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陶渊明那篇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了。然而,人们对“桃花源”究竟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在江西庐山康王谷,有的说在湖南常德一带,也有的认为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社会。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一批批中外专家、学者亲临重庆市东南部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大酉洞考察,确认此洞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毫厘不爽。该洞位于酉阳县城西北三华里处,与县城西南的风景点“二酉洞”南北相望。

  秦汉以后,住在武陵山脉一带的土家族、苗族老百姓被中原汉族人称为“武陵蛮”。治所在义陵(今湖南溆浦南),辖境相当于今湖北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贵州东部以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这号称“九溪十八涧”的“武陵蛮”的土家族、苗族山寨,由于地处偏僻,长期与外界隔绝,过着平等祥和、安居乐业、自给自足的“世外桃源”般生活。

  此处有一小溪自大酉洞汩汩流出,春夏秋冬从不间断,民堰以之灌田。堰边桃林遍布,“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林尽头有一座山,是溪流源头地泉孔河的出水处。再往前,迎面石壁上“太古藏书”的刻字尚为清晰,另有一无名氏的题壁诗依稀可读:“洞前流水渺漫漫,洞里桃花渐渐残。曼倩不来渔夫去,道人闲依石阑干。”大酉背后土地平坦广阔,真可谓“桃花源里可耕田”,其间尽是“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田间小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洞旁还有农家数户。相传,他们的祖先为躲避秦朝的战乱从咸阳南迁此地,从此与外界隔绝来往了好几个朝代。后来,陶渊明从一个渔夫口中得知此处胜境,吻合了他不满当时政治、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遂以对农村田园生活有热爱与赞美之情,以大酉洞为原型,用他那醇朴、优美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源记》。


  注:封面图片为重庆酉阳桃花源

  (本文刊发于《新华日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