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大学之“大”,人们往往会想起梅贻琦先生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是梅先生在1931年就职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演讲时所说,含义很好理解,大学并不是只有高大的建筑,而要有名师,“软件”方面的“大师”比“硬件”方面的“大楼”更重要。

  梅校长的话言简意赅,引发后学者对大学之“大”的再思考。本人在研究生求学期间,曾遇到一位渊博的教授,接续了梅贻琦校长的后半句,“所谓大师者,非有大架势之谓也,而有大气象之谓也。”对“大学”中的“大师”进行延伸解读:大师并不是架子大、姿态傲慢,而应是有气度、格局大,平易近人。这位教授的概括亦堪称经典,让人印象深刻。

  提起“大师”,自然会想到国学大师季羡林,想到他贵为北大副校长,却甘愿为报到新生看行李的故事。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故事,完全缘于季先生的气度、格局,真是谦卑低调到了尘埃。季羡林被誉为“东方学大师”,是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和教育家,学问之高自不必说。季羡林先生穿着极其朴素,经常会被人看成是学校里的老工人。他不仅对待学生和蔼可亲,更是坚决拒绝学界给他戴的“高帽”,曾专门写文辞去“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称号,自称“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季羡林先生之天真可爱,可见一斑。

  提起“大师”,还会想到启功先生。他集诗书画和文物鉴定大师于一身,造诣精深。因为他的字写得好,市场价值高,于是有人就仿冒他的作品,以求卖得高价。启功先生知道后不但不火冒三丈,极力打假,反而表现出超常的豁达,认为这是他的光荣。这种“揣着明白装糊涂”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大师原来可以这样! 

  其实,关于大学之“大”的探讨是由来已久的话题。早在1917年,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就曾说过:“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向北大学生提出三个希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砥砺德行”,肩负力矫社会颓俗的重任;“敬爱师友”,希望北大师生应以诚相待,敬爱有加。蔡元培先生不仅是现代北大的缔造者,也是中国现代大学理念和精神的缔造者。正是因为在他主政下的北京大学“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才会有一批具有新文化、新思想的代表人物进入北大,北大因此而成为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新文化运动才有了立足之地,北大才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堡垒,科学民主的思想才能够得以传播。蔡元培先生一定研读过儒家经典《大学》并深有体会,《大学》开篇即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经典开宗明义,点明了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磊落的品德,引导人们弃旧图新,追求至善之境,可谓立意高远、气度恢宏、格局盛大、振聋发聩,其思想光芒至今仍熠熠生辉。

  大学之“大”从哪些方面可以清晰地感受呢?在我看来,不外乎以下一些方面:

  大学之“大”一为面积之大。清华、北大是国际名校,根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清华校园面积482.84公顷(7242.6亩);北京大学有6个校区,总面积也有7000多亩,其中,燕园校区作为北京大学的本部,占地面积约为2925亩。仅就面积而论,清华、北大在中国众多的大学中并不十分突出,现代大学中占地面积超过千亩的已很常见,一般都会有2个以上校区。广西大学占地面积2.13万亩,据说有很多学生在校内都会迷路。有个段子说的是西门扫地阿姨和东门的门卫大叔之所以分手,原因是受不了异地恋。广西大学在全国还不算最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5.6万余亩,比它还大,有“西农之大,双脚丈量不下”之说,据说在同一天曾出现神奇的现象:北校区飘雪,南校区下雨。不禁让人想起了杜牧《阿房宫赋》中的一句话“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仍然不算最大,国立台湾大学占地51万亩,占台湾省总面积的1%,规模大小堪比一个小镇,许多万亩大学,在它面前都是“小巫见大巫”。

  大学之“大”再为人数之多。在校生人数是学校办学规模的重要体现,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认可度。根据2024年最新的数据,郑州大学以约7.26万名在校生的数量位居榜首,成为中国在校大学生数量最多的大学。紧随其后的是吉林大学,约有6.96万名在校生,位居第二。华中科技大学则以约6.17万名学生位列第三。这些数据不仅展示了大学的规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它们在教育资源和学术氛围方面的吸引力。另外,四川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也都是5万人以上“巨无霸大学”。以上所说都是本科,其实专科、高职类院校也不遑多让,据教育部2023年6月统计,在校生人数最多的职业院校广西城市职业大学3.5万多人,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在校生也都超过3万人,全国人数超2万人的职业院校有70余所。人数之多,还体现在高级知识分子教授人数上,据2023年10月统计,我国大学教授人数超过1000的有4所,分别为吉林大学1766人、浙江大学1259人、四川大学1220人、清华大学1045人。以上这些大学,仅就教授人数,可能已超过一些普通院校的教职工总数了。

  大学之“大”三为学问之深。大学推崇学术研究的崇高性质、学术思想的自由宽容、学术大师的地位影响、学术通识的广博通达,故而造就学问之深。提起学问之深,大家往往会不约而同想起一个人——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他曾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巴黎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1930年,陈寅恪任清华大学历史、中文、哲学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等职务,是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精通梵文和多种西域古代语言,更有盛传其通晓包括英、法、德、俄、西班牙、日、蒙、阿拉伯、梵、巴利、突厥、波斯、匈牙利、满、藏、希伯来、拉丁、希腊、回鹘、吐火罗、西夏、朝鲜、印地、暹罗等20余种语言,故被称为“活字典”“教授中的教授”。大名鼎鼎的傅斯年、梁启超、吴宓、严耕望等名家均对陈寅恪予以高度评价,认为其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陈寅恪在现代中国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等等,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北大的德国汉学家钢和泰等都来听他的课。

  院士作为学问之深的顶级人才也值得关注。据2023年中国大学院士校友数量排名,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以178位和197位的院士校友数量,遥遥领先于其他高校。再有,南京大学以90名院士校友的数量,排在第四。吉林大学拥有70位院士校友,位居全国第八。另外,博士学历被认为是登堂入室的“明珠”,而拥有博士授权点的院校,则成为莘莘学子竞相追逐的目标。据2024年4月统计,我国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共有399所。其中学术学位博士点(一级学科博士点)377所院校,专业学位博士点3所院校,特殊需求博士学位19所院校。有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排名是清华大学第一,有67个;浙江大学博士点59个,排名第二;以后依次是武汉大学53个,中山大学53个,上海交大52个,四川大学52个,北京大学50个,中国科学院大学49个,吉林大学48个,山东大学44个。

  大学之“大”四为专业学科门类之全。根据我国教育部公布的学科分类,目前我国国内大学学科总共13个门类,包括文、史、理、工、农、医、哲学、法学、教育学、经济、管理、艺术和军事等。在我国顶级大学中,浙江大学涵盖了除军事以外的12种学科,被誉为“航母级”的综合性大学。这一点,连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都没有做到,尽管它们的学科门类非常齐全,但目前尚未涉及农学类、军事专业。在本科专业设置方面,早在2019年,就有19所大学专业数超过100个。其中,吉林大学设置了139个本科专业,为全国之最。在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今天,任何一所高校都非常注重专业设置,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数量,才能保证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至于落伍,如果专业数量过少,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味地强调“少而精”恐怕不行。当然,专业设置一定需要科学论证,也不能盲目扩张,一所大学,如果“对不起良心的专业”“没有专业壁垒的专业”办多了,仍然是没有前途的。

  大学之“大”五为藏书之博。作家林语堂曾说过:一个学校的好坏,取决于图书馆的大小。世界上藏书量最大的图书馆是美国国会图书馆,预估藏书量达到1.62亿册,位居第一。其他排名前10的图书馆藏书量也都在3500万册以上,用“汗牛充栋”来形容这些图书馆的藏书量已显得苍白无力,唯有“浩如烟海”“恒河沙数”才显得适当而不夸张。我国大学图书馆没有那么大的藏书量,但也堪称天文数字。北京大学图书馆以其近800万册的纸质藏书量位居首位,其中包含20万件5至18世纪的珍贵书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清华大学图书馆以751万册的藏书量紧随其后,其馆藏不仅包括全学科领域的文献,还拥有丰富的古籍善本。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拥有超过600万册的藏书量,覆盖中文、外文及古籍等多个种类。复旦大学图书馆截至2022年底,馆藏纸本文献资源约602.14万册,也是中国高校图书馆中的重要一员。

  大学之“大”还可以从校园其他建筑、器物甚至树木等很多地方去体察、品味。回到问题的本身,大学之“大”最重要的也最值得关注的还应该是其中的“人”以及文化、以及精神,包括教师、学生以及身处其中的每一位生命个体及其品质、及其情怀。大学中的教师要成为“大先生”,不仅在学业上,在人格、品德上都要为人表率。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大学生中的学生,未来可能成为国家栋梁、社会精英、大国工匠,也可能是普通劳动者,但大学精神永存,大学精神会烛照身处其中的每一名学子,演变为他们前行的不竭动力。大学里的门卫小哥可以从大学启航、与大学齐飞,成为励志的典型;大学里的宿管阿姨可以站到盛大毕业典礼的发言台,简短的致辞可以11次讲哭毕业生。天之骄子的北大毕业生离校后可以经营普通肉店,但经营肉店仍可成为“屠夫状元”……

  当年的秦相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文中贯穿了一个伟大的思想——海纳百川,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极力倡导的包容精神与开放精神,这是我们现在仍需学习借鉴的。新时代的大学,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职责使命,任重道远。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陈浩先生在《光明日报》发表《大学之大与大学之道》一文,指出,大学之“大”包括“使命重大、理想远大、精神伟大、胸怀阔大、文化博大、学问弘大、师爱恒大、声望高大。”可谓深谙大学之“大”之真言妙语,值得拜读并深思。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