸去,把有营养部分送到她的嘴里。

       她说,苦菜是人生存奋斗、战胜艰难困苦的力量源泉,记住它,我们就无往而不胜!

       我想起了那家苦茶汤,从北京回来养起了一盆苦菜,直到今天!

       爷爷的家教,杨阿姨的评价,我一直记在心里,那祖训立轴如是铭刻,没齿难忘,那画板上的条幅,就是我至今人生的准则,时时牢记。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