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邦宪,又名博古,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1926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曾先后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干事、《劳动报》编辑、团中央书记、中共临时中央总负责人等职。后在延安创办和主持《解放日报》、新华通讯社的工作并任社长。1946年4月,参加同国民党谈判后由重庆返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遇难。对于这些,人们并不陌生。然而,他与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的渊源关系,他早年在苏州工专求学读书并参加革命活动的经历却鲜为人知。不少史书、工具书和人物传记在介绍秦邦宪简历时,根本不提他曾在苏州学习和战斗过;有的党史著作甚至将秦邦宪早年在苏州的革命活动说成是在上海,如《中国共产党英烈小传》(修订本)中写道:“秦邦宪同志在上海大学上学时,接受了我党的教育,立志从事革命工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服务。一九二五年参加了上海的‘五卅’运动”。事实上,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25年的“五卅”运动这一段时间,秦邦宪一直在苏州。

  秦邦宪1907年6月出生于江苏无锡县的书香门第。1921年,秦邦宪考入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在苏州工业专门学校求学的4年,可谓是他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

  秦邦宪考入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后,就广泛阅读《新青年》《向导》《觉悟》等进步书刊,经常与学友交流马列主义理论,积极组织同学进行革命活动,宣传救亡思想,发表了很多抨击时弊的文章。他指出,人民生活不安定的原因在于国际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军阀之专横、绅阀之剥削,只有走国民革命的大道路才能达到成功的区域。  

  当时,党的早期革命家恽代英、萧楚女也到苏州进行演讲,秦邦宪深受影响,积极参加各地的革命活动,推动学生运动。在革命思想的熏陶下,秦邦宪经常与同窗学友切磋马列主义理论,不时地向“孤星社”投寄诗文,抨击时弊,宣传救国救民思想。

  1925年5月30日,帝国主义在中国土地上挥舞屠刀, 一手导演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其时,年仅18岁的秦邦宪正值肺疾缠身。5月31日早晨, 当中共党员姜长林受恽代英、侯绍裘的派遣来苏州向他述及上海“五卅”惨案的经过,秦邦宪顿时义愤填膺,怒不可遏,当即披衣下床写下了“我体殊弱,不能起立,唯一念及上海惨况。国之将亡,焉顾我身,宁愿生为中华人,死为中华魂,不愿赧颜于胡虏蹄下。即为民族同决而死,死亦有荣。”的豪迈誓言,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为抗议英、日帝国主义的暴行,唤起同胞的觉醒,身为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学生会主席和苏州学联主席的秦邦宪,不顾羸弱的病体,积极配合中共苏州独立支部负责人叶天底,组织了5月31日下午在苏州北局召开的苏州工专、晏成中学、萃英中学等13校学生代表800多人参加的紧急会议,听取了上海学生代表关于沪案经过的报告。在会上,秦邦宪作了声讨日、英帝国主义的罪恶行径、支援上海工人反帝斗争的演讲。他慷慨激昂,大声疾呼“要向帝国主义讨还血债”,由于过分激动,当场口吐鲜血,他的鲜血更激起了同学们的反帝爱国决心。沪案经过的报告与秦邦宪憎爱分明的演讲,深深打动了每个与会者的心,全场泣然泪下,群情激昂。大会议决自即日起全市罢课,进行游行示威。

  6月1日上午,秦邦宪又支撑着病弱之躯,冒雨前往萃英、显道、桃坞三校演讲,发动同学们联合行动,抗议帝国主义者野蛮枪杀中国人民的暴行。下午,他又赶往北局参加并主持青年会联席会议,磋商、部署第二天的游行示威事宜。 6月2日,烈日当空,热浪灼人,苏州的20多所学校近3000名师生,顶着烈日,按既定计划从古城四面八方汇聚苏州公共体育场,举行声势浩大的反帝集会与游行示威。秦邦宪抱病自始自终参加和组织了这场盛况空前的反帝大游行、大示威,并带领游行队伍高呼:“打倒残暴的帝国主义!” “支援上海工人!” “全中国人民团结起来!”等口号。尔后,又在沧浪亭对面的可园图书馆举行“红五月”报告会,大张旗鼓地宣传“五一”国际劳动节和“五卅”运动的重大意义。

  此后,中共苏州独立支部和秦邦宪等人还发动和领导了几次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如6月7日,苏州学生会为沪案举行的大规模游行示威,参加的学生达3000多人,各团体也有1000余人参加。6月25日是全国总示威日,苏州全市各主要街道拉起横幅,商店门前插满了写着“卧薪尝胆”“永志不忘”“万众一心”的大小旗幡,各工厂、学校,团体一律降半旗,停止宴会,以表示对“五卅”烈士的哀悼;6月30日在公共体育场隆重举行了“沪汉惨案死难诸先烈追悼大会”,会后,数万群众涌向街头,高擎标语旗帜,高唱“五卅烈士纪念歌”,高呼“打倒帝国主义” “取消不平等条约”等口号,浩浩荡荡地游遍了观前街、察院场,临顿路、护龙街等主要街道,最后涌向军阀政府“苏州镇守使署”门前,强烈抗议帝国主义罪行,要求政府据理严正交涉,呼声彼伏此起,震天动地,反帝爱国斗争的热浪达到了高潮。9月中旬,秦邦宪等在苏州公共体育场组织了孙中山先生逝世半周年纪念大会,积极宣传孙中山先生倡导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此后,秦邦宪进入上海大学继续深造。?

  通过革命理论的学习和革命斗争的洗礼,秦邦宪逐步由一个热血青年锻炼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1925年秋,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征途。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