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的广袤天地中,总有一些篇章能像一道道强光,穿透心灵的层层壁垒,直抵灵魂深处最柔软的地方。我在胶东散文的微信朋友圈里,有幸邂逅了王景科教授的《苦涩的父亲》一文。初读之时,那质朴而饱含深情的文字,如同一股暗流,悄然涌动,不知不觉间,我的眼睛就湿润了。我从未想到,在我眼中宛如熠熠星辰般闪耀、周身散发着优雅气质的王景科教授,竟经历过如此艰苦卓绝的岁月。
说起来,我与王景科教授的相识,缘起于 2023年5月13日那场充满文学气息的盛会。她与韩品玉会长一行莅临威海,出席“山东省写作学会胶东散文烟威联盟基地揭牌暨新书发布会”活动。彼时,我的作品《老徐文集》也在发布会展示之列。我依照组委会提供的名单,满心虔诚地准备为每一位嘉宾在赠书上留下专属的留言。当写到 “王景科” 这个名字时,仅凭直觉,我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位必定是一位先生,于是不假思索地用惯用的方式写上了“请王景科先生雅正”的句子。当我见到王景科本人时,我惊愕地发现她竟是一位仪态万方的女士。那一刻,我的心犹豫了片刻:是重新签名?还是就这样给她?最后,到了赠书环节,我还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王景科教授坦白:“不好意思,我把您的称呼写成了先生。”我本以为会迎来尴尬的场面,可是,王教授脸上绽放出如春日暖阳般和煦的笑容,她轻声说道:“没事儿,很多人叫我先生。‘请王景科先生雅正’挺好!”在那一瞬间,王景科教授的宽容与豁达,犹如一股暖流,瞬间驱散了我内心的局促与不安。她亲切随和,让我真切感受到,在她身上,没有丝毫教授常有的高高在上的架子。就这样,在充满欢声笑语与思想碰撞的两天活动里,王景科教授与我们共同沉浸在文学的美妙世界中。活动结束后,她便如一片轻盈的云彩,乘上高铁,返回了济南。
在同年11月2日,我去济南参加山东省写作学会年会,有幸再次见到了王景科教授。她还是那副貌不惊人但是耐看的模样,和谁都是不笑不说话。她的笑,仿佛从内心深处涌出来的,直接而毫无保留,纯粹而令人动容。她就像一块强大的磁石,身上散发出来的无限魅力,吸引着众多如蜂蝶般的文友纷纷上前,渴望与她合影留念。而她,总是那么善解人意,一一满足大家的合理请求。那朵象征着友善与温暖的微笑之花,始终在她脸上灿烂地绽放。
从济南开完会归来,我又一次读到了王景科教授的《苦涩的父亲》一文。重读之后,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与意外如潮水般将我淹没。感动的是,王景科教授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将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巧妙地融入几件看似平凡却又令人难以忘怀的小事之中。那些文字,宛如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在不经意间,将深沉的情感缓缓注入读者的心田,读来情深意长,令人回味无穷。意外的是,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在我们身边,这位平日里光彩照人、举止优雅的教授,竟有着如此痛苦不堪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原来,她和我一样,都来自广袤的农村大地,并且都曾在那苦难的岁月长河中艰难跋涉。王景科教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用手中的笔如实地描绘出自己苦难的家庭和一位饱经沧桑、苦涩一生的父亲。她没有对自己的过往进行丝毫的美化,而是勇敢地直面曾经的苦难与艰辛。从她的文字中,我清晰地看到,她和我们每一个平凡人一样,都拥有朴实无华的本质和坚强不屈的性格。那一刻,我不禁在心中暗自思忖,我虽然也在人生的道路上遭遇过诸多苦难,但与王景科教授所经历的一切相比,我的那些苦难简直如同沧海一粟,实在是微不足道,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如此看来,我真的应该算是幸福的,至少我拥有一个健全完整的家庭,在成长的道路上,有亲人的陪伴与呵护。
在《苦涩的父亲》这篇文章里,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不仅真切地读到了一位在苦难中挣扎、为家庭默默付出一切的苦涩父亲,而且也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特殊的苦涩年代的沉重与无奈。那是一个物资极度匮乏、生活充满艰辛的时代,人们在贫困与饥饿的边缘苦苦挣扎。王景科教授的父亲,便是那个时代无数底层劳动人民的缩影。他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在风雨如晦的日子里,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小小的晴空。他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豪言壮语的誓言,但他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举动,都饱含着对家人深沉的爱。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身影,还是在面对困难时坚毅不屈的眼神,都深深地烙印在王景科教授的心中,也烙印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
透过这篇文章,我看到了生活的残酷与无情,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伟大。在那个苦涩的年代,人们虽然饱受物资匮乏之苦,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却无比丰富。他们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在困境中坚守着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王景科教授的父亲,正是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家庭的责任感,在艰难困苦中一步步前行,为孩子们创造了尽可能好的生活条件。他的坚韧不拔、他的无私奉献,成为王景科教授一生的精神支柱,也成了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榜样。
读完《苦涩的父亲》,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王景科教授的文字,如同一面镜子,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与那个苦涩的年代相比,简直有着天壤之别。然而,我们却常常在忙碌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忘记了生活的真谛。我们抱怨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琐碎,却忽略了身边那些美好的事物。王景科教授的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幸福其实很简单,它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珍惜。
同时,这篇文章也让我对王景科教授有了更深层次地认识和理解。她不仅是一位在学术领域颇有建树的教授,更是一位有着丰富人生阅历和深刻情感体验的作家。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展现了生活的多面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又充满力量的世界。她的文字,既有对过去苦难的深刻反思,又有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从她身上,我学到了如何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如何在挫折面前不屈不挠,如何用文字去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让那些平凡而又珍贵的瞬间成为永恒。
如今,每当我回忆起与王景科教授的两次相遇,以及阅读《苦涩的父亲》时的那份感动,心中便充满了温暖和力量。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与挑战,我都会想起王景科教授的经历,想起她笔下那位苦涩而又伟大的父亲,从而鼓起勇气,坚定地走下去。因为,我深知生活或许会有苦涩,但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有希望,就一定能够穿越黑暗,迎来光明。正如王景科教授在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之后,依然能够绽放出如阳光般灿烂的笑容,用她的文字和人格魅力,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一样。
作者简介:
徐承彬,山东省威海市人,退伍军人,中共党员,全国物业管理师,国家注册二级建造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作品散见《威海晚报》《烟台日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黄海散文微刊平台》《中国乡村》《丹崖》《军绿》《中国作家网》《人民号》《都市头条》《文旅中国》《文化周刊》《山东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