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8月15日,是日本帝国主义投降80周年纪念日。在这里,我根据找到的新四军第三师的资料,写一写新四军三师在抗日战争中的作战情况 。


一、新四军第三师的前身

1、八路军第三四四旅。

八路军第三四四旅的前身,可以追塑到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五军曾经是鄂豫皖苏区的一支部队,这支部队在军长徐海东和政委程子华的带领下,一路长征到达陕甘苏区,之后与陕甘苏区的主力部队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

2、八路军第三四三旅六八五团。

八路军第六八五团的前身,是红军第一军团第二师。红二师参加过中央苏区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长征中红二师作为前卫师之一,参加过强渡乌江、智取遵义、四渡赤水、突破天险腊子口的战斗,是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

抗日战争开始后,红十五军团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旅长徐海东,政治委员黄克诚。而红二师在抗日战争开始后,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团。

第一一五师所属第三四三旅和第三四四旅,在1937年9月25日参加过平型关大战。在这次大战中第一一五师各部,以劣势装备击败日军板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团,歼灭日军第二十一旅团一千余人,击毁日军汽车百余辆,缴获马车200辆,缴获日军九二式步兵炮一门,轻重机枪20多挺,步枪1000余支,军马50余匹,以及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这也是自“七七”事变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取得的一场重大的胜利,沉重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上写下了一段光辉的篇章。

第三四四旅参加了平型关大战后,在山西的长乐村、虒亭镇、张店镇等地展开了对日作战,在反“九路围攻”作战中,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日军的九路围攻。

1938年7月6日,三四四旅在沁河畔町店,伏击日军第一O八师团的汽车队。在这次战斗中,三四四旅歼灭日军五百多人,击毁日军汽车二十多辆,同时自身也有二三百人的伤亡。

町店战斗后,旅长徐海东同志因病重,回到延安养病和学习,中央调杨得志同志担任三四四旅的旅长。

杨得志到任后,三四四旅以团、营为单位,深入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在对日伪军作战中接连取得胜利。

1938年10月,八路军总部召开太行根据地主要负责人的会议,黄克诚作为太南军政委员会的书记,参加了这次会议。

太南地区,地处太行山南部,横跨山西、河南两省,人口达到三百多万人。

1940年初,国民党反共摩擦达到高峰,八路军的反磨擦战役也很快打响。在反击进犯的国民党军队的作战中,黄克诚率三四四旅一举活捉国民党河北省主席鹿钟麟。在此之前,旅长杨得志带领一部分部队,奉命挺进到冀鲁豫交界地区,组建起冀鲁豫支队,并在当地开展游击战。

此后,八路军第三四四旅奉命扩编为八路军第二纵队,统一指挥三四四旅、晋豫支队、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三纵队、冀鲁豫支队。

随着二纵队的扩大,部队统一编成四个旅,除三四四旅外,又编出新一、新二、新三旅。

1940年4月,八路军第二纵队奉命离开太南区,开赴冀鲁豫边区。

冀鲁豫边区,位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界处,东临南阳湖,西至平汉路,北起漳河,南达陇海路,共有二十余县。

这里,国民党石友三部不断制造摩擦事件,积极反共。对此,黄克诚率部队到达冀鲁豫边区后,与杨得志所率部队合兵一处,向石友三部发起进攻,仅用两天的时间歼灭顽军两千余人,俘敌五百多人,给石友三部以沉重的打击,基本肃清了冀鲁豫边区的国民党反共势力,使冀鲁豫边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在这一年的四月末,中央为了策应新四军,命令三四四旅南调至陇海,淮海之间,协助彭雪枫部创建根据地。

为此,黄克诚率领八路军第二纵队机关、教导营、三四四旅一部及新二旅,穿过津浦路在八月初到达皖东北地区,以整合八路军在皖东北地区的部队。

在黄克诚部到达皖东北地区前,八路军在皖东北地区已经有多支部队在这一带创建根据地,其中有隶属于彭雪枫部的张爱萍支队;有以彭明治为首的冀鲁豫支队(即一一五师原六八五团),等多支队伍。


二、苏鲁豫支队

根据《中国共产党山东历史》一书中的记载(第372页),1938年12月27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六八五团到达湖西地区,之后根据八路军总部的命令,改称为苏鲁豫支队,彭明治任支队长,梁兴初任副支队长,吴法宪任政治委员。29日,苏鲁豫支队向进攻湖西地区的伪军王献臣部发起反攻,击伤王献臣,毙伤俘敌八百余人。战斗结束时,驻丰县、砀山县日军出动三百余人支援伪军,被抗日部队第二总队击退,毙伤敌数十人。此次战斗的胜利,使苏鲁豫支队在湖西地区声威大震,群众颂扬苏鲁豫支队是“天上掉下来的八路军”。尔后,苏鲁豫支队又在沛县北歼灭伪军金啸虎主力一千余人。

在《中国共产党山东历史》一书第394页,又对一一五师六八五团改编为苏鲁豫支队的情况作了进一步讲解。书中讲:1939年1月,第六八五团与八路军山东纵队挺进支队合编为苏鲁豫支队,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大队。苏鲁豫支队在入鲁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作战20余次,予日、伪军以重创,同时自身也得到迅速的发展。至1939年4月,支队发展到八千余人,并迅速打开了湖西抗战的新局面。

根据《中国共产党山东历史》一书第400页中的记载,1939年6月,苏鲁豫支队扩大为旅的建制,经过整编,苏鲁豫支队各大队都扩大为团的编制,总兵力达八千八百六十九人。

苏鲁豫支队调离山东湖西地区,在《中国共产党山东历史》一书中也有记载。书中讲:1939年8月到11月,正当苏鲁豫地区抗日斗争蓬勃发展的时候,却错误地发生了湖西“肃托”事件,该事件给湖西抗日根据地造成了严重的困难。……11月下旬,罗荣桓(一一五师政委)命令彭明治率直属队和第七大队返回湖西。12月,苏鲁豫支队粉碎了敌人对湖西中心地区谷亭镇的“扫荡”,毙伤日军二百余人,稳定了湖西中心区的形势。12月下旬,第四大队奉命调鲁南,归第一一五师师部直接指挥。第七大队继续在鱼台地区开展抗日工作,多次击退日、伪、顽军的进攻,湖西根据地逐步得到恢复。

1940年4月,鲁西地区划归苏鲁豫边区。夏初,苏鲁豫支队主力奉中央军委的命令,在彭明治支队长的带领下南下华中,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黄河支队奉命挺进湖西根据地。

这里讲一下湖西根据地的重要性。湖西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八路军与江苏新四军联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抗战时期中央的重要首长,都是经过此通道前往江苏或是返回延安。

另外再讲一下苏鲁豫支队在苏鲁豫边区作战的范围,包括:丰县、沛县、铜山、金乡、单县、砀山、永城、夏邑、毫县、商丘、虞城、济宁、鱼台、嘉祥、巨野、邹县、腾县,横跨苏鲁豫皖四省。(选自《中国共产党山东历史》一书第401页。)

我父亲王敬斋从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毕业后来到山东,在1940年1月分配到苏鲁豫支队政治部锄奸科任见习干事,后随苏鲁豫支队南下华中,编入八路军第五纵队。

八路军第五纵队,是由黄克诚带领的第二纵队机关、三四四旅一部、教导营、新二旅,以及所有在皖东北地区活动的抗日力量,包括南下的苏鲁豫支队组建而成的。黄克诚任第五纵队的司令员兼政委。

在前边写了许多八路军第三四四旅与八路军苏鲁豫支队作战的情况,是为了让读者了解到新四军第三师是从哪里来的,以及这支部队组建前有什么样的光辉战史。

八路军第五纵队南下与江北新四军陈毅部会师的情况就不写了,在这里写一写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前后的情况。


三、皖南事变,血洒江南

1941年1月4日,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9000余人,从云岭驻地出发开往长江以北,6日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突遭国民党军队七个师八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奋战七昼夜,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两千余人突出重围外,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军长叶挺下山在与敌人谈判时被扣押,副军长项英、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中被叛徒杀害。之后,蒋介石宣布新四军叛变,取消新四军番号。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皖南事变是国民党在抗战时期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中的最高峰。

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成立,随即将部队整编为七个师和一个独立旅。第一师师长粟裕、政委刘炎;第二师师长张云逸(兼)、政委郑位三;第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第四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彭雪枫;第五师师长兼政治委员李先念;第六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谭震林;第七师师长张鼎丞、政委曾希圣;独立旅旅长梁兴初、政委罗华生,全军共9万余人。

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后,其所属部队分别改编为新四军第七、第八、第九旅。第七旅即是由一一五师苏鲁豫支队改编而来的。


四、新四军第三师、一支英雄的武装力量

新四军第三师成立后,首先打了一场盐城保卫战。

盐城,当年是新四军军部的驻地,在1941年7月,日军对盐城地区展开了一场大“扫荡”。

开战前,黄克诚反对打盐城保卫战,他认为军部应撤离盐城,但军部首长不同意,第三师仍然按照军部的命令参加了盐城保卫战。开战后,因敌强我弱,战斗中新四军第一师、第三师伤亡较大,被迫撤离盐城,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1942年10月,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一部与兄弟部队配合,一举攻克驻扎在郑潭口的国民党顽军韩德勤部,歼敌一千五百余人。

1943年2月,黄克诚接到军部的电报,电报上讲:“日军集结了五千余兵力,在空军和骑兵的配合下,开始对苏北大‘扫荡’,现在已到了曹甸。”

几日后,国民党韩德勤部在日军的大扫荡下招架不住,要求转移到新四军第三师的防区。黄克诚在与张爱萍、洪学智商量后,同意韩德勤部进入到三师根据地洪泽湖一带休整。

日军占领韩德勤部的阵地后,开始向盐阜地区进攻,黄克诚指挥三师与日军周旋。

3月15日,日军集中一千余人在张圩子包围了淮海区委和淮海区军分区领导机关,就在日军发起进攻时,遭到住在刘老庄的第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七连的阻击。七连当时只有82人,本可突出敌围,但连长白思才和指导员李云鹏为了把敌人吸引到自己身边,掩护区党委和军分区机关突围,在刘老庄与日军展开了激战。七连82勇士从早上打到晚上,坚持了12个小时,因敌我力量悬殊,最终全部壮烈牺牲。淮海区党委和淮海军分区机关安全突出了日军的包围圈。

3月25日,黄克诚命令三师部队对日军展开全面的反击,各旅和地方独立团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以及伏击、袭击的战法,先后攻下日军设在东沟、花墩头、八淮、湖垛等地的据点,歼灭日伪军数百人,到4月中旬结束了这场反扫荡战斗。

韩德勤部在进入新四军三师的根据地后,违反与新四军达成的协议,宣称要在洪泽湖一带建立反共基地。韩部还在三师根据地内杀害干部和群众,以及新四军的伤病员,破坏抗日政权,并企图消灭在淮北的新四军第四师。在这种情况下,三师七旅配合四师主力向韩德勤部发起反击,全歼韩总部,活捉韩德勤。之后,新四军为了抗日大业,释放了韩德勤。

韩德勤,抗战时期任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兼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也是一个顽固的反共人物,在新四军进入江苏后,韩部多次进攻新四军,历史上有名的黄桥决战,即是我新四军陈毅部受到韩部主力进攻后,遭到我军反击,以我军大胜,韩部大败而告终。

1943年春,日伪军在大扫荡中占领了阜宁城及附近的乡镇,后又不断地向阜宁城增兵。到1944年冬,伪军孙良诚部调到盐阜一带,伪四十一师、伪四十三师进驻阜宁一线,严重威胁盐阜地区新四军的根据地。为此,黄克诚召集三师领导人开会,分析敌情,研究对策。会上大家一致认为目前是我众敌寡,我盛敌衰,攻打阜宁县城的时机已成熟。会上决定三师集中八旅、十旅(调归三师指挥)、师部特务团,以及盐阜地区由三师领导的五个独立团,共计十一个团的兵力,准备发起阜宁战役。

开战前,新四军第三师首先对阜宁城外据点内的敌人展开政治宣传活动,以瓦解伪军士兵的斗志。通过攻心战,伪军士兵从一个一个人逃跑,发展到整排整排士兵向新四军投降,严重挫伤了日伪军的斗志。

在4月25日夜间战斗打响后,三师八旅二十四团连续攻克了阜宁城外围多个敌人的据点。为此,守城伪军派出一支一千余人的队伍出城反扑,试图夺回失守的据点。三师对此早有准备,给出城敌人以迎头痛击,在敌人溃逃时,三师部队尾随敌人进入阜宁城,并抢占了阜宁城北门。

在敌我双方紧张对峙之时,黄城诚命令发起总攻。在我军炮火的轰击下,三师主力冲入城内,一时间炮声隆隆,火光冲天。

阜宁城城头上的伪军士兵在顽强抵抗,新四军第三师的战士们则在城外多处架起云梯攀上城头,与阜宁城城头上的伪军士兵展开激战。枪声爆炸声四起。新四军第三师的干部战士们前仆后继,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经过五个多小时的激战,三师攻占了敌四十三师的司令部,控制了阜宁城的中心,红旗插上阜宁城头。

阜宁一战,新四军第三师,催毁敌人城内外碉堡一百四十三个,歼灭敌人七个团,缴获大批武器弹药。


五、日本帝国投降,抗战胜利了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正式照会中、美、英、苏四国,接受波茨坦公告。为此,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同志根据中共中央的电令,连续发出七道命令,命令解放区我军限令日伪军投降,如遇日伪军拒绝投降,应予以坚决消灭。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初,黄克诚率三师主力日夜兼程从淮南津浦路西回师苏北,为消灭苏北残敌做准备。

日本投降后,苏北的伪军继续固守在淮安与淮阴城内,并接受了国民党政府的改编。淮安城与淮阴城都十分高大,还有日军修建的坚固的工事和碉堡。

9月6日,新四军第三师第十旅及新二团等部队,对淮阴城发起了进攻,在炮火的掩护下,第十旅利用地道在淮阴城的东北角炸开了一个缺口,各路突击队员奋不顾身冲上了淮阴的城头,与守城伪军展开了激战。战至下午,淮阴城伪军被歼灭,第十旅共歼敌九千余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及军用物资。

9月15日,第三师七旅、八旅及淮安独立团、射阳独立团等部队,将淮安城围住。

为了攻城,第三师在淮安城外挖了一条一百五十多米的地道,直达城下,并在地道内装入大量的炸药。另外,第七旅为了攻城,还在淮安城外建了一座高台,并在高台上安装了迫击炮。

9月22日,新四军第三师对淮安城守敌发起了总攻。三师首先通过地道炸毁了淮安城西南角的城墙,三师七旅、八旅利用火炮压制守城敌人,并突入城内。激战至中午,三师战士们冲进敌人的司令部,击毙敌旅长吴濑泉,歼灭了淮安守敌,淮安城解放了。


六、走向辉煌

新四军第三师在抗日战争时期与日伪军战斗的情况到此就写完了。新四军第三师是一支能征善战,有光荣传统的部队。在日本投降后,第三师奉中央军委的命令挺进东北(兵力三万五千人)。到达东北后,其主力第七旅与山东八路军第一师,将国民党军队第十三军八十九师的一个加强团包围在秀水河子,经一夜激战,歼灭了这支国民党军队加强团,毙伤俘敌一千六百余人,缴获一批美式装备,包括一个山炮连,一个运输连。同时,还击溃前来增援的国民党军队第五十二军第二师一个团,这是东北民主联军成立后取得的第一场重大的胜利。

此后,新四军第三师各部队,分别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第二纵队(后改为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九军),第六纵队(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从此走上更广阔的战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自1894年8月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取得的第一场最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这场胜利,使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梦想从此一去不复返。

继承革命传统,传播红色文化,向革命老前辈致敬!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