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当我读完由李发锁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热血:东北抗联》这本书时,仿佛被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充满悲壮、激发豪情的年代。在历史的长河中,东北抗联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中。

  这部作品主要描写了东北抗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东北抗日武装,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的艰辛历程。歌颂了以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赵一曼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及众多抗联勇士,血战到底的爱国情怀,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展现了以坚定信仰、艰苦奋斗、英勇牺牲、团结协作为核心内容的“东北抗联精神”。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真实的情感,生动地展现了东北抗联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的壮丽画卷。书中描述了由于敌人的坚壁清野,抗联将士经常几个月吃不到粮食,只能以树皮草根充饥;东北的寒冬,外面滴水成冰,躲在山里的官兵连火都不敢生;有的抗联老战士衣衫褴褛,棉衣全被树枝划得破烂不堪,露出了棉花;没有棉衣的战士,身上披着破棉被、麻袋片或口袋布;没有棉鞋,脚上包着马皮……在西征路上,很多战士长眠于深山老林中,有的甚至在行军休息时,就抱着枪背靠着大树长眠了……

  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们与敌人展开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其中,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中与敌人周旋,最终弹尽粮绝,壮烈牺牲的场景让人久久不能忘怀。他们的事迹不仅体现了东北抗联的英勇无畏精神,也展现了中国人民在面对侵略者时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

  作者还以厚重的历史、深入的挖掘,真实地再现了东北抗联在国难当头之时,临危不惧、舍生忘死、冲锋在前,让读者感受到了抗联的伟大精神。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感人至深的情感。由于当时斗争的残酷性,很多抗联战士只有编号,没有姓名。该书中写道:“平时唠嗑、开会、点名,战场下达命令,都只称呼号数。若问你贵姓,家住哪儿,都是严重违反纪律的。每个战士的基本情况,只有连长和指导员掌握。”正因为如此,很多战士牺牲后,连名字都没能留下。

  书中还有一段令人感动的情节。当时,赵一曼和丈夫陈达邦都在苏联学习。由于国内斗争形势需要,组织上决定让赵一曼提前回国。可这时她肺病复发,并怀有身孕,陈达邦实在放心不下妻子,临行前,他把一枚戒指和一块怀表送给赵一曼留作纪念。赵一曼对丈夫深情地说:“我看到这两件东西,就如同见到你。”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读到这里,我的脑海里不时地闪现出他们为了抗日斗争,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不为名利,不计得失,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到处都闪现着抗击血战的身影。他们何尝不想念自己的父母妻儿,何尝不知道生命的可贵。

  总之,这部作品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东北抗联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以东北抗联精神为榜样,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

  原著作者简介: 杨乃华,男,黑龙江省巴彦县人,现住哈尔滨市。大专学历,部队退休干部。爱好文学,北国文学社会员。先后在20多家报刊和微信公众号上发表文学作品千余篇,并多次获奖。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