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至1943年,日本侵略军对陪都重庆进行长达五年半,直接以平民为目标的无差别大轰炸。在当时所有抗战大后方城市中,是次数最多、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损失最为惨重的野蛮轰炸。侵略者图谋迫使中国人屈从淫威、放弃抵抗以达到“以炸迫降”的目的。面对侵略者如此残酷恐怖的狂轰滥炸,重庆人昂首“雄起”,七分蔑视加三分嘲讽:“任你龟儿子凶,任你龟儿子炸,格老子我就是不怕;任你龟儿子炸,任你龟儿子恶,格老子豁上命出脱!”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日本人不懂,勇敢、乐观、幽默的山城人血管里,流淌着二千年前忠勇卫国、视死如归的巴蛮子将军滚烫的血液!

嘉陵江的风裹着火锅香窜过大街小巷,现在的来福士广场玻璃楼亮得晃眼。但你要是蹲下来摸摸解放碑的老墙根,嘿,保准能摸到八十多年前炸弹留下的疤瘌。这些疤瘌可不简单,就像重庆火锅里的牛油,越熬越香,越煮越有味道。 

1939年5月的某个清晨,连续五批日机投下的燃烧弹将下半城化为火海,重庆城炸成了马蜂窝。照朝天门码头边那个洋气的基督教青年会,眨眼间就剩半堵墙。这时候,一帮戴眼镜的文化人居然在碎砖头上开起了诗歌朗诵会!领头的郭沫若戴着被弹片划破的礼帽,站在砖堆上扯嗓子喊:"房子塌了怕啥子?正好给诗腾地方!"他说的真不假,老舍后来在日记里写,“那天砖缝里卡着的碎玻璃被太阳一照,亮晶晶的像给诗句打追光。”朝天门码头被炸毁的教堂尖顶成了天然扩音器,诗人们发现站在特定角度朗诵,声音竟能传遍整个码头。

 最具魔幻色彩的是1940年春那场"墙垣诗展"。人们用烧焦的木炭在未倒塌的山墙上题诗,消防总局统计显示,仅渝中区就有四百余面"诗墙"。这些文字在雨季来临时被冲刷成黑褐色的溪流,顺着青石板路汇入长江,有位英国记者在报道中写道:"重庆的每块砖石都在说话。"市档案馆记载,当时在废墟上诞生的三百多首诗歌中,有七成直接以建筑残骸为意象。您要是不信,现在去渝中区通远门城墙根,还能找到刻在青砖上的半句诗:"炸弹撕破天,诗行补人间。”

 最绝的是重庆的“平头”老百姓,他们把烧焦的门板当黑板,用炭灰写打油诗。有个卖凉粉的大爷在自家塌了的铺子墙上写:"飞机轰隆隆,凉粉照样红,吃碗酸辣粉,气死小日本!"您别笑,当年《中央日报》统计过,这种"废墟文学"让重庆的文盲率降了两成——为啥?大伙儿为了读墙上的诗,硬是学会了认字! 

央视纪录片《我的抗战》总导演曾海若称:“对抗战来说,重庆实在是太重要了,它是一个精神堡垒。这样的城市很少见,一方面承受这么长时间的轰炸,物价飞涨,生活艰难,但是却产出了大量的文艺作品,这是一个乐观浪漫的城市。”

 要说浪漫还得看重庆崽儿。在重庆民间文学馆,保存着一幅特殊的婚纱照。这帧刊登在《良友画报》第152期的影像,记录着当年轰动山城的"瓦砾浪漫婚礼"。1940年6月5日,下半城防空洞里突然传出《婚礼进行曲》。新郎陈大勇是打过台儿庄的机枪手,新娘周蕴华是文德女中的音乐老师。这婚礼本来要在教堂办,结果教堂先让炸成了筛子。"怕啥子嘛!防空洞冬暖夏凉还免礼金!"陈大勇说着,把高射炮的弹壳熔了打成戒指。婚礼当天赶上空袭,新娘子抄起防毒面具当捧花,宾客们举着蜡烛当彩灯。后来《良友画报》登了照片,标题就叫"炸弹证婚人"——您猜照片背景是啥?防空洞顶上漏水形成的水帘,在闪光灯下愣是拍出了婚纱影楼的效果!"弹片把我的婚戒划出两道凹痕,"周蕴华抚摸着手上的戒指说,"后来我请匠人镶了两粒红宝石,倒像特意设计的花纹。"

这种将战争伤痕转化为生命印记的智慧,在当时的重庆俯拾皆是。现在去十八梯还能看见老城墙上的玻璃画,那是当年老百姓用炸弹碎片拼的"百子千孙图"。碎玻璃在太阳底下闪闪发亮,像在说:“你炸你的,我生我的!”这话可不是吹牛,重庆档案馆数据显示,1941年全市新生儿数量比战前还多了三成。 

重庆人把应对空袭叫“跑警报”。与日本人几年的大轰炸周旋过招,早已从容淡定,泰然自若,戏称:“见‘机’行事,入‘土’为安”。把警报声变成摇滚乐,重庆人硬是把惨兮兮的警报也玩出了花样。警报器拉响像鬼叫?音乐家贺绿汀把它编进《嘉陵江上》当前奏,还得意地说:"这叫用鬼子的嚎丧给咱打拍子!"小娃儿更会玩,捡炮弹皮做"叮叮当",敲着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重庆娃儿打连枷!"街上摆摊的都成了音乐家。卖炒米糖开水的王麻子,能把警报声学得惟妙惟肖,他吆喝:"呜——要命的来喝甜的!"修鞋匠张铁锤更绝,拿钉锤敲鞋底能敲出《义勇军进行曲》。有外国记者听傻了,说这是"钉子交响乐",后来这词儿还上了《时代周刊》。 最经典的是重庆人的"灯笼暗语"。朝天门挂红灯笼是空袭警报,挂黑灯笼是警报解除。老百姓编顺口溜:"红灯笼当红娘,黑灯笼入洞房,炸得越凶娃越壮!"您还别说,1941年民政局登记结婚的,七成都选在解除警报的日子办酒——图个双喜临门!

炸弹坑里腌泡菜。白象街李婆婆的泡菜坛子是个活化石,1939年她爷爷把泡菜埋炸弹坑里,结果发现坑里温度正适合发酵。现在她家泡菜带着股特别的烟火味,街坊都说:"吃一口,当年抗战的劲头就上头!"这可不是吹牛,当年英国大使卡尔爵士吃了这泡菜,直说"比威士忌还带劲"。 

《新民报》登过更绝的:下半城刘老头在自家炸塌的厨房开露天火锅店,招牌写着"炸弹火锅"。食客坐在断墙边涮毛肚,头顶星空脚踩弹片,吃得满头大汗:“辣得过瘾!香得过炸弹!”您猜怎么着?这火锅店后来成了情报站,跑堂的用加菜暗号传递消息:"毛肚两份"代表鬼子来两架飞机,"鸭血加量"就是轰炸要升级。 

重庆人连红灯笼都能玩出七个花样:灯笼歪着挂是飞机从北来,穗子打三个结是三波轰炸。这套"灯笼密码"比现在的手机导航还管用,成了山城独有的"保命表情包"。有个段子说,当年日本间谍混进来想学这套暗语,结果被茶馆里说书人编成评书《灯笼传》,反倒让全城百姓都成了密码专家。

浪漫的重庆人还能 在伤口上种鲜花。如今江北嘴江滩上立着六万根钢片蒲公英,每片叶子都刻着大轰炸遇难者名字。这创意来自1941年的真事:有个卖花姑娘在炸弹坑里撒野花种子,说:"炸个坑当花盆,省得我买瓦罐!"如今她的曾孙女在洪崖洞开花店,店名就叫"炸弹坑园艺"。现在去较场口地铁站,防空洞改成了书店。大学生们窝在当年躲炸弹的洞里看《三体》,洞顶上"愈炸愈强"的标语成了最潮的打卡背景。00后店长小王说:"先人拿弹壳做乐器,我们拿防空洞搞文创,这叫家学渊源!"您要是有空去转转,保准能看见穿汉服的姑娘和玩滑板的少年在弹痕墙前自拍——历史与现实在这撞出火星子。 

解放碑的夜宵摊飘来香辣味,穿楼而过的轻轨列车闪着红光。八十年前诗人郭沫若说重庆是"火凤凰",如今这凤凰变成了轨道列车的流光,每天载着千万重庆人,穿过历史的硝烟奔向未来。您仔细看,列车玻璃上还映着江对面"愈炸愈强"的霓虹灯牌——这是山城人给祖辈的答复:"您当年的火种,我们接着燃!" 

后记 : 据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统计,现存47处轰炸遗址中,23处变成了茶馆、书屋、火锅店。这些曾经刻满伤痕的坐标,正如巴蔓子将军墓前的黄葛树——树皮上的沟壑是岁月留下的疤痕,而每一道裂痕深处,都有新芽在悄然萌发。当年在防空洞口系同心锁的情侣,现在在网红书店里喝咖啡;当年用炮弹皮打戒指的匠人,后代在洪崖洞卖手作银饰。就像烫火锅时老师傅说的:“疤伤结的痂,抠下来能当花椒炒菜!” 

这大概就是重庆人的绝活——能把所有苦难都腌成泡菜、涮成火锅、炼成钢火。就像朝天门码头新立的铜碑上刻的:”炸不断的,是吊脚楼下那根老龙骨;浇不灭的,是火锅里滚了八十年的老油。“如今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上,重庆人正用这股子"炸不垮"的劲头,在5G时代书写新的"愈炸愈强"——只不过这次,我们手里的"武器"变成了大数据和火锅底料全球订单!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