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王晓芳在郑州大学医学院的毕业典礼上,特意将学士帽的穗拨向象征生命的左侧。
这个小小的举动,仿佛预示了她在未来二十年妇产科医生的生涯中,始终保持着的那份对母子平安的敬畏。每当急诊电话响起,她的手心总是温暖的,仿佛能传递出无尽的力量与希望。
接下来的故事,充满了紧张与温馨,一段段,都在诉说着生命之门的奇迹与巾帼医者的仁心。
一、生死博弈
主任医师王晓芳的手指落在孕妇隆起的腹部上方,听筒下,胎心音急促有力地跳动着,90、110、90,仿佛在诉说着新生命的渴望与不安。
第一次怀孕的马女士冷汗已经浸透产床的蓝色垫单,36周+2的孕肚随着腹痛剧烈起伏,像暴风雨中颠簸的孤舟。
这是2017年9月的一个夜晚,距离王医生调来区妇幼保健院不到两年。此前,她先后在河南长垣市张三寨镇卫生院、徐州市铜山区大彭镇卫生院诊疗,基层的妇产科医生工作练就了她丰富的经验和胆识。
“胎盘早剥。”这四个字脱口而出时,王晓芳听见自己的声音带着震颤。她数着胎心监护仪上的波动——每分钟低于110次的胎心率如同催命符,在督促着她,情况不妙,要麻溜快行动。
她的脑子里突然晃过一个身影,乡村从事中医的爷爷,行医半生总爱念叨的一句口头禅:"医者仁心,救一人便是护住整个人家。"
后来,悬壶世家的听诊器和家训从祖父传给姑姑、叔叔,如今延续在她的医生誓言中,三代人的白袍袖口里都浸着苦味药香,这份托着人命的传承,容不得半分懈怠。
玻璃门外晃动着三四个影子,是马女士的家属。虽然是空调房,但几个人得知情况后,还是紧张地冒汗。
胎盘早剥对母婴预后影响极大,对母亲会出现产后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羊水栓塞,严重可能会发生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死率高达31%-80%;对胎儿可以引起急性缺氧,早产,新生儿窒息,死亡率是无胎盘早剥者的25倍。
“联系药房!调欣母沛注射液!”王医生一边扯下听诊器快步走向护士站下医嘱,一边向正在填写知情同意书的孕妇丈夫说明手术注意事项。
她摸到口袋里那张皱巴巴的A4纸,上面是她上周参加学术会议学习时,手绘的“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示意图,油墨已被汗水洇得模糊,这次应该可以用得上。
手术室外的灯亮起,映照出家属扭曲期待的脸。
洗手、穿衣、消毒、铺巾;表皮、真皮、筋膜,当王晓芳的柳叶刀划开器官,红色的血液顷刻冒过子宫肌壁的防线,浸湿了搭在孕妇身上的深蓝色洞巾边缘。
“产妇血压掉到80/50!”麻醉师的声音刺破的空气,紧张有力。
王晓芳虽戴着口罩,腥甜的血气还是丝丝入鼻。她的手指探入子宫腔,触到胎盘剥离面粗糙的肌理——那是生命最初的温床,此刻却成了吞噬母子的深渊。
“孩子!”王医生的镊子已探入宫腔,指尖突然触到湿润的胎发。
时间在21点46分凝固,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6斤重的男婴从母亲的子宫被稳稳地托出,发出来到人间的第一声报喜。
医生、护士、助产士、麻醉师刚裂开嘴,又都闭上。胎盘早剥手术讲究的是母子平安,此时不是松口气的时候。
为了快速止血,她抓起手术缝线,为产妇进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即在子宫切口下进针,将缝线拉至子宫底右侧走行,左侧缝合,缓慢拉紧缝线两端,使子宫纵向压缩状,形成"背带"。
这也是她第一次用这种新技术。
针尖刺入子宫切口下缘时,她忽然想起儿子学骑自行车摔破膝盖那天,自己也是这样紧张细致地穿针引线。
缝线绕过宫顶的弧度像在描摹新月,王晓芳的腕骨因持续施压发出细响。这几年,由于持续工作没时间锻炼,刚刚40岁的她就出现了“50肩”的症状,手臂不能高举,酸麻酸麻的。这不,三天前才用激素打的封闭,否则上了手术台就要她难受。
助产士剪断脐带,王医生仍在继续手持弯月一样的针头,手术线在子宫表面编织出经纬,仿佛修补被飓风摧折的蛛网。
当最后一针缝合完毕,墙上的电子钟时针指向了22:19。此时,她已维持着俯身姿势40分钟未动,手臂也麻麻地没有了知觉。
产妇的子宫在背带式压迫下恢复了粉润,像经霜的秋叶重新舒展脉络。
母子平安!母子平安!
术室外,传来婴儿的啼哭和家属欢欣的笑,声音如初春解冻的溪流,汩汩流淌,汇入城市的夜色中。
漂亮的生命抢救战,让同事们纷纷竖起大拇哥。
2018年,王晓芳被提升为铜山区妇幼保健院医疗组长。
接受任务的这天,她的脑子里盘旋着问题,全院的医疗安全应该如何管理呢?
二、病历墨痕
深冬,铜山区妇幼保健院二楼办公室的暖气片滋滋作响,新晋医疗组长王晓芳推开玻璃窗,寒风中飘来远处产房婴儿的啼哭。
她翻开产科交班记录本,突然发现某份剖宫产病历的医嘱栏里,硫酸镁用量赫然写着"每日三次",可病程小结却标注"每日两次"。
医嘱里蛰伏着致命危机。
"18项核心制度背不全的,现在就去护士站借手册。"
次晨交班会上,她把一本16开的制度汇编放在桌上。产科主任老张摘下老花镜欲言又止——这位38岁的组长真要拿全院13名医生"开刀"么?
制度考试、三基测试、丙级病历倒查,三项铁规像三把柳叶刀划开沉疴。
妇科主治陈医生第一次收到闭卷考卷时,钢笔在"异位妊娠鉴别诊断"的答题区洇开墨团;年轻规培生小李颤抖着拆开手术知情同意书模板,发现每项并发症后面都新增了发生率数据;而药剂科主任老周捧着最新版《妊娠期用药指南》,对着王晓芳手写的十几处批注红了耳根。
最惊心动魄的是每月病历评审。
那年除夕前夜,产科病区突然响起刺耳的电话铃——某产妇术后大出血,可值班医生病历中,授权委托书家属签字栏的内容有一处涂改痕迹,那是Rh阴性血型登记成了阳性,幸亏产科主任胆大心细,硬是从死神手里抢回3分钟黄金抢救时间。
可见,正确的病历书写多么重要。
一个月闭卷考试一次,一章一章的测试,奖励和惩罚清晰分明,100天之后,三基本考试合格率达到了百分之百。3年后的2022年,当铜山区卫健委检查组传阅着整齐划一的归档病历时, 98%的甲级病历率更是让专家们惊叹。
此时,已荣升为医院副院长的她站在档案室窗前,望见医院门前推着婴儿车的新手父母,忽然想起那个硫酸镁剂量矛盾的深夜。
她还想起,医生办公室的桌子上,那本泛黄的制度汇编扉页上有行褪色的印刷小楷: “规范医疗行为,保障患者安全”。
三、锦旗背后
诊室里,朱女士又一次攥紧了病历本。
3年了,她跑遍了城里大大小小的医院,中药西药吃了个遍,可月经不调的问题始终不见好转。每次月经来潮都像一场灾难,出血量大得吓人,她不得不请长假在家休养。
镜子里的自己面色苍白,连爬个楼梯都气喘吁吁。
"王大夫,我这病还有救吗?"朱女士的声音有些发抖。
王晓芳仔细翻看着厚厚一沓检查报告,眉头微蹙。
B超显示,子宫腺肌症合并子宫内膜息肉,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只有80g/L,属于中度贫血。更棘手的是,患者有两次剖宫产史,子宫疤痕严重。
"你已有两个孩子了,所以建议您做子宫全切手术。"
她放下检查报告,语气温和但坚定。这是最稳妥的治疗方案,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不行!"朱女士猛地站起来,又因贫血眩晕跌坐回去,"我才45岁,不能切子宫......"她的声音哽咽了。
王晓芳注意到,患者的手指紧紧绞在一起,指节发白。
诊室陷入沉默。
她想起自己刚当医生时老师说过的话:治病不是修理机器,要懂得倾听患者的心声。她重新审视着检查报告,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脑海中浮现:或许可以尝试宫腔镜手术联合新型宫内节育系统治疗。
"还有一个方案。"她在病历本上画着示意图,"我们可以用宫腔镜切除息肉,同时放置吉尼环和曼月乐。不过这种治疗方法有一定风险,需要定期复查......"
朱女士的眼睛亮了起来,但随即又黯淡下去:"我听说这种新技术容易穿孔,会不会......"
"确实有风险。"王医生坦诚地说,"但我们会做好充分准备,手术中也会格外小心。"她详细解释了手术方案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看着患者眼中的希望之光,她知道这个险值得冒。
手术那天,她格外专注。宫腔镜显示屏上,她小心翼翼地避开疤痕组织,精准地切除息肉。
放置节育系统时,她的手端得像雕塑,生怕一个微小的失误就会造成穿孔。
一切虽然费心劳神但还算顺利。
术后3个月复查,朱女士的气色明显好转,血红蛋白升到了110g/L,月经量也恢复了正常。
"现在能穿白裤子了。"朱女士激动地说,"王医生,太感谢您了!
一个月后,王晓芳接到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医术高明手到病除,仁心仁术妙手回春"16个大字。
她想起老师说过的话:好医生不仅要治病,更要治心。
如今,每当遇到棘手的病例,王晓芳总会想起朱女士的故事。她明白,医学不仅是冰冷的仪器和药物,更是温暖的关怀和理解。在遵循医学原则的同时,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用最小的创伤换取最大的治疗效果,这才是真正的医者仁心。
四、送子观音
王晓芳医生翻看着就诊的邓女士检查结果,神情凝重。
三维彩超显示,她的宫腔重度粘连,子宫前后壁几乎完全封闭在一起。
扎心扎肺的诊断。
"大夫,我是不是……再也怀不上了?"
邓女士的声音有些发抖。一年前的引产手术像一场噩梦,不仅带走了她期盼已久的孩子,还夺走了她作为女人的自信。
王医生放下报告,温和地说:"别着急,我们还有办法。"她详细解释了治疗的方案,又开了雌激素、阿司匹林和维生素E等调理药物。
手术室内,监护仪的滴答声与宫腔镜的微光交织,王晓芳的手稳如磐石,分离钳在宫腔内缓缓推进,每前进一毫米,血氧数值便在屏幕上急促跳动。
病人的子宫,如同火灾后的废墟,粘连严重,每一步都需极度谨慎。
时间仿佛凝固,直到最后一刻,钝性剥离终于完成,宫腔内突然涌出一股淡粉色液体,宛如荒原上解冻的第一滴春水,预示着新生的希望。
手术成功了,但过程的艰辛,只有王医生和在场的医护人员知晓。
4个月过去了,半年过去了,邓女士的肚子依然没有动静。婆婆开始频繁提起试管婴儿的事,丈夫虽然不说,但眼神里的期待渐渐变成了失望。
"再等等。"每次复诊,王医生都这样说。她调整着用药方案,像园丁照料一株脆弱的花。诊室的墙上挂满了锦旗,其中一面写着"送子观音",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
第8个月的一个清晨,邓女士颤抖着手拿着验孕棒,看着上面清晰的两道杠,泪水夺眶而出。她第一时间给王医生发了消息,对方回复了一个笑脸和一连串的注意事项。
产房里,婴儿的啼哭声清脆悦耳。邓女士抱着儿子,想起王大夫的坚持。
如今,每当有人问起怀孕的经历,邓女士总会说:"是王医生,她是我们家的送子观音。"
而她依然每天穿着那件白大褂,在诊室里迎接一个又一个期盼的眼神。
窗外的梧桐叶在秋雨中沙沙作响,王晓芳脱下手术衣拿起手机,丈夫的信息映入眼帘:"儿子发烧38.5℃,已服退烧药,放心工作。"一时间,字迹被眼眶晕染得模糊,像极了她错过的无数个家长会。
诊室的墙上,挂着医院绩效考核办在全省二级公立医院妇幼绩效考核中斩获第四名的锦旗,而柜子里,静静躺着2021年的优秀共产党员证书和2023年优秀医师奖牌。
20年的从医之路,是高峰期每天50名患者的门诊量,是一个个用心的药方,是无数个在手术室打开生命之门的深夜,是患者家属送来的锦旗。丈夫的默默支持,儿子的理解,患者的信任,编织成她职业生涯中最坚实的后盾。每一步,都踏在守护生命的道路上,坚定而温暖。
王晓芳的故事,是医者仁心的真实写照,也是无数医务工作者默默奉献的缩影。她的身影,在诊室的灯光下,与无数同行重叠,共同书写着守护生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