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八岁上小学开始就喜欢上了古诗词,到今天已经四十五年了,我在三五年前才开始喜欢上散文。虽然我不敢创作古诗词,但那爱却是钻入骨髓里的;虽然我创作了一些散文,但我总感觉那是许多古诗词。致使现在我背诵古诗词的时候,总感觉那是一篇篇散文;在读诵散文的时候总感觉到那是一首首古诗词。

        苏轼说:“王维的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然艺术是相通的,那么散文中怎么会没有诗?诗中又怎能没有散文呢?由于理解尚浅,在我最初创作散文的时候总是喜欢把诗词直接引用在散文里。这也是在借鉴琼瑶阿姨把古典诗词引入自己小说里的创作方法而已。今天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想把它写成一篇论文,而是想谈一谈古典诗词与散文创作之间一丟丢感受。

       我在一篇 文章里,谈到了我的创作理念:作品应该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景怡人,三者必居其一,优者兼而有之。 我是那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这完全是因为在古典诗词的诵读过程中,让我感受到了那情、那理、那景,感人肺腑,刻骨铭心。我只希望我的这篇文章在某一天能起到抛砖引玉,画龙点睛的作用,即使一不小心变成了狗尾续貂,画蛇添足也无妨。毕竟在我心里总感觉到“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现在,我就主要从四个方面浅谈一下我从古典诗词中体悟到的散文创作的体会。


      一、诗的细节描写和散文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从不同的角度往往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人物描写 。2环境描写 。3五感描写。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以及家庭环境描写。五感描写毋庸讳言,主要是对我们五种感觉器官所感受到的色、声、香、味、触的描写。

       我在诵读古典诗词以及读诵现在散文的过程中,经常感受到这些细节描写的魅力。我喜欢上某首古典诗词,往往是因为某个细节深深地打动了我,当然更有名句嵌在其中的原因,而那名句如何不是细节描写的经典呢?比如温庭筠的“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红豆本来就是相思之物,而又把红豆深深地刻入骰子里,而那骰子往往是用骨头做的。什么叫刻骨铭心,想来如此?又如李清照曾写过“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这种以动写静,动静相结合的细节描写,不仅是往事愁肠,凄凄惶惶,更是穿越古今如细雨点滴到天明,润物细无声。

        经典永流传,往往也是因为某些情感拨动了古今人的共同心弦,才得以千古传唱。这其中细节描写也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某些人对某些细节的选择是不同的,即使同一人在不同的时期,对细节选择也是不同的,但只有类似体验的人才能体会这相同的体验。就比如说写尽了天下游子共同情感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现在的孩子之所以无法从中感受父母的恩情,是因为没有我们小时候那种看着母亲为我们做棉衣和我们穿棉衣的感受。孟郊在另外一首诗中选择了不同的细节描写表达对母亲的思念,“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这首诗我也非常喜欢,虽然当初我不知道萱草花是什么花?但“慈亲倚堂门”的细节却深深触动了我,因为我也有相同的经历。与我有相同经历的还有另一首  清代诗人蒋士铨写的“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这大概是从古至今许多父母共同的情感,但不知现在的儿女有多少能感受到“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啊?

       在读诵现在散文的过程中,我也发现许多细节描写。就比如说《背影》中作者对肥胖的父亲给作者买橘子回来时的一系列动作描写,让我印象深刻。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散文的写作不仅仅在于简单的讲述,更在于如何展示?在展示过程中,对于细节的把握更显得尤为重要。就像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荷塘月色》中那田田的叶子和亭亭的舞女的裙。


       二、诗的空白和散文的空白

        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空白,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触,也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散文的写作也应该注意留白,不要把话写死了,给人一种强加给我的感觉,应该注意引发人们的共同情感,从而产生共鸣。其实,空白也离不开作者对细节描写的匠心独运 。

       作为千古第一孤独之诗的柳宗元的《江雪》 就是因为留下了巨大的空白,才会穿越千古,而这穿越了的千古更是为千古留下了巨大的时间和空间的空白需要后人去填补,从而拉近了古人与现代人的距离。说《江雪》是矗立在天地之间的一首诗,不如说那是千古以来孤独者的散文。这篇散文让千百年来的孤独者咀嚼孤独,欣赏孤独,升华孤独,不负孤独。这既是诗的空白产生的妙处,更是散文需要吸取的妙处。陈陶的《陇西行》也有这样的特点,尤其是那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归梦里人。”这样的空白就敬请读者自行填补吧!

        陆游的《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诗中描绘“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沉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这首诗是陆游在八十多岁的时候写的,在我初读这首诗的时候还很年轻,所以无法体会其中的深意。好在这首诗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空白,请想想那为什么“沈园柳老不吹绵”,不是因为“梦断香消四十年”吗?请看看那“伤心桥下春波绿”,何尝不会感到“曾是惊鸿照影来”。那“红酥手,黄藤酒”,到处都写满了“错,错,错”,“莫,莫,莫”,“难,难,难”,“瞒,瞒,瞒”。那点点滴滴,都是离人泪。到了这个时候,如果你认为诗还仅仅只是诗,我总感觉到有些浅薄;如果你认为散文仅仅是散文的话,我也总感觉到有些美中不足。无论诗和散文,只有留下空白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那诗也就不再是诗,散文也就不再是散文了。


    三、诗的意境和散文的意境

       诗往往很朦胧,散文也需要朦胧。朦胧和故弄玄虚不是一回事儿。故弄玄虚总是让人感到虚情假意,而朦胧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似有还无,似苦亦甜,像雾像雨又像风,道是无情却有情的美感。这种感觉大概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们往往把这种感觉叫做意境美。我个人认为诗和散文都具有这样一种意境美才是好的诗和散文。宋代张孝祥在《西江月 .阻风山峰下》 描写到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请您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秋色,湖光,斜阳,细浪在阻风山峰下交织成的完美图画。如果此时再来上一句元代唐珙的“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这便是我所想到的诗的意境美和散文的意境美。

        当然诗和散文的意境美不仅仅体现在景的美感上,更体现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及寓情于理方面。比如“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明知花月无情物,若是多情更可怜”。欧阳修在《画眉鸟》一诗中写道:“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这句诗表面上是写画眉鸟,实际上写出了欧阳修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心理,如果再结合欧阳修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当时的政治斗争,更能体现出欧阳修写这首诗的用意——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类似的还有罗隐的《鹦鹉》中的那句“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这两句表面上是劝鹦鹉,其实是在告诉人们言多必失,足以招祸,请谨言慎行。这些都体现了诗的意境美。请让我们仔细慢慢咀嚼古诗词给我们带来的香甜吧!这让我想起了最近刚作古的著名诗人叶嘉莹老先生的一句名言“诗词可以让人的心灵不死”。我想诗词让人心灵不死的原因总有一分应该归功于意境美吧!那我们的散文创作怎么能不体现这种意境美呢?

        我喜欢上散文后也读了一些散文集,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谢子安先生的《雨走青纱》和刘亮程老师的《一个人的村庄》。我的总体感觉便是认为他们的散文具有诗的意境,这种意境不仅仅在语言上,更在情感上,虽然他们所描写的生活场景有所不同。一个是精心呈现了一幅幅生动的辽西山水田园画卷和乡村生活场景;一个是深情记录了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个村庄。现代人经常把诗和远方挂在嘴边。如果心里没有诗,那远方永远只是远方;如果心里有了诗,那远方就在心里。即使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不过是因为“心远地自偏”而已。问题的关键在于心中要有诗情画意的生活。因为生活就是一首诗,生活就是一篇散文。


    四、从诗词的继承与发展到散文的继承与发展

       我在诵读古典诗词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那便是对曾经的古典诗词的借用,化用,以及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比如欧阳修在《蝶恋花》中有一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李清照便在几首《临江仙》中开头便是“庭院深深深几许?”我们伟大的毛主席也曾经化用过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这种借用和化用绝对不是简单的抄袭,而是要翻出新意来。

        还有一种隔绝时空的诗词对话,这些都体现了诗词的继承与发展。比如唐 代高蟾在《金陵晚望》中有一句“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唐末五代时期的韦庄在《金陵图》中便有了那句“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这种时空对话,在对末路悲情英雄项羽的讨论中,让我印象深刻。我最早接触的是杜牧的《题乌江亭》,尤其是那句“卷土重来未可知”,曾经给了我无限的信心。后来,读到了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那不仅仅是对自己丈夫的讽刺,更是借助于项羽悲情落幕对北宋末年“逃跑主义”和“不抵抗主义”的抨击。陆游在《项羽》一诗中既赞美了项羽的勇猛也指出了失败的原因“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我对项羽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在《叠题乌江亭 》  中对项羽的卷土重来更有深刻的认知“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当我们把这许多诗放在一起咀嚼的时候,难道你不觉得这是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吗?我个人认为优秀的散文是充满了诗意的诗;优秀的诗是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

       诗的继承和发展更体现在诗的创新上。苏东坡在游览庐山的时候是不打算做诗的,因为李白的那首《望庐山瀑布》实在是太有名了。最终,苏东坡还是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题西林壁》。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让我们领略了唐诗的自由奔放与豪爽,以及李白的恣意狂放和大唐的气象。而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更是体现了宋诗的理性冷静充满哲理,以及苏轼稳定儒雅和大宋的风骨。这无疑是诗歌继承与发展的一段佳话。关于这样的佳话还有许多,其中有一段我还不能忘怀。对于春天如何美好的古诗词来说实在是太多了,让人举不胜举。但王安石却写出了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杜甫的《登高》虽然非常有名,但那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总是显得中规中矩。后来,我读到了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让我眼前一亮。同样是写初冬的景色 ,同样是宋代人苏轼和钱时,他们的那两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和“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更是显得相得益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这些春花秋月,慧开禅师的《颂平常心是道》做了全面的分析、归纳、总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与之相似的还有以下几首诗,敬请有兴趣的读者朋友们自行玩味。“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我曾读过一篇关于陈寅恪先生的文章,其中有几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上课时我有这样的原则,前人讲过的不讲,近人讲过的不讲,外国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过去讲过的不讲,只讲从未有人讲过的。”我非常敬佩陈老先生,更赞同他的观点。中国的古典诗词已经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继承发展的散文,那么我们的散文有什么理由不在借鉴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呢?创新永远是创作的主题,继承和发展一不应该本末倒置。二要继承和发展。

        我从古典诗词中所体会到的关于散文创作的体会远远不是以上这些,以下的一些言论便是其中的一隅一斑。 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我在其中也悟得了散文的一些禁忌,仅供参考:语言切忌浓艳华丽,而在于恰如其分;叙述切忌平铺直序,而在于起伏转折;描写切忌千篇一律,而在于动静结合;抒情切忌虚情假意,而在于有感而发;议论切忌浮于表面,而在于深入浅出。(光懂得深入,咬文嚼字, 如鹦鹉学舌一般,而不知道如何浅出,并不是高明的议论。)

        无论是诗的创作还是散文的创作都是真情实意的体现,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是高于生活的艺术。很遗憾的是,许多人往往分不清生活和艺术的关系。其实,生活本来就是遗憾的艺术。艺术如果没有遗憾就显得平淡,也无法被称作艺术,那只能是生活。所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可我总是认为生活更艺术,才能更好地生活,只有更好的生活才能孕育出更好的艺术。这是属于我的生活的艺术,也是艺术的生活。

       最后,我以道家和佛家的修行诗句对这篇文章做一下总结。对自己也是对别人说:“莫将玄门做市井,少拿心机奉神明”,“若会应处本无心,始得名为观自在。”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