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纪念日。而抗战英烈的英魂,或许此刻就在我们身旁,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家乡与故园。
在距离笔者所居住的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不远的运河西岸,曾是抗战英雄们浴血抗击日寇的战场。他们以青春和热血染红的战旗,理应在我们心中永远飘扬。今天,让我们一同回望运河西岸的那个村庄,在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岁月里,冀南抗日根据地的战士们以热血捍卫战旗,感受他们无畏的勇气与不屈的精神,即便面对妄图霸占家乡的凶残日寇。
坐落于河北省故城县建国镇霍庄村的冀南“四·二九”烈士陵园,是为纪念1942年4月29日冀南党政军民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突围战中牺牲的烈士而修建,是河北省首批命名的省级国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该陵园于1958年由山东省武城县政府建立,1986年11月至1987年4月,由河北省政府、衡水地区行署、故城县政府主持重修。
记得前些年,1948年出生于冀南解放区的母亲周英华曾告诉我,她于1963年至1965年在武城县第一中学上初中时,每逢清明节,学校都会组织去冀南“四·二九”烈士陵园扫墓。听老师讲述1942年春天,冀南抗日根据地军民与盘踞在华北的侵华日军展开的殊死搏斗,英烈们将青春和热血化作黎明前的火焰,灼烧着日寇罪恶的灵魂。
据母亲回忆,当年带领他们去陵园扫墓的老师,满怀悲壮地讲述了我军突围战斗的英勇事迹,以及为守护抗日根据地机密而从容就义的根据地干部的烈烈风骨。
当时,因武城县伪县长吴寄朴在得到疑似我冀南根据地党政军驻防情况的密报以后, 随即向侵华日军驻德州的特务头子松岛告密,导致了驻华北的侵华日军对我冀南抗日根据地党政军驻地发动疯狂的“铁壁合围大扫荡”。为反击日军“扫荡”,1942年4月29日,在河北省故城县(当时属武城县),我八路军一二九师骑兵团、一二九师新七旅及其他抗日军民,与数倍于己且穷凶极恶的侵华日寇,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血战。
这场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最终成功突围,粉碎了敌人妄图彻底消灭冀南根据地抗日力量的战略企图。然而,在突围作战中,众多根据地抗日民主政府机关干部和专业文职干部,在与日寇的激烈交锋中英勇牺牲。
在此次突围过程中,冀南军区文工团教导员小李,带着一群不到二十岁的小八路与骑兵团失去联系。同行的还有冀南行署财政干校学员、冀南根据地抗日民主政府后勤人员、根据地党政军机关警卫营的四十九位战士、根据地一位姓梁的队长以及霍庄村的一些乡亲,共计五百一十人,不幸陷入日寇魔掌。
小李,这位年轻的文工团教导员,面容秀丽且神情坚毅。平日里,她用歌声鼓舞战士们的士气;此刻身处绝境,眼神中却毫无畏惧。她紧握手枪,尽管枪中子弹所剩无几,心中却只有一个念头:保护好身边的小八路和无辜群众。
梁队长,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侦查员,眼神坚定,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他与警卫员小刘一同突围,却在途中被流弹击中受伤。小刘见状,欲背起他继续突围,梁队长却说:“小刘,别管我,赶紧突围。等晚上鬼子走了,咱们还能相见。”小刘哭着回应:“梁队长,我是警卫员,要突围一起突围,就算与鬼子拼命,也得在一起!”梁队长严肃地说:“小刘,服从命令!让你突围就快走,别磨磨蹭蹭的。放心,我死不了,我来掩护你!”
此时的小李,身形娇小却性格刚强,面对疯狂的日寇,时刻准备血战到底。尽管激烈战斗使手枪子弹打光,她依然铁骨铮铮,直面日寇的凶狂。
他们被日寇发现后,日寇妄图从他们口中套取冀南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机密情报。一个自称山田的日军军官,假惺惺地拿着金钱走到梁队长面前,通过翻译说道:“我们知道你是与我们作对的八路军干部,从你手上没有庄稼人的老茧就能看出来,你可不是普通士兵。只要你说出八路军主力部队干部的名字,还有下一步作战计划,我们做笔交易,你要什么都给,绝不亏待你。”梁队长不屑地冷哼一声,狠狠瞪着他,说道:“是八路军干部又怎样?我们要求你们滚出中国,你们能做到吗?至于你问我的事情,那是我们的军事机密,休想从我这儿得到一个字!”
梁队长的回答让日寇恼羞成怒,他们见识到了中国人令其胆寒的骨气。
金钱收买不成,日寇露出狰狞面目,对梁队长施以酷刑。或许是梁队长的强硬回应让山田绝望沮丧,他们的酷刑无所不用其极。梁队长疼得冷汗直冒,却强忍着剧痛,横眉冷对日寇,并通过翻译正告山田:“我是八路军不假,但你们别想从我这儿得到任何情报。你们还是趁早滚回日本,省得到时候死无葬身之地!”
日寇将小李带到村里的空地,对她残酷折磨。小李紧咬着牙关,深知要保守好我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机关的机密有时需付出生命代价,但为了让日寇绝望,她甘愿赴死。当日寇将小李押往架着机关枪的地方时,她与文工团的小八路们一同唱起:“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小李的歌声若惊雷,令日寇胆寒,因为这是《国际歌》,是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的呐喊!
最终,这群英勇无畏的战士,惨遭日寇残忍杀害。但他们用热血铸就的英魂,永远留在了这片用生命守护的土地……
(此文根据笔者的母亲周英华的回忆整理)
附录:冀南四二九烈士陵园始建于1958年, 建立单位是山东省武城县政府。1986年11月—1987年4月,由河北省政府、衡水地区行署、故城县政府主持重修。全园占地面积12.15亩,门厅宽3.9米,高3.1米,大门上额雕刻有“冀南‘四二九’烈士陵园”9字(由刘志坚书)。园内安葬着213位烈士,建有纪念碑、纪念堂、英雄塑像等。大门内是高4.5米的花岗岩石英雄群雕,重7吨,再现八路军指战员和民兵紧密配合,英勇突围的壮烈场面。英雄们足下是日本侵略者的战刀和钢盔,托起群雕的圆形大理石底座有3个缺口,寓意是英雄们浴血奋战,从3面突破敌人的“铁壁合围”,粉碎了日伪军企图一举歼灭冀南党政军机关、部队的妄想。 烈士墓位于群雕西侧,为直径7.5米的圆柱体,顶部为绿色草坪,其内安葬着49位烈士。近有花岗岩质墓碑,碑之阳是“四十九位烈士之墓”镏金大字,碑之阴是《四十九位烈士碑志》,文中称民国31年(1942年)4月29日是中国以少胜多载入战史的重要纪念日,也是49名烈士集体壮烈殉国的祭辰。志文记录了烈士就义的情况。陵园北面是青松翠柏掩映下的单人墓群,安葬着164位烈士。陵园中心矗立着12.72米高的纪念碑,碑体由54块花岗岩和白色大理石火炬组成,雕刻着冀南抗日斗争领导人徐向前、宋任穷、陈再道、王任重、刘志坚的题词。纪念碑后是纪念堂,墙壁用藏青色花岗岩罩面,雕刻着冀南抗日斗争主要历程的画面,悬挂着24块展牌,用绘图表述“四二九”突围斗争的全过程。陵园内还有接待室、碑亭等建筑。
历史背景
1942年4月29日,侵华日军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亲临德州,指挥3万多日伪军对冀南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大扫荡,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四·二九”铁壁合围大惨案。这次合围,敌人搞了两个圈,一是合围邢济路南的临西、邱县、威县一带,重点合围四分区和新四旅。另一个合围圈在武城以北枣强一带,主要合围冀南军区、党委、行署、七旅及六分区党政机关、部队。处在包围圈内的冀南区机关、部队以及学校等,逐步向十二里庄、王洼、郭庄靠拢集中。敌人的包围圈也随之缩小,火力越来越猛,逐步对我形成层层包围。形势越来越严峻,部队首长立即决定率军区机关部队掩护区党委、行署领导和被围困的同志一起,采取宽大正面多层次的大突围。战斗持续到下午两点,天气突变,狂风骤起,尘沙飞扬,天昏地暗,日军的飞机失去了作用,炮火也没有先前那么猛烈,给突围带来了有利条件。骑兵团在团长曾玉良、政委况玉强率领下像离弦的箭一样,向敌人猛烈冲击。骑兵团突到武城大辛庄时,敌人在右侧用猛烈的火力封锁了前进的道路。他们下了战马,徒步接近敌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上去,砍倒敌人的机枪射手,冲过大辛庄,终于将阻我之敌打跑,冲开了一条一二千米宽的缺口,大队人马紧跟着冲过去,突破了敌人第一层包围圈。随后又遇敌人第二层包围圈。敌人的一个骑兵部队迎面拦截,骑兵团同志机智灵活,将马隐蔽在沟里,调集了十二挺机关枪,将冲在前面的敌人打得人仰马翻,后边的敌人惊慌失措,调转马头四散退去,部队又乘机冲出了敌人的第二层包围圈。但一部分非战斗部队及地方机关人员,因缺乏战斗经验,多次突围未成被敌人冲散。下午五点,天气好转,敌人汇集到霍庄,丧心病狂地对没有突出重围的冀南军区文工团的文艺工作者、冀南行署财政干校的学生及后勤人员400余人进行了大屠杀,杀害我干部、战士、群众510人,造成“四。二九”霍庄惨案。
冀南“四·二九”烈士陵园1999年被定为衡水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3年9月被省政府、省军区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冀南 “四·二九”烈士陵园建成以来就一直成为衡水市以及周边省市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教育和激励了几代人的成长。每逢重大节日都大批党员干部、民兵预备役人员、青少年学生来此缅怀先烈接受教育,面对烈士墓庄严地进行入党、入团、入队宣誓。每年的四月二十九日这一天,故城县以及周边市县都要在此举办大规模的纪念活动,参加纪念活动的干部群众达几千人。当年参加过此次战斗的部分老领导老战士也经常携子女来此凭吊战友和烈士。每年来此接受教育的干部群众上万人次,极大地激发了受教育者的爱国热情,同时也激励了大家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干劲。为增强教育效果,陵园不断加大教育设施的投入,陵园配备了影视、录放等设备,扩建了展室,生动充分地展示了“四·二九”战斗的经过和我冀南军民浴血奋战的丰功伟绩。陵园编配专兼职解说员5人,具备接待大型参观团体和举行大型教育活动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