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无声。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四季轮回,永无止息,但我对你依旧一往情深,至死不渝。
古往今来,你永远是人们安顿身心之所,是人们容纳精神之托,在你这里才能寻到这世间我们最爱的人和最爱我们的人。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对你的诠释丰富而深邃。多少诗词歌赋里承载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对你的绵绵情思,拳拳赤子之心。
折柳·恨别
“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柳”“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柳是离别的托言之物,更是诗人们笔下寄托离愁别绪的什物。那些缠绵悱恻的离别之恨深深地刺痛人心。当柳芽羞羞冒出嫩芽之时,他们眼角已是热泪盈眶;当柳枝欣欣向荣之时,他们脸颊早有晶莹泪花;当柳条分离枝干之时,他们脸庞已是泪雨滂沱……依依离别恨,恋恋柳枝长。
春秋时期,秦国有一丞相,名为百里奚。据说他本是一农民,后来离别家乡出去闯荡,愿得一官职。他的妻子杜氏则折柳、杀鸡、炖汤送别他,离家远行……
我把此柳赠你,愿你心怀此处,心想着你依恋的地方,我用此柳送你,再三挽留你离别的脚步,如若不能,愿背井离乡的你志在四方,也愿你落地生根,四海为家。离乡背井的无奈和对家乡故土的疏离交织成难言的情愫。
人未离家,思家心重!
望月·思亲
那一轮明月从圆月一点点蚕食为弦月,时光也随之缓缓从这头走到那头。那百般思念的家乡啊!—— 久不知,经年出行,已忘记,几时离别,勿忘我,何时还家?“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吾把乡愁寄圆月,汝可把它传千里。寄语家乡念吾之人……
明月寄相思,明月是古人遥寄思亲思乡之情的千年邮差。苍苍云海,唯有那一轮明月高悬于空,独有那耀眼的光芒在闪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三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是那缕缕月光,怎能不勾起身处异国他乡游子的思乡情呢?
身在他乡,思家心切!
飞雁·恋归
冬天来了,冰雪覆盖大地。雁开始南迁,暂别它们的家园,奔赴诗和远方的家。当春天悄悄来临,绿色覆盖大地。那些南迁的大雁又将重返它们的故土。周而复始,年年如是。
那些处在异乡的寄居客,也将心归故园。就像那——秋风籁籁吹起的落叶,它们最终归根那片故土……鸿雁无论飞多远,心念家园,终要还,人何尝不是如此。
归家万里路沉浮,风霜雨雪度寒暑。那轻烟浓雾,落花漫舞,笙歌处处,寒夜彻骨,何处是归宿……再美的远方都是异乡,魂牵梦萦的仍是故乡。
家在眼里是有形的,家在心底是无形的。我们离家,思家,归家。离开的时候,折柳相送,痛哭恨别;思念的时候,望月抒怀,无限牵挂,回家的时候,倦鸟恋巢,归心似箭……
飞鸟,无论飞得多高,无论飞得多远,无论飞了多久,无论飞到哪里去了,总能记得回家的路,人也是这样,心中始终放不下的是我们生命最初的家园。千百年来,中国人骨子里的安土重迁观念,亘古不变。岁月无痕,家园有谱。世代相传的诗词歌赋就是中国古人的家园之思的记事簿!那里记载着:我们是谁?我们来自何方?我们将去往何处?
作者简介:朱思群,于都中学初中部2022级学生。2023年5月作品《家·思远》入选校级文学社期刊,获二等奖。2024年12月参加江西省全省中小学生“三友杯”“品赣鄱文化,立强国之志“征文活动,作品《客载千秋 家传万代》获二等奖。
指导老师:叶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