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国务院宣布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8月24日,它又荣登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一条废弃公路获此国家级殊荣,全国绝无仅有。

  从晴隆县城出发,沿着公路步行半小时,一条废弃的石渣公路如苍龙静卧于山脊之上。斑驳的石壁苔痕累累,仿佛镌刻着无声的密码。这便是“二十四道拐”,一段承载血火记忆的抗战生命线,也是中美并肩抗敌的永恒见证。

  这条公路,是二战时期亚洲抗日战场上连接中国西南后方与西方盟国的交通大动脉。当时,史迪威将军出任同盟国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国部队最高司令官。1942年,日军切断滇缅公路,中国抗战形势岌岌可危。史迪威将军临危受命,率领中美军民在滇黔险峰间开凿出这条战略通道。晴隆县不足5万人口,却有3800余人投身筑路。老幼妇孺肩挑背扛,与美军工程兵昼夜奋战。碎石铺就的路基、巨石垒砌的护坡,乃至每一株行道树,都铭刻着两国军民以命相搏的印记。

  至抗战胜利,这条用血汗浇筑的“生命线”,运入物资逾5万吨,支撑起中国持久抗战的脊梁。1945年3月26日,美国随军记者约翰·阿尔贝特拍摄的一帧照片,经各大报刊多次转载,给世界人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画面中,一条盘山公路蛇行蜿蜒于崇山峻岭间,如巨蟒缠绕山脊,一队军车负重前行,24道急转弯的险峻尽显,强烈的视觉冲击震撼人心。此照片一经发表便轰动世界,“二十四道拐”也从此以它特殊的地形和传奇故事成为史迪威公路的驰名“地标”蜚声中外。

  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史迪威公路及“二十四道拐”如众多抗战老兵般“功成身退”,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乃至被彻底遗忘。因意识形态因素,这条以美国人命名的公路,也因这个美国人而仿佛消失。直至中美关系改善,面对日本右翼势力妄图卷土重来的嚣张气焰,人们才惊觉诸多历史被遗忘。严峻现实提醒我们,绝不能忘却历史,承认和尊重历史,是对当下行为的有力号召与鼓舞。

  于是,人们开始寻找抗战老兵,探寻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拐”,重寻这座尘封多年的“抗战地标”。由于照片未标注具体地址,国内外中国抗战史专家、媒体人多方寻觅,“二十四道拐”究竟在云南还是贵州,成为两省争论不休的“悬案”。历经八年艰辛,最终发现并确认“二十四道拐”位于贵州晴隆的,竟是云南人戈叔亚。

  如今行走在这条公路上,“二十四道拐”已褪去往昔的紧张繁忙,归于平静,甚至略显荒芜。行道树上苔藓密布,枝叶凋零,树皮脱落,透着几分冷寂与苍凉。但这条盘山巨龙神韵风采依旧,砂石路面结实平坦,排水通畅,行车无碍。据当地人讲,公路与当年基本无异,两旁行道树亦是当年“原配”。从山顶到山下,再从山脚到山顶,来回约八公里,我走了约两个多小时。

  砂石路面平整如初,排水沟渠蜿蜒依旧。十二拐处的挡土墙高逾十米,青苔覆满石缝,岁月气息扑面而来。当地老人介绍,这些石料采自山间,全靠人力一锤一凿搬运。史料记载,美军“公路改善工程处”曾驻扎晴隆,数百名工程兵与中国民工并肩作战。中士约翰·米勒在日记中写道:“中国工人用竹筐运石,手掌磨得鲜血淋漓,却无人停下。”晴隆县志里,村民王德富的名字旁仅有简短记载:“修路时坠崖殉国,年十九。”这些被宏大叙事掩盖的个体,正是历史最真实的注脚。

  在每一个弯拐处,都立有石碑标明“第几拐”。两旁挡土堡坎牢固结实,十二拐处一段约四十多米长、十多米高的挡土墙雄伟挺拔。大块石料砌筑的墙面青苔斑驳,诉说着岁月的无情与沧桑。历经八十多年风霜雨雪,它依然严丝合缝,昂首挺立。望着眼前这些公路上的“活化石”,令人顿生时空交错的震撼。公路两侧,一边是悬崖,一边是深渊,弯拐之多、弯度之急、弯道之险,令人叹为观止。此处古称“鸦关”,地势险峻闻名滇黔,古人曾以“雄图锁钥关”描绘其险要。为截断这条抗战大动脉,当年日机多次狂轰滥炸。

  站在山脚仰望,盘山公路如巨龙螺旋攀升,似要刺破云层。思绪穿越时空,仿佛看见络绎不绝满载抗战物资的大卡车在层层叠叠的弯道上艰难地爬行蠕动,耳边响起汽车频繁换挡的哼哧声与发动机沉重的喘息声。我在想,在如此凶险的道路上驾驶笨重的十轮大卡车,需何等娴熟技术与无畏勇气!据说原地形路况更加凶险,事故频发。为确保公路畅通,美军在晴隆成立“公路改善工程处”,由美国工程技术人员勘测、设计、指挥,几百名美国工程兵和几千名中国民工冒着敌机轰炸日夜奋战,才将公路整修成如今模样,保障了几十万远征军西出国门抗战和几百万吨援华物资顺利通过。之后,大部分人员留下担负维护抢险任务,直至日寇投降一个月后才撤离。如今,这条凝聚着中美两国人员心血与汗水的公路,历经八十多年考验居然完好可用,其工程质量真可令当下那些通车几年便千疮百孔的公路建造者汗颜。

  若亲身行走在这段公路上,会为修建者与驾驶者的精神、技术和勇气所感动;而从对面山上的“观景台”远眺“二十四道拐”,则会被其全貌的神奇壮观所震撼。二十四道弯弧如琴弦层叠舒展,在群峰间奏响无声壮歌。这段公路曾获评“中国最美的十大公路”之一,所谓实至名归。

  观景台设在正对“二十四道拐”的对面山梁上,与公路遥遥相对,但笔直陡峭不能直上,只能绕道五、六公里山路才能到达。那里设有一排铁栏杆,保护游人安全。附近有一块石碑,上有文字:美军记者摄影处。当年约翰·阿尔贝特便是在此拍摄那张著名照片,将“二十四道拐”的陡峭、险峻、神奇、雄伟、壮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站在观景台俯瞰,“二十四道拐”全貌一览无遗尽收眼底。在树木掩映下,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如巨龙沿陡峭险峻山势盘旋而上直上云端,气势非凡,雄浑伟岸;又似风中一条巨大飘带银练,逶迤缥缈,轻盈飘逸。望着眼前这腾飞的巨龙和飘柔的银练不竟使人昂扬振奋,心旷神怡。

  我想,“二十四道拐”之所以能成为史迪威公路与中国抗战历史的地标,获评国家级抗战设施遗址与全国最美公路,不仅因其兼具雄浑伟岸的阳刚之美与轻盈飘逸的阴柔之美,更因其蕴含深刻的历史内涵与发人深省的历史经验。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象征着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的坚强意志,见证了中美两国人民共同抗敌的友谊,是凝固的抗战史诗。它是一条沐浴血火的功勋之路,一条抗争侵略的不屈之路,一条正义战胜邪恶的胜利之路。

  中国人向来以德报怨,对于那个发动那场给中华民族造成三千五百万人生命和六千亿美元财产损失的加害国,我们曾大度免去其经济赔偿,然而对方并未因此而感动忏悔。战后,“二十四道拐”一度被刻意抹去,直至2015年才重回公众视野。这种“遗忘——重拾”的循环,折射出民族的记忆困境。如今日本右翼势力屡屡篡改侵略史实、觊觎我国钓鱼岛,警示我们:宽容若失去历史根基,便可能沦为纵容。 但愿有条件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都能来此看看这座史迪威公路抗战历史的“地标”。不仅为其神奇独特的地形美景,更为其深刻的历史内涵与经验。这里,实在不应再被中国人遗忘。

  2024年10月15日,史迪威将军后代、美军观察组成员后代组成的访问团来到重庆史迪威博物馆参观。博物馆内,一株桂花树亭亭如盖。2015年,史迪威外孙女在此种下树苗时说:“它象征着友谊,需要共同呵护。”如今,这棵桂花树与二十四道拐的公路一样,成为跨越国界的记忆载体。

  历史从未远去——二十四道拐的每一道转弯,都是一次对历史的叩问。它不仅是地理奇观,更是一面镜子:照见一个民族在绝境中的韧性,照见文明对野蛮的抗争,照见跨越国界的道义之光!今天的中国,需要这样的“弯道”——它提醒我们,唯有直面历史的沟壑,方能驶向真正的坦途!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