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 年,我带着对文学的憧憬考上了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初入高雅的象牙之府,如同走进一个神圣的殿堂,为一个北方县城的小女孩打开了那扇文学艺术宝库的大门。在这里,书香为伴,我开始了探索未知的世界。

       在哈师大,图书馆里琳琅满目古今中外的著作,大墙上世界文化名人画像,我有的是第一次看到或者只是听说过!我没有自卑,倒心有确幸。第一,在这里上学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汲取智慧, 不懈求知,这是我努力奋斗的方向;第二是有幸遇到一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导师张锦池先生。

       刚入学时,我还不知道张先生是国内著名的红学家、文艺理论家,只觉得先生毕业于国内最高学府,学品兼优,知识渊博,听先生讲课,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每每下课后还觉得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为此,张先生的授课笔记我记得格外认真,偶尔缺少或不足部分,我会向同学们询问补齐。所以,这几十本张先生四年课堂上的心血留存,我一直视为珍宝,每每翻阅,时时受益,几十年来我工作变动,居置有异,一直带在身边。

        毕业、工作、退休,几十年个人征程跋涉、人生春秋岁月,先生的教益始终如耳提面授,打开笔记,仍恍如走进课堂,聆听先生的娓娓珍训,件件往事,似在昨天。

       大学里的文艺理论课,戏剧文学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分部分,读剧本、看演出,写剧评,是检验自己对戏剧文学的理解和认知,想成为剧作家是必备的理论功底。记得入学之初,张先生曾领着我们看了一场《罗密欧与朱丽叶》录像剧,先生特别告诉全班,带笔做好记录,观后进行座谈讨论发言。我不知道别人,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莎士比亚录像剧作,结果全班座谈时,我和同学们一样只是说“很感人”,讲不出感人的道理!还只觉得莎士比亚的确是个了不起的剧作家。当时张先生只笑笑,没有说什么 。多少年后,我自笑当时自己的知识浅薄 。

       先生让我们查莎士比亚资料,归纳出来文字材料,交给先生看。

       我们查询的结果在我的笔记本上有记录,归纳成文是 :莎士比亚:(Williarn,Shakespeare),(1564.4.23——1616.4.23)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被誉为人类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他从 1587 年开始演员生涯,并从事剧本写作,1591 年起他写了《亨利六世·中下篇》并演出;1592 年《理查三世》上演,引起轰动;1596 发表《威尼斯商人》;1601 发表《哈姆雷特》;1603 年发表《罗密欧与朱丽叶》;1605 年写了《李尔王》;1695 年《仲夏之夜》;1606 年发表《麦克白》;1604 年英王室授勋,返回伦敦;1616 年 4 月 23 日病逝在家乡。英国中部沃里克郡艾文河畔斯特拉福镇,葬在小镇的圣三教堂。

       我们整理的莎士比亚资料,先生完整不缺的抄在黑板上,他回身看看我们,我们也直愣愣地看着先生,只见先生回身在“被誉为人类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几个字上画了个问号,还打个叉!又转过身来严肃地和我们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奥林匹克山是什么含义吗?那是被认为人类竞技史上最高峰,莎士比亚,西方奉为戏剧史上的圣人,对此我持有异议,在当今世界的戏剧史上最伟大、最杰出、最有成就的戏剧大师在中国,你们知道吗?

       张锦池先生在我们心目中就是文艺理论知识的“宙斯“,他的话我们绝对相信,他那严肃的神情,一句“你们知道吗?”我至今还清楚记得,那时,全班同学都面面相觑,不知所以。

       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先生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关汉卿”三个大字。同时告诉我们: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剧作家。在你们戏剧文学课未开以前,当作留给你们的课外作业,请你们从各自不同角度写一篇关于关汉卿的完整文章。

       几天之后,我为自己的文章拟了个标题:《元朝戏剧家关汉卿的一生》,先生看了题目,说:你看过《窦娥冤》吗?不管是京剧还是评剧?

       那时,为了完成先生交代的这篇文章,京剧、评剧《窦娥冤》,我都看过,于是我点点头,算是回答先生的问话。

       先生说:元朝关汉卿的剧本今天还在上演,关汉卿一生只局限于元朝吗?

       我那时好像没领悟先生的问话,只见先生拿起笔来 把我的文章题目改成了《关汉卿的戏剧人生》。这就是这篇文章的来历,只是,几十年来,我几易其稿,一直到毕业,先生也没有通过这篇文章!

       原稿的批语几乎都是“深度、力度、意义欠缺......”

       张先生已经作古,我已退休多年,这篇答卷我在深思熟虑后,前边又加上几个字,变成今天的题目《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人生》。

       我想,这篇文稿经过几十年不断充实提高,也许先生有知,会点头默许。今天,把这篇文章写给逝去的张锦池老师和在天堂里的关汉卿,并愿与读到本文的诸位诚意共勉。

       关汉卿有关史料,这些年来我查阅不少书籍,访问过一些专家、学者,都说他的生平履历没有完整准确的记载,就连生卒年限也是后来人推定的:生,金朝末年,约在公元 1229 ——1241 年(元成宗大德年间),卒,在公元 1300 年前后。更令人不可思议,关汉卿,并不是他的真实姓名,就如今天明星的艺名!但,如诸多古人一样,有号,称一斋,或斋叟;出生地,可以确定是山西人,说是解州(今运城),还有说别处,又无可信资料印证。

       关汉卿所处的时代和蒙古的兴起应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要提一下“只是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更有说服力。

       公元 1206 年,成吉思汗统一了北方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从此,一代枭雄开始马上征讨:1211年进攻金国,未果;1218 年灭辽国;1227 年灭西夏,西征,居然打到多瑙河畔,这一年他死于征途!死后儿子窝阔台继承父业,继续与金国对峙,但未成功业,金国在靖康二年(1127 年)灭了北宋!眼看长江以北的金国,开始与南宋隔江相对。窝阔台与金国的世仇未得解。于是,他暗中和南宋媾和,定下密约,终于在 1234 年蒙宋联军灭了金国。接着翻脸,窝阔台转身兵马指向南宋,只是“未捷身先死“,落个与南宋结仇。到他儿子继位成大汗,又发生了兄弟争王位的内斗,结果忽必烈得势,称汗位,他崇敬汉文化,经过四年清除异己,一举废除蒙古国号,从《易经》里的“大德乾元”的元,立朝建国,积兵储锐,终于在 1279 年灭了南宋。中华大地上结束了分裂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由少数民族掌握中央政权的元朝,开始了近 200 年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统治。

       为什么写这一段历史?一是关汉卿从生到死,他经历了这个历史时期,二是他的艺术成,就是这个风云时代的总结和集成。

       关汉卿,有资料记载,他的先人曾是金国朝中的御医,而到他这一代的元朝,偏偏医生不被重视,而被编入“医户“。医生这个职业竟是”七娼八医九儒十丐“,居社会地位的底层!当时,蒙古、辽、金、西夏、契丹,多民族杂居,风俗习惯各不相同,但忽必烈袭汉制,当权者抵触,各族百姓尚未认同,原有的社会矛盾,民族隔阂,朝中争位、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困苦,等等等等,与元初共存,忽必烈掌权后,又废科举,文人入仕无望,只得把视角深入民间。

       王国维先生说:“一代有一代的文学”。蒙元时期,自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尽管是初级的口头文学、民间的不入流段子,传说稗传,也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街头巷尾,勾栏商会,常常出现唱词小曲、茶余故事,涌现一些民间艺人到处撂地打摊,所有节目都指向社会弊端,唤得共鸣,深得民心,而社会上看似百无聊赖的文人们,从唐诗宋词的精髓韵律里受到启发,居然把民间的曲调,长短词篇,逐步发展成有规律的小令,形成规范的曲目——元曲。尽管是随意演出,却也得到欢迎、重视,深入群众之中,成为了一种唐诗宋词之后的艺术形式。

       关汉卿经历了整个历史过程,并参与其中,逐渐成为这个新文化艺术门类的佼佼者。他多才多艺,能写能演,并和当代的一些文人为友,切磋技艺,共创小令套曲,及有情节的剧曲,他本人逐渐成为闻名远近的新星——几乎无人不晓得关汉卿!

       公元 1234 年,金国灭亡,关汉卿抓住时机,竟自带演出班底北漂去了大都(今北京)。新的环境,京城里的文化活动,折射出社会的黑暗和文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及抗争,关汉卿更是大开眼界,感觉到仅有小令套曲尚不足以满足他的演出班子揭露社会上不公平的丑态,他在京城创办了“玉京书会”,团结了一大批曲家名人,其中就有戏曲名家王实甫、王和清、杨显之、费君祥、梁进之等人,他们一起创作,一起批点时弊,或共同研究剧目,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就在这时写成并演出,关汉卿也写了套曲和杂剧,被认为“燕赵才人”。

       公元 1279 年,南宋灭亡,北方的散曲杂剧作家纷纷南下,关汉卿演出班底也走出大都,边演出糊口, 边观察社会,体恤民情,随编剧,随演出。他的剧团南到广州、杭州、苏州、扬州、泉州等处,名声鹊起,大江南北都对关汉卿的杂剧演出形成共识,成为:一睹为快!,所以,他的剧团所到之处,不但观众欢迎,还受到当地的戏剧团体、名家名角青睐,甚至甘愿同台演出或拜师求艺。据有关资料记载:扬州戏剧界风流才女朱帘秀以及她的弟子窦帘秀、燕山秀等自愿拜关汉卿为师,学习北方杂剧,更有当地的戏剧院团体让出场地,供关汉卿杂剧登台。

       关汉卿杂剧之所以出名,是他的剧本来源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剧的内容、剧中人物,演员表演,贴近生活,揭露时政弊端,演出是古人故事,但也是借古寓今,表达抗争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窦娥冤》原名叫《感天动地窦娥冤》,资料记载,这个剧本完成于南巡演出晚期,是元杂剧中最为优秀的代表作,全剧悲苦怆然,后人称“是讨伐元朝统治者的檄文“。剧本通过纯洁善良的窦娥的悲愤遭遇,揭露元朝社会高利贷盘剥,地痞流氓的横行霸道,官吏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罪恶行径,鞭挞了元代社会的混乱、畸形和吃人的丑恶本质。

       元朝,朝廷皇权统治者内部倾扎,(如元顺帝仅当了 30 天皇帝!)奸臣当道、腐败专权、民不聊生,关汉卿看在眼里,写在剧本里,演出在舞台上。有人统计,他一生写了 60 多个剧本,但留下来的却不多,散失原因其说不一。如,今天看到的《救风尘》《望江亭》《鲁斋郎》《单刀会》等,几乎都是他在南方时期编、导、演出的剧目。

      这些剧本主题深刻,动议鲜明,结构严谨,形象逼真,而且语言泼辣、质朴、有鲜明独特的关汉卿自己的风格:讽刺、尖酸、挖苦,笑里带刀,形似鞭打,他把元朝社会的丑态表演得淋漓尽致。 现代人读这些剧本仍是觉得脍炙人口,经久不忘,由此感悟关汉卿的人生。

       他晚年有一篇《套曲·不伏老》的结尾部分,就是他自己的写照。他写道: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紧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我这儿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窍丧冥幽。天哪,那期间才不问烟花路儿上走 ......

       后人评论,这段套曲《不伏老》,是“元曲套曲中杰出的的不朽之作,他是在自述、在宣示,他桀骜不驯,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屈不挠,揭露社会,针砭时弊,读了觉出他的愤懑心情、大无畏精神跃然纸上。

       可以看出,关汉卿不是一般的“歹症候”,他除了说自己“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慢腾腾的千层锦套头“,他还是个无所不会,无所不好,什么五行八作,什么社会杂耍,棋琴笙箫,什么唱曲吟诗,甚至打情骂俏,讥讽责羞,他无一不用之随至。

      关汉卿看透了元朝朝野上下,贪赃枉法,民不聊生的腐败社会,他以自己的一支笔,一个剧团,向不公平的社会现实开战。他的套曲剧曲,走东串西,江南江北的巡演,几乎场场爆满。他的一生,笔做刀枪,舞台是战场,所到之处,名人百姓,曲界翘首,梨园名角等,都对他诗文剧目表达支持和欢迎。然而,流传下来的关汉卿一生似乎不入正流,他的人生轶事,故事传闻,却是一个风流倜傥,出入勾栏,栖宿柳巷,玩世不恭,无所畏惧的混世英达!在当时社会,达官贵人,宦府名流,怕他,拉拢他,诋毁他,他不在意,仍然以辛辣的讽刺,尖酸刻薄的舞台形象鞭挞朝政,揭露欺诈盘剥百姓的弊端。所以他喊出了:落了我的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 ......,尚兀自不肯休。这种大无畏精神,以短短的文字表现得酣畅淋漓。

       但是,细读这段短短的《不伏老》,你会发现他不是浪荡公子哥,他知识渊博,他通今博古,“梁园月”“洛阳花”“章台柳”等一些先人典故,他都信手沾来。再看他流传下来的剧目,除见证才艺不凡,倒还看出他一生怀才不遇,却没有空度一生,以有限年华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文化遗产。

       至于所说的风流韵事,历史资料上确有记录,然而不能成为关汉卿的春秋岁月的主流,他的演出班底,不论男女都是他的追随者。就是在元朝留下的评论文字里,没人责备他的烟花柳韵,只赞扬他为民说话,赞扬他敢向不平的元朝统治者开火。当然,朝野官宦、富豪恶棍诋毁他的人生,那都是阶级本性所决定的,恰恰说明人民大众尊重他,喜欢他 。

      历史资料记载:扬州那个艺术名流朱帘秀,曾执意愿关汉卿留在扬州,甘心和他在一起,但关汉卿没有答应,朱帘秀心灰意冷,居然退出舞台结婚隐遁。可见他不失一位正人君子。

       关汉卿,一生在演出一部元朝大戏,他的剧本,他的演出班底就是元朝社会留给后人的百科全书,元朝胜败兴衰的历史。在他的元曲里,他的剧目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艺殿堂里的不朽之作,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奇瑰品,同时也是研究元朝社会历史的宝贵资料。

       后来不少评论文字,称关汉卿是元朝的“戏精”。历史也证明,中国所形成各种、各派剧种都有元朝杂剧的基因。如,唱腔的韵白,人物性格的塑造,场景、幕次的划分等都有借鉴。所以说,关汉卿所倡导的元朝杂剧,对我国的喜剧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称关汉卿是世界的戏剧艺术巨星,现代戏剧的开创者、奠基人,实至名归,一点也不为过。

      历代的评论家在留下评论文字中称他的戏剧是“生动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幽默的语言”“人们坐在剧场里,手里拿着瓜子,嘴里叼着糖葫芦,虽看着捧腹大笑,但对人生的思考却是哭中带泪”。

       研究关汉卿的一生,仔细阅读他留给人们的剧作,深入思考,他的嬉笑怒骂,他的嘲讽抗争,都来源于他对社会的认识,这是剧作家历史责任,颇有现实意义。

       不少评论家多次提到关汉卿的《窦娥冤》,认为不仅是窦娥的不幸,不仅在元朝,千百年来,此情此事屡见不鲜。窦娥的冤屈,也是对后世社会的警醒!我们今天,虽然生活在一个法制社会,窦娥式的冤狱也不是没有出现过!

       关汉卿给后人留下的另一个启发是:尽管人生苦短,也要笑对自己,不屈服,不折腰,用戏剧形式表达官民关系,他的所作所为也给今天的剧作家树立了榜样。

       关汉卿的晚年,身体欠佳,向儿子提出回北方故里,他的儿子不知对父亲而言哪里是家?一时难以决断,流传下来的闲散史料说,是他的终身跟随的河北安国藉女弟子提出“去安国归根“,得到了关汉卿的同意。他的晚年确实在河北安国县(今保定市安国)度过的,并在那里去世,葬在五仁村。(这里提一下,1958 年,田汉先生的现代话剧《关汉卿》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这部戏,艺术地再现了关汉卿的完整一生:说他是“安国人,妻子万贞儿,还有很多花边轶事”,但这是文艺作品,不是历史资料)!

       张先生当年告诫我们不可轻信。事实也证明,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家确认关汉卿墓在安国,并建立“关汉卿纪念馆”。1958 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在华沙召开年会,世界和平理事会副主席郭沫若率团出席,会上把关汉卿列为世界名人。

     (他是在 1953 年屈原之后的第二位中国先贤被列为世界名人,后来还有 于1962 年和 1963 年被列为世界名人杜甫和齐白石)。当时的推荐评语很精彩,这里摘抄几句:(非原文)关汉卿“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驱梨园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玉京书会,燕赵才人)的领袖人物......

       当年张先生给我们讲:关汉卿一生留下 40 多首小令,10 几首套曲,63 部剧本(多遗失),他的剧作是莎士比亚剧本的两倍,比所谓的“宙斯““大师”,关汉卿竟早生他 300 多年!

       张先生说,莎士比亚的一生是为资产阶级上层、贵族士绅服务的,他的剧本和演出的结果,是获得了英国王室授予的爵位。而关汉卿一生以艺术为武器,为人民代言,向暴政开战。关汉卿与莎士比亚不可同日而语,不在一个等级线上。

       这些或许是先生曾经对我的答卷批语:“深度,力度,意义欠缺......“的解读。

      时到今天,我们终于明白张先生当时的那个“?”和大大的 “X” 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