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节,集市上就会有一种酷似南瓜,黄澄澄,圆润润,表面布满芝麻粒的特色小吃——陈楼糖瓜。它是我童年最爱吃的一种甜品零食。糖瓜口感酥脆,一嚼就碎,久嚼不腻,越嚼越香!还有止咳化痰的功效!

据说它产自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杨庄镇陈家楼,始于清同治年间。老一辈人总是会买上几颗用来供奉和祭祀,传说是为了用甜甜的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回天庭禀报的时候,嘴甜多说好话。陈楼糖瓜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甜蜜的期待。但随着时代变迁,人们观念的转变,让这烟火气息浓郁的传统糖瓜制作手艺濒临失传的境地。若是没人继承这份手艺,这么好吃的东西在不久的将来是不是只能在脑海中回味了?

一想到这里,我就特别想探究糖瓜的制作工艺。于是,我借一次暑假的旅游机会来到山东济南探秘陈家楼村,这里的人们依然用传统的古法制糖工艺。小米面的淀粉被麦芽中的淀粉酶水解得到的便是麦芽糖。锅底木柴燃烧着,锅中的糖水也逐渐煎熬成浓稠状。用木铲在锅中翻来覆去地搅拌着糖浆,师傅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丝毫不觉疲惫。很快,涌动的糖浆犹如沸腾的江水打着漩涡,糖浆便冒起了气泡。待至糖浆的粘稠度像绸缎一样丝滑,质地像瓷器般细致,色泽像瀑布般洁白,便用铲子高高捞起。接下来,师傅将柔软的糖浆趁热拉拽开,挂在木钩上,用手臂抻拉,对其进行进一步塑型,这个过程称为“拔糖”。师傅们一遍又一遍拉扯麦芽糖浆,直至洁白松软,排尽空气后出现细致的纹理,多余的水分在空气中渐渐蒸发,麦芽糖逐渐冷却变得更加紧实上劲。只见师傅们那一双有力的臂膀上,一根根暴起的青筋,可见“拔糖”极其耗费臂力和体力。最后,麦芽糖被对折四次,上下合缝,制成一个中空糖管。糖慢慢变硬,手上动作也得加快。用那绳子上一拉下一抻,一个个“小南瓜”便呱呱落地。在芝麻粒中滚一圈,制作完毕的陈楼糖瓜便裹挟着甜香、芝麻香呈现在食客们面前了。

亲眼目睹陈楼糖瓜的制作过程,我被这份民间手工技艺深深感动了。可是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业生产技术时代的批量化生产,还有必要坚持这么费时费力的制作工艺吗?我觉得有必要!陈楼糖瓜融合了手艺人们那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的精神以及对这份滚烫甜美生活的创造热情!我还想留住陈楼糖瓜手工制品的独特味道,传承这些非遗美食并不是守旧,而是守住我们的中国文化,把老手艺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延续下去,让更多人看见!

这一拉一抻的小小陈楼糖瓜,拉扯出来的是万家幸福。品味中华文化如品香茗,只需浅尝,便齿颊生香。一撇一捺的汉字书法,书写千古墨韵;一砖一瓦的中式建筑,筑就古色古香;一腔一调的戏曲唱腔,歌飞余音绕梁;衣袂翩翩的中式汉服,行止典雅端庄;一拳一脚的中国武术,炫出豪情万丈。千年沉淀的大国底蕴,让我自豪我中国华夏。

  

作者简介:刘恩炜,于都中学初中部2022级学生。活泼好动,阳光开朗,街舞小王子,从小学开始到目前为止,已经在市级、省级、国家级的各类街舞大赛中屡屡斩获一等奖、金奖至少十余次。2024年5月作品《我也了不起》入选校级文学社期刊第15期《恒雅》,获三等奖。2025年5月作品《最甜,甜不过它——》入选校级文学社期刊第16期《恒雅》,获三等奖。

指导老师:叶琼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