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禹城这天正是春分时节,一半的光阴在日下流连,一半的光阴在梦里徘徊。而我来到具丘山旁,走在禹王亭下,感受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的传说。

  温暖的风吹过具丘山的树林,这是一座土山,既不太大,也不太高。令人惊异的是,这座不起眼的小土山竟然跟大禹治水有关。禹城因大禹治水而得名。唐代这里建立县制,命名为禹城县。之后沿袭千余年,1993年,撤县建市,改为禹城市。

  据说尧舜时期,黄河流域遭遇严重水灾,导致庄稼、房屋被毁,百姓流离失所。尧帝召集部落联盟会议,有人推荐鲧来治水,但是鲧治水没有成功。舜帝接替尧帝后,让大禹继续治水,大禹躬身笃行,走遍九州考察地形,根据河流的走向,采用疏导的方式,历时13年,终于解决了水患问题。

  当年大禹治水的时候,曾经在禹城待了8年。为了能更好地观察水势,大禹命人挑土堆山,在这里堆起了一座土山,就是具丘山。人们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劳,在具丘山建了一座草亭,唐代重修改为砖木结构,叫禹迹亭,清代以后又改名为禹王亭。近代以来,多有损毁。

  如今一座横卧的石碑静静地伫立在土山前,上书“大禹望水处——具丘山”。

  禹王亭在禹城西北3公里处,距离我们住的饭店仅7分钟的路程。开了车,沿西环路一路向北,几分钟后,车右转,来到禹王亭停车场。沿着一条静谧的水泥路往北走,路边是两行柏树,看样子树龄还不算太大,枝叶在春风的吹拂下,微微摇动。

  这让我想起杜甫访武侯祠的情景,柏树森森,安静肃穆,人迹罕至。远远地就看见一座牌坊式的山门,上书“禹王亭”三个大字,这是乾隆皇帝御笔亲书的匾额。

  走上几级台阶,穿过一座门厅,便走进禹王亭博物馆。这是第一进院,院子左右两边各有一座钟楼和鼓楼。沿院子两侧分别有一道走廊,墙壁上是一些名人题字的碑刻,字迹或狂放不羁,或端庄大气,或潇洒自如,不一而足。

  正面是一座三间的享殿,迈步走进去,里面是大禹和妻子涂山氏抱着儿子的塑像,塑像下边九个鼎围了半圈,寓意禹分九州的历史。

  站在这里,我感慨万千,大禹治水的故事是上小学的时候学到的,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也根深蒂固地印在脑子里。

  如今,我竟然如此切近的接触到了历史上最具盛名的大禹,或者说心中的历史与眼前的景象在此有了一段衔接,大禹在我心里更加具象化了。我怀着无比激动且崇敬的心情,久久不愿离开。

  绕过塑像,又来到一个院落,这是第二进院落。这个院落有一座五间的大殿,上书“禹王殿”三个大字。院子左右各有十多间的配殿。禹王殿从外面看是一座两层的阁楼,实则只有一层,里面空间非常阔大,正中塑有禹王像,端庄肃穆,令人敬畏。大殿左右各有两座塑像,禹王左手边是皋陶和伯益的塑像。

  皋陶是上古时期东夷族首领,一生辅佐尧、舜、禹三代帝王。长期担任掌管刑法的“士师(理官)”,以正直闻名天下,相传他负责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狱典》,架构了中国最早的司法制度体系,被奉为“中国司法始祖”。

  伯益是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他善于狩猎与畜牧,被舜任命为虞官,掌管山泽、繁育鸟兽。大禹继舜之后,辅佐禹治理水患、开垦荒地,教民种植水稻、凿挖水井等。另外,他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树,在治理国家、应民意、处理民族矛盾方面很有远见卓识。

  禹王像右手边是后稷和姒启的塑像,后稷是古时周族人的始祖,舜时任农官,善于种植粮食、菜蔬。因教民稼穑有方,对当时农业的发展贡献很大。后稷助禹治洪水有功,后来还帮助禹发展农业,向百姓传授农耕技术。被后世尊为农耕始祖,五谷之神。

  姒启史称夏启,禹王之子,夏朝第二位君主,他的母亲是涂山氏女娇。启协助大禹治水,在禹去世后继位,此后,又通过甘之战,击败强大的有扈氏,消除了华夏族内的反对势力,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

  四面墙壁上是一些版画,主要是大禹治水的场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情景,也表现了作为农耕大国的悠久历史。

  千百年来,人们与水患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走出禹王殿,走进第三进院落,这里就是具丘山和禹王亭遗址。禹王亭建在禹王亭遗址北边的一个高台之上,是1996年新建的,据说有66级台阶,寓意禹王活了66岁。

  登上高台之后,看到上面建有一座亭子,有13级台阶通往禹王亭,寓意大禹根治水患用了13年时间。

  亭子里有一座石碑,是清代禹城知县曾九皋于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重修禹王亭所立。石碑用玻璃罩住,文字漶漫不可辨别。

  然而旁边有一座牌子,记录了碑文内容,大意是写当地人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劳,为他修建了亭子、县城命名为禹城,县里建立了禹王庙,是为了不忘大禹治水的功劳等等。

  同时曾县令还对具丘山周围的环境进行了描述,可谓文辞优美,值得阅读:“……余也徘徊良久,顾瞻四方,见夫丘之下:委蛇曲折,古漂河也。西川绕绿,水土平也。黍稷翼翼,桑田盛也。杨柳依依,林木茂也。庐舍森森,民居稠也。行旅跻跻,履道坦也。非禹治之,孰治是也?”

  从这段文字来看,禹王亭周围风景优美,河流蜿蜒,良田平畴,林木茂盛,行人往来,殊为可观。

  碑记还写到,让路过这里的人能够牢记大禹的功勋,世代不忘。“……是即昔日大禹望水处也。将见亭因禹而立者,禹即因亭而存。则禹亭虽微观乎,亦庶几与禹城、禹庙并垂于千古焉耳。”

  石碑阴面的文字,则有邑人韩昌晋撰写的一段话,认为县令曾九皋重修的禹王亭可以跟欧阳修写的丰乐亭、苏轼写的喜雨亭相媲美。

  台子上面有乾隆皇帝的一首描写禹城风光的诗。另外,还有清道光七年(1827年)二月,思想家、民族英雄林则徐离京南下,经过禹城,留宿禹王亭的日记摘录。以及梁羽生武侠小说里对禹城的描写文字。 这些文字表明历代文人墨客对大禹的敬仰之情,尤其是那些心怀社稷苍生的官员,更是把自己对大禹的精神作为自己的内在驱动力,去践行,去为国为民。是啊,那些刻在石头上的文字会模糊不清,可是那些心怀天下的人会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站在高台之上,向四处眺望,阳光明媚,天色湛蓝,柳树婆娑,嫩绿的柳条在微风中舞动,一派田园风光,心情豁然开朗。

  我们沿原路返回,发现禹王殿这个院落西侧配殿的门没开,便没有进去,据说是禹城发展史。东侧配殿的门是开着的,走近看时,发现这里是禹王亭博物馆。于是走进去,正对门口的是一版雕刻,禹王左手拿着锸,右手挥向远处,脚下水波翻滚。左侧有一个高大的玻璃罩,里面放了一根长长的粗铁棍,前面有一个标识牌,是关于定海神针铁的传说。

  上面有一段文字记载:昔,华夏神州水患年年,民不聊生;乃有禹帝治水,其时,为测江河深浅,取一铁棒,可随心长短,入江河湖,深浅立现。水患平定后,禹帝将此铁丢入大海,取意海河永固;被东海龙君所得,供奉起来,称为“定海神珍铁”。俗语有云: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此铁正是那架海金梁的具象化体现。

  据说,后来孙悟空道成归山,向龙宫借宝,神器应主,璀璨生光。这枚定海神针成了孙悟空的称手兵器,是神器榜上天下第一棒。这里的传说与神话故事融为一体,也算是对大禹文化开发的衍生品吧。

  左侧西边墙上是一幅幅关于大禹的故事,有图片,也有文字说明。包括身世、父母、妻族的介绍等,也包括治水、考察等内容。东边的则是一些出土的文物,走近看去,有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骨镞、石斧、石镰刀等磨制石器,也有一些灰陶小碗、带柄灰陶杯,非常精致,让人心生赞叹。

  走出博物馆,走在路边甬路上,前面有一丛杏花林。杏花开得正艳,粉白的杏花明艳耀眼,馨香盈怀,让人流连。这时候,看门大爷进来巡视,他对我说,正门已经关了,可以从旁边的小铁门出去。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进来的时候,距关门的时间很近了。

  同伴们都已从正门出去,我慢慢向门口走去,看到西边有个铁栅栏门,上面的铁锁已经打开,于是打开铁门走了出去。

  我回过头来,随手把门栓给拉上。看门大爷说不用管了,你走吧。这老大爷还真是个热心肠呢。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