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速读”“图说”盛行的当下,初捧《因诉之名》这本书,心里着实有些发怵:449页,45万字,一连串的复杂案件,大量的检察术语,好难啃的一块馒头!
但当我利用春节闲暇,将这本巨作细读完毕时,一种亲切、温暖的感觉在心中弥漫开来。
一代人的足迹
小说主人公冀英,是一位六零后。由于特殊时代的耽误,经历了学业中断、下乡务农、返城当工人等诸多波折。八十年代,他凭借刻苦学习补上了文化缺憾,并通过公开招考跨进了省级检察机关的大门。其后三十多年间,他以超人的勤奋和不懈的努力,实现了从司法小白到业务专家的蜕变。
我与作者靳国忠素不相识,但从冀英人生经历的生动描写以及封面折页的作者简介中,我看出,他是在写自己及同一代人的真实足迹。
我虽与作者年龄有所差距,但也经历了从社会考入检察机关、在全新领域艰苦拼搏的相似道路。我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身份转变,我们深知过硬业绩才是立身之本。所以,我们都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苦干实干的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态度。也正是这种品质,使我们这一代中的很多人,成为了各级检察机关实实在在的骨干。
如今,时代在变,人们的价值观也渐呈多元化。但我们相信,价值主流不会变,冀英这代人的品质将历久弥新,永绽光华。
有爱才能坚持
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单位,都不是真空,都存在着职场的种种“颜色”。一个正直的人如何生存并实现职业理想?从小说中,我读懂了一个字——爱。
业务能力出众的公诉处副处长冀英,在处长职位竞争中,被心存妒意的同事“抓小辫”,受到党纪处分并丢了职务。面对这种挫折,相信不少人都会选择转身离去,但冀英选择了留下,重新出发。因为在他的心中,有着对这份事业的深沉爱恋。他坚信,在这个守护人间公正的地方,阳光终将驱散阴霾。
于是,他以一名普通检察官的身份,继续使出最执着的韧劲,释发最燃烧的激情,滚打在办案一线。金子总会闪光,一起起疑难案件的突破,让他的努力和能力毫无疑义地展示在所有人面前,他也因此入选最高检的业务专家巡讲团。
其实,对于每个人来说,三四十年的职业生涯都是一场荆棘遍布的长征。当遭遇艰难困苦时,有人选择退回起点,有人选择就地躺平。只有内心炽热、目标坚定的人,才能战胜重重险阻,最终抵达美妙胜境。
从检三十年的我,也曾经历种种困厄辛酸,也曾无数次地在坚持与放弃之间彷徨挣扎。但每一次,都是心中的那份爱,让我选择了坚持。2019年,我将自己的心路历程化作一部长篇小说《因为爱得深沉》,并出版面世。
基于此,我在阅读靳国忠的小说时,仿佛故人相逢。捧出一颗心,爱这个不完美的世界,这是我们共鸣的音符。相信,会有更多的人读懂这一旋律,并被它打动。
深情必有回响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农人的辛勤耕耘,必定换来收成。职场中人对事业付出的一片深情,也必会结出丰硕果实。当然,果实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物质和精神的,有具象和抽象的,有暂时和长久的。其中,受到普遍欢迎的,是仕途进步,是荣誉加身。而另有一些果实,犹如低调的陈酿,芬芳内蕴,持久不败,比如文学作品。
从《因诉之名》极为专业和精深的案件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其检察生涯里,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心血,例如,二审抗诉改判焦尸案、病房卧底揪出黑社会保护伞等等。这种非凡的付出,或许没能给作者带来相应的政治回报,但是,别人所没有的深刻体验以文字形式喷薄而出,并凝结为一部独一无二的长篇小说。这一成果,足以抵御光阴侵蚀,足令作者满足和欣慰。
一位哲人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付出一样的岁月,就看谁能换来更有价值的回忆。迎接着我们的深情,回响就在不经意间,微笑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