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山登奇峰

  相山,是淮北的一个区。没有宽阔的道路、没有林立的高楼,即便中心地段,也只有一些看起来有点陈旧的多层楼房。没有奢华的精品屋,大都小门小户作坊式的零售间,时代感不强,显然没有追逐时尚的华丽和霸气。也或许正因为这样,它才存留着奇、古、老的特色,让一拨又一拨的游人到这里寻美访旧。

  我们是初秋来的相山。

  第一景点是坐落在相山南麓的相山公园。这个公园占地150多公顷,是淮北市唯一一座大型综合性风景名胜公园,也是淮北市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

  从西门进去,就看到相山寺庙,它是相山十景之一,又叫显通寺,距今1735年的历史,当地政府于1973年重修,寺院内香火鼎盛,烟雾缭绕,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存放着22方宋元明清历代庙宇的碑刻,其中以乾隆皇帝的御书“惠我南黎”临摹碑、高晋的“渗水崖”碑刻最引人注目。寺院的墙壁都是用雕有花纹的汉砖垒砌而的,这在别的地方很少见。寺内的大雄宝殿规模宏大,庄严肃穆,烟雾缭绕,香客不断。

  相山山脉主峰是皖北地区至高点,约342米,是方园诸山之宗。我和杨刚良老师,谭大海老师相伴,从显通寺左边的台阶往上,向相山最高处的代表景点小仙洞走去。往上看,山势危峰陡峭,山间云遮雾障;错峰的林海和挂在远处的天梯,在云雾中在阳光下时隐时现,见山跑死马般遥不可及。山不大,据说有一特别陡险的山路。我们不停地往前走,在汗流浃背时,遇到了那段特别陡险的山路。

  两位老哥停下脚步,仰望着几乎九十度垂直台阶,有点犹豫。我说,来都来了,反正不能回去,开始爬!于是两位老哥谨慎稳步的和我一起继续向上。短距离爬山,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却对胆量和体力有较高要求。面对这不算短却直上直下的台阶,有人仰望止步,有人半道折返,还有人后悔不迭,进不是退不是,碎碎念,叨叨叨,拉着胳膊拽着树,脚手并用,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往上爬。后来听当地人说,我们爬的这一段,就是相山天梯。

  在这不长却又险又陡的登山途中,没想到的是杨刚良、谭大海两位老哥,不年轻却劲头十足,一点不逊色年轻人。他们在艰难的登山途中,还不时发现着相山的奇异,边走边欣赏边交流,分散自己爬山的辛苦。杨刚良老师拍下很多长在石头缝里的奇异树根。拍过之后,对着手机照片说,这么好的树根只能看不能挖回去,遗憾呐。又跟我说,这些树根,在山上,越长越粗壮越奇特,那种野姿异形,让你无限想象,要是挖了带回去放在家里,这些特色就完全失去,成了没有生命力的展品。

  谭大海老师臂挂外套,气喘吁吁地跟我说:“今天爬相山虽然有点累,可相山风水润的我,竟然还能跟上你小青年的脚步了!”“是的是的,大海老师,您很棒;我年轻,可也不小了啊。”和这两位老哥说说笑笑,一路感受大自然的山风野趣,很快到了悬挂天梯的山顶——小仙洞。

  到达山顶才知道,说是到达小仙洞,其真正的小仙洞在相山东侧半山腰,还要从山顶往下走,而且所处的位置比较险要,树木茂密丛生,即使到了洞的旁侧,也看不到入口。所以,我们只是大致知道到了小仙洞洞口,没去寻找就继续下山了。

  可不可以说,这是相山的魅力?因它山峰陡峭云缭雾绕,有仙洞引你向上却难进入,让来的人揣着好奇去追寻它,一路欣赏欣赏山的美景,想象洞的奇趣,即使没有探穴而归,也被一路高峻险陡所吸引,忘记了登山过程体乏腿重之累。


  濉溪逛老街

  凡是历史古镇就一定有一个著名的老街。的确,平遥古城的明清街,丽江古城的四方街,四川阆中的学道街、状元街,安徽歙县的打箍井街……濉溪也是一个千年古镇文化底蕴丰厚,也有一个老街叫石板街,是一条大约74米长的石板路,但已被岁月的年轮倾轧的破碎不堪,坑坑洼洼,街道两旁的房屋破损的也非常严重。

  1938年5月,日军侵略濉溪口,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焚烧店铺和居民房屋,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石板路也惨遭摧残,被蔓延的大火焚烧的支离破碎,商号破产倒闭……后来慢慢恢复。这条商业街,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时,还又鳞次栉比的店面,商品琳琅满目,八十年代后渐渐没落。

  现在,历尽沧桑的老街在政府的支持下,正在改造装修,道路两旁的商家暂停歇业。幸好有几家银楼还在营业,我们遇到了有百年历史的老银楼“老德兴”,店老板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他是“德兴银楼”第四代传人刘飞。

  刘飞指着店铺门前的招牌,上面分别是曾祖父刘德春,祖父刘光杰,父亲刘明亮,到他是第四代。年轻的刘飞,眼神炯炯手艺精湛,他说既然接受这个传承的重任,我就得让我的家族事业发扬光大。

  望着老旧的门板,它似乎在向我诉说着那过往的繁荣,我依稀看到街道两旁商号幡在风中昂扬,依稀听见叮叮当当地敲打,看到刘光杰的老人,躬身弯腰手拿焊枪为银锭加热看银锭融化,把它倒入模板,银水逐渐固成根根细细亮亮银棒,老人取出银棒固定夹住,抡起小锤轻举慢落,节奏起伏的敲打,银棒在老人手中在锤子和工具的共同努力下,成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被安置简朴古老的柜台闪闪发亮。年轻的刘飞在柜台边细细观看这些银器。一件件银器在阳光折映下,在我心中愈发灿烂,明艳艳的放出异彩。

  一条老街是一段历史的写照,是几代人的记忆,是时光留下的印证,她总是有许多令人难以忘掉、令人回味的印记,心酸的,感人的,有趣的,多彩多姿的。


  临涣 品茶听大鼓

  我们一直盼望的“棒棒茶”在一个叫做“南阁茶楼”的茶肆里。坐下来才知道,临涣,是一个并不产茶却以茶馆闻名的古镇。在它南面不远处的“六安”出产一种茶叫“红茶棒”,临涣人就用这茶叶的叶梗,成就了自己的“临涣棒棒茶”。

  干渴无助的时候,在老街路边茶叶店,取一撮茶叶梗放在嘴里慢慢咀嚼,会感到,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带着“越名教而任自然”飘逸,似乎从远古穿越而来。他风姿特秀,爽朗清举的焕然仪容,肃肃如松下风的翩然体态,和着茶香氤氲,酝酿形成一种清逸别致又很普通寻常的味道。你慢慢品,这是棒棒茶的味道。

  茶馆门口桌子上的保温瓶,又黄又旧,竹篾编的外壳,无声的彰显它的年龄。我们围着茶桌坐下,桌上,藤条编成的簸箕形盘子里放着瓜子和花生,黑色陶瓷碗一圈摆好,老板手提梁壶过来熟练流畅的次第倒水。此时茶馆里人声鼎沸,高谈阔论低声交谈小声哼曲搬桌动椅里呼外应,好不热闹!

  忽然有节奏的鼓点强烈的响起,安徽大鼓说唱艺人赵先彦的表演开始了。赵艺人为我们表演了两段《忍为高》和《十八劝》,一看题目就明白内容,只是这唱腔我们不太懂,但是很好听,尤其是每句最后的“啊恩”,更让人回味无穷,感觉这“啊恩”之声,在缕缕热气中跳跃、传绕升腾到茶屋的梁上,真真有余音绕梁的回味,问同游一游友,这是什么唱曲?回答,有点像徐州的柳琴戏,民间说“拉魂腔”哦,难怪那一声“嗯啊”,会在耳边,在心里,在茶馆的梁上走个来回,原来是徐州老调!

  我沉浸在鼓声中,眼前没有同游没有棒棒茶,只有赵艺人的鼓和他手里的鼓槌、竹板。但见那面鼓颤巍巍的放在被旧布包住的相机三角架上,牛皮鼓面已经被敲的油亮,鼓身也被岁月的沧桑包围着,透着主人转走南北东西的辛酸;当用鼓槌敲打的时候,它便随着主人的力度上下颤动,发出悦耳的共鸣。再看艺人赵先彦,今年68岁,高子不高,虽然满脸皱纹但是眼睛炯炯有神,学唱表演已经五十多年,以前年轻很多人喜欢听,他走街串巷奔南闯北的为大家演唱;现在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听,但是听的人老了自己也老了,走不动不出去唱了。我问,没有徒弟吗?赵艺人悲哀的说,哪有人学这个啊!看着赵艺人紧缩的眉头,我也只是一声叹息。

  这次淮北游内容太多,时间太短、太仓促,除品了棒棒茶,王憨子油茶,酱包瓜,临涣烧饼,培乳肉、羊肉汤、马蹄饼,都非常好吃却都没吃到。淮北临涣,濉溪,等了你们老街整建好,我们再见。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