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有一座独立的小山丘,位于镇政府西南二公里处,虽然它海拔只有区区35米,远看就像一个大土堆,然而却是一座传奇的山,一座英雄的山。

它叫将墓山。

这个名字里,就藏着一个悲壮的传奇故事。

相传,五代时期,后周大将赵匡胤领兵到铜山东部单集、大许一带打仗,不慎被敌军围困在将墓山上。突围时,由于寡不敌众,加上内部几日缺粮断水,士兵的战斗力减弱,赵匡胤手下的3000余将士死伤过半,鲜血染红了半个将墓山。战后,当地老百姓将阵亡的人员就地掩埋在山上。后来,赵匡胤登基做了北宋皇帝,便封此山为将墓山。

将墓山因为紧邻山下东西大道,又是方圆几十里平原上唯一的制高点,加上此地人口稠密,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常为兵家必争之地。除了古代的传说,近代以来,发生在这个地区的大大小小的战斗达上百次,涌现了如李麟彩、朱太刚、耿世朴等等一大批知名英雄人物。他们打鬼子,斗敌顽,出生入死,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气贯长虹的历史篇章。

最让我刻骨铭心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里的将墓山阻击战故事。

这是著名的淮海战役中的一场战斗。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我华东野战军在邳州碾庄圩将黄百韬兵团团团围住。驻扎于徐州的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奉蒋介石之命东援接应黄撤退徐州。13日上午9时起,两兵团沿陇海路向东进发,在20余架飞机、100余辆坦克、100余门大炮的掩护下,接连突破了华野设置的前两道防线,直逼詹湖、探头、大许第三道防线。由于我军的顽强阻击,北部之敌被订在麻沟村一带,中部岳海、朱庄之敌东进受阻,于是,敌人妄图打开詹湖村向东的道路,解救碾庄。

将墓山在第三道防线南端的詹湖村南面。我军很清楚将墓山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几天前就派出一个营的兵力驻扎在山东南的八湖、三官庙和下泉等几个村庄。

11月19日中午时分,朱庄、岳海一带受阻的敌军疯狂向南扑来,企图抢占将墓山制高点,以便策应大军东进。我驻八湖、下泉的两个连奉命到将墓山北坡镇守 ,驻三官庙的一个连负责警戒、联络和供应。

下午二时许,双方激战开始。枪声炮声如翻江倒海,震耳欲聋。将墓山山势平缓,易攻难守,但我军全体指战员不畏艰难,同仇敌忾,高喊“寸土不让,坚决守住阵地”的口号,接连打退敌人的三次冲锋。下午三时,敌人从朱庄向将墓山发射重型炮弹。一时间,炮火连天,地动山摇,烟雾迷漫。

将墓山在颤抖。

敌人在炮火的掩护下,冲上山来,隐蔽在战壕里的我军将士一跃而起,同敌人展开了肉搏战。这时,驻三官庙负责后勤保障的连队也急进上山支援。我军战士不怕牺牲,以一当十,勇猛顽强,用刺刀、石块、枪托等,再次将敌人打退。经过一下午的激战,国军死伤惨重,不敢再组织进攻。

就在当晚21时许,华野对碾庄发起了总攻。22日,碾庄失守,黄百韬兵败自杀。国民党的增援部队听闻消息,唯恐我军切断他们的后路,纷纷仓皇逃回徐州。

将墓山阻击战为拖住徐州之敌,全歼黄百韬兵团,取得第一阶段战役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这次阻击战中阵亡的我军将士有30多人,都是二三十岁的小伙子,正值青春好年华。

据我奶奶讲,当年在她家的柴草房里住有一个班的解放军战士。中午,班长派两个战士去炊事班为全班战士打饭。当时部队的给养匮乏,炊事班做的午饭是面疙瘩汤,两个战士用炊事班的大瓦罐抬着来班里,路上其中一人不小心跌了一跤,瓦罐着地摔碎了,面疙瘩汤流淌了一地。炊事班没有多余的饭,战斗即将打响,也没有时间再给他们做饭了,战士们只好捧起地上的面疙瘩用水冲冲吃了几口,连个半饱都没有,就急匆匆地上前线了。而这个班恰恰镇守在阵地的最前沿。战斗结束后,班里9名战士仅回来了7名。

烈士的遗体都就地埋葬在将墓山东麓的一片田野里。小时候,每年清明节,全乡中小学校都要组织师生到这里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请“五老”人员在烈士墓前作报告,讲历史。自从2000年初烈士墓被迁走后,当地中小学的这项活动就取消了。

多年来,故乡的人们似乎把将墓山的这段历史遗忘了......

今年清明节前夕,我驱车来到故乡,再次登临儿时常常游玩的这座小山,打捞被历史烟尘淹没的红色故事,缅怀致敬英雄。

春风习习,阳光明媚。田野里绿油油的麦苗正在拔节,山下小学校的国旗迎风飘扬。山坡上一块块梯田里,油菜花盛开,芳香扑鼻,随处生长的各种野花姹紫嫣红。天空中鸟雀鸣唱,树林里野鸡咕咕欢叫,花丛中的蝴蝶在翩翩起舞。村民有的在翻田,有的在植树,有的在喷洒农药。山上山下,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祥和温馨的景象。

  附近的几片坟地里,火光闪闪,青烟袅袅。那是人们在焚烧纸钱,正以原始的方式祭奠逝去的亲人。

是啊,怀念先辈,慎终追远,是人类应有的情感和行为。如今山河无恙,人间皆安,那些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先烈,更应该永远被后人铭记。

将墓山,该立一块碑,是纪念更是昭示!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