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月楼推荐了一本书《因诉之名》——检察官讲述的检察官故事,还叮嘱要给书留点感悟,受宠若惊。也是半辈子的检察生涯和从事过检察宣传工作的嗅觉,吸引我拿起来读了;字号小了点,老眼昏花,读的慢了点,但引人入胜,边读边有感慨,不善于像专业作评那般激扬文字,就用大白话聊一聊内心的一些读后感。
看这本书有一个特殊感觉,就是似乎要具备一定法律功底和检察业务基础才能畅读,这本书还真像是一部精品案件的汇编,更有公诉检察官的法理教程的味道。
公诉,是国家赋予检察机关特有的诉权,也是检察法律监督工作的核心职能。检察业务的其他门类,都是围绕着这个诉权展开的。很多人知道检察机关,多数是从反贪局查处贪污贿赂案件感知的,不很了解公诉职能的真正含义,尤其是二审程序上的检察诉讼活动。
这本书主人公是检察官,公诉检察官,办理二审案件的检察官。写的是办案,办大案和要案,疑案和难案;毫无疑问,能写检察公诉,敢写检察抗诉,这只能是办过这类案的检察官才写得出来的,案件的跌宕起伏,环环相扣,感同身受,彷佛看到了作者半辈子检察公诉生涯的心路历程。
所以说这本书好看、耐看、特别是老检察们很值得一读。
一、案件错综复杂的精彩度
从一起医院发生的贪污案死刑判决开始,检察官用职业化的耐心听取了罪犯武富桂的陈述,听出了贪污案件中最容易出现的查账疏漏问题,敏感地察觉到这是忽视无罪或罪轻证据的瑕疵,于是有了监所内的对账过程,结果被视作为违规而查办。解脱后主人公仍锲而不舍,境外度蜜月期间还耗时耗神做通证人工作,挖出了更大的受贿案件;
从一起杀妻焚尸案件两度无罪判决,详尽展示了检察抗诉的全过程。案件经历了公安夜审——嫌疑人招供——翻供——起诉——庭审激辩——审无罪——复勘现场——提起抗诉——二审无罪判决——拆砖挖沟补证——死证再现——案情大白,把个检察官死磕到底的韧劲写得淋漓尽致,似乎就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那几个办案高手再现。
财务室血案,一个死刑犯闹监引起检察官的重视,听完辩解后“总觉得哪儿有点儿不对”,这种敏感,一定是历经无数证据细节的公诉人才会有,于是去赃证室掰小折叠刀的松紧,再跑去案件现场找疑点,找法医去论证动脉血管致死时间,直至在罪犯妻子那里问出盗抢的手镯,排水沟里找出凶器,硬是把死刑改成有期徒刑,把真正的凶犯追回来送上法庭。
从老汉举断臂伸冤,一起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案件,在主人公执意“发现”下,最终追究了一个过失致人死亡罪,又追究了派出所长儿子的故意伤害罪,又牵出了派出所长的行贿罪,带出了检察机关内部的腐败分子;在牺牲战友付出血的代价后,深挖猛追叶老板诈骗、雇凶的涉黑犯罪,直至省委秘书长等高管高官落马。
案中案,谍中谍,这些案件花式品种汇集了血淋淋的凶杀、见钱眼开的侵财,情绵绵的纠葛,错综复杂的经济缠绕以及黑社会性质的新型犯罪等等,贯穿了改革开放后社会治安和倡廉肃贪的大背景,从打工仔写到省部级高官,从小山沟写到大都市,形形色色的案件像是一本刑案大全,加上是用检察官的眼睛来观察,用公诉人的办案来展现,尤其是刑事案件抗诉程序,层层递进,精彩纷呈,看得欲罢不能。
想起1981年,上海市检察院提请最高人民检察院向最高人民法院抗诉了翁贵祥故意杀人案件。被告人因家庭琐事与妻子口角,暴怒之下砸死妻子又连杀两名未成年的女儿,一审判处死刑后,高院以家庭纠纷改判死缓,因由此案成为全国检察机关恢复重建后首起最高层面的抗诉案件。我参与跟踪和报道了这起案件,人民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时间播报了这起抗诉案件,这是最早的宣传介绍检察机关审判监督的法制宣传。很多年了,在《因诉之名》中又看到了翔实的检察抗诉案,感慨万千。
二、冀英检察官团队的职业特点鲜明可嘉
检察官是司法文官,当年曾经戴过的大盖帽,是1984年老“两长”争取到的福利制服,武腔十足。反贪局挂牌后,更是有点甚嚣尘上,有的文艺影视作品恨不得让检察官和受贿犯在火车车顶上打成瓦尔特和德国兵,直到2000年改成现在这个样式,才不会被误解为军队文工团,而真正像检察官的外形了。
谁都知道检察官不是特警,而是智慧型的利剑,《因诉之名》就写出了检察官是文官的内在气质。
每每涉及到案件的复杂和疑难点,检察官就会用“证据”这个最说明案件问题的靠山来论证。贪污犯辩解侵吞的资金有部分归还了,账目认定有不符合实际的数额;用烟灰缸砸死妻子的被告因为缺少关键的直接证据而两度无罪;杀死情人的刀子因为搜捞不彻底导致无法定案;目睹打人的最关键证人几度改口变证而造成无法开庭审理等等,本书都用生动的情节来让读者看到,检察官是怎样自己或监督公安的刑事侦查部门一步步找到这些证据,从而板儿上钉钉把案件办“铁”了。
案件研讨会、检察委员会这些研究解决疑难复杂案件的专业性会议,小说有很精到细致的描述,主人公和分管检察长关于案件证据、适用法律和以及程序推进的论述,包括不同意见的争议,篇幅很充足,条分缕析,头头是道,都写出了专业的职业特点,听得耳熟,看得入味儿,彷佛自己也在会议桌边;其中冀英带教几位徒弟的场景,用扎实的法理功底来解释、分析案件的疑难点,指点关键点的那些法言法语,非常熟悉亲切。
尤其是法庭论辩,作者应该是倾尽自己亲身办案心得,展现了检察官在提起公诉后的一审、二审法庭上风采。不是每一个公诉人在法庭上都可以纵横驰骋随心所欲的,尤其是1997-2012以及后续的两法不断修订完善,法庭抗辩难度逐步提升,抗辩激烈屡见不鲜,这实际上是磨炼公诉人队伍的风口浪尖。小说在庭审故事中,没有回避公诉人提起公诉时担忧证据的忐忑,也没有躲开辩护律师有理有节具有的压制性的辩护气氛,而是实事求是地描写了怎样由无措转而沉着应对,并对律师辩护词的精到之处赞不绝口,小组研讨案件时,助手长篇大段地朗读律师辩护词的情节,使我想起在浦东检察院20年前自家的局域网上,有一个叫做业务研讨的栏目,转载了大量上海和全国各地法庭审理的经典案例的辩护词,且每逢有影响案件的庭审抗辩记录,都会被及时置顶供办案人员学习参考,吸引了全市检察院的年轻办案人。这不仅是个案上搞点知己知彼的问题,而是把诲人不倦、海纳百川作为检察官的气质和胸怀。
小说中公诉人和公安机关刑侦部门的交融交汇,磕磕碰碰,和法院刑庭的来来往往,里里外外,言谈举止都是耳熟能详的,故事里通过刑警队长刑庭庭长等栩栩如生的人物,通过案件里面的矛盾冲突,把互相配合和互相制约很多点点滴滴的细节专业地展现了出来,让人们形象地领略什么叫做法律监督,又是怎样监督制约的。
书中有两个人物是检察专业团队的代表,冀英和柳长鸣,作者在他俩身上,展现的法学理论和检察业务专业水准最为正面和纵深,这也是代表了检察精英人物,特别是代表了在鲜为人知的二审检察工作的那些老法师,更是文质彬彬学者风范正儿八经的检察文官典范。
案件穿插着专业,就是一种普法,可以给不大了解检察工作的老百姓讲述起诉抗诉的故事,也给那些听不大懂检察院工作报告的人长点法律知识。
三、检察官的酸甜苦辣咸津津有味
记得有一年,签批了一件不批准逮捕的奸淫幼女案,那是因为公安机关没有搞清楚被害人年龄的证据。家属写信申诉,上级大领导不明就里,认为DNA都比对上了怎么能不捕,怪罪下来话还说的很重,几经折腾后领导才明白被害人年龄是关键证据。
在办案中这种担责的风险和压力无处不在,《因诉之名》把这些相似的苦辣感受也很实在地表现出来。不懂业务抓队伍的遭遇总是会有的。但是有担当的人会以一颗豁达之心来体现担当,就像冀英办案被举报双规,无论是不实之词的诬陷,还是嫉妒猜疑的诋毁,忍辱负重仍初心不改;在检察官的“对手”律师中,匡扶正义不乏其人,但也有见钱眼开的猥琐角色,在法庭内外胡搅蛮缠,死缠烂打,不守规矩,检察官在这些人面前,把无奈隐藏在肚里,表现出冷眼静观,客观评价,做君子大丈夫,最后法庭决胜。这里表达的是在检察官队伍中,总有这么几个铮铮铁骨,热爱这份事业,百折不挠,是一种行业的精神力量。
检察官是凡人肉胎,也有七情六欲,恋爱、结婚、蜜月、怀孕、离婚,一样有着甜蜜和苦涩。主人公们有着上山下乡和工厂烧锅炉的经历,有着初高中和大专文化补习的煎熬,小说中描写人生阅历的方方面面,同代人都感同身受。
检察人事制度改革,我也是早期探索的参与者。20年前,我所在的浦东检察院被高检院指定为全国检察机关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改革试点单位,我们初步完成把队伍划分为检察官、书记员(辅助人员)、检察行政人员、检察技术人员和司法警察五大序列,建立了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大模块,开发运用信息化管理监督案件,回看这段经历,其实就是在摸索一条检察官队伍专业化、精英化、职业化建设的路子。开了先河,也历经了摸索之艰难,深谙人事改革中干警们各等思想波动和内心冲突。
随着检察人员入门精选,考核机制的严密,主体资质档次不断提升,今日的员额检察官制度,应该是越来越凸显检察官的地位。作者笔下来自方方面面的法专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自学成才的军转干部,表现出的公诉人的专业化能力,所遇到的压力和紧迫感都栩栩如生。
作者没有回避当下司法改革中遇到的某些囧况,检察官要体现公平正义的担责和个人利益、工作环境、社会风气矛盾的纠结,多元化经济吸引下,有人会选择收入丰厚的岗位跳槽,也会有因严酷的竞争出局淘汰,会有厌倦当下的“内卷”退出一线,更会有少数人经不住考验被拉下水,书中各等人物种种思想活动中的酸甜苦辣咸都是真情流露。同有过这番经历的人,读起来会更有味上佳味的感觉。当然,每一个故事的结局,都是在艰苦卓绝之后取得的胜利,那份喜悦更会是检察官内心的甜蜜。
好书读后心得不一定写得好,就是对体会最深的点滴有感而发。回到前面所言,这本书看起来似乎要有点检察专业基础,那就是觉得占篇幅较多的案理分析、庭审抗辩等专业部分的叙述还可以写得简化和白话一点,让行外人读起来更舒畅;在案件故事叙述上,有几个最终破局的关键链接反而可以展开写,一笔带过,结果呵呵——意犹未尽。
所言未必入理入情,仅供参考。然瑕不掩瑜,非常感谢作者,把一群办案检察官的专业历程用故事的方法告诉公众;感谢月楼老友的力荐,我也会向许多身边的老检察官和年轻的检察官来推荐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