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溪河镇燃灯社区的金桥村(坎)是朱元璋出生的地方,这里有许多关于朱元璋脍炙人口的传说和故事,最有名的莫过于凤阳花鼓的故事了。
据传说,当朱元璋称帝后,一直思念当年在家乡一同放牛、一同筑坝的乡亲们,便下了一道圣旨,请燃灯和金桥坎的乡邻们到应天府(现南京)做客。在宴请后,亲邻们请求朱元璋也给他们封个官当当,也好风光风光。于是朱皇帝把他们带到后宫衣库里,对他们说,“你们去大殿里挑选官服,挑到什么样的衣裳就当什么官。”从未见过世面的亲邻们跟随朱元璋来到大殿,看见里面的衣服琳琅满目,品种多得数不清,但大多数是肥身长袖,穿起来不贴身。只见有一套衣裳紧身贴体,袖口窄小,穿起来不误干农活,于是纷纷挑选这套衣裳。朱元璋见状哈哈大笑地说,“这是喇叭响手所穿的衣裳,好吧,既然乡亲们都喜欢这套衣服,就赐给你们吧。从此,你们就唱着过吧。”于是燃灯和金桥坎的乡邻们从此漂流四方,打鼓卖唱,真是“唱着过了”。
这个故事说明朱元璋虽然出身贫苦,但当他荣华富贵后,还没有忘记家乡的老百姓。而家乡的农民也有自己的生存智慧,不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至于花鼓的说法,在民间有着多种版本流传。
根据史学家考证,凤阳的花鼓起源于元朝末年,系下层社会用来作为卖艺谋生的手段, 到明代以后花鼓就在民间流传广泛。比较权威的说法是与朱元璋的移民政策有关。
元代末年,元朝统治者极端腐败,横征暴敛,灾害频仍,瘟疫蔓延,导致民不聊生。就在朱元璋的家乡壕州钟离一带,连年灾害,农田荒废,商业凋敝,人口锐减,老百姓苦不堪言。朱元璋十七岁以前,是在钟离的东乡和钟离的西乡及太平乡一带度过的。朱元璋十七岁那年,淮河流域旱灾、蝗灾和瘟疫交加,官府加倍敲诈,太平乡人吃草根树皮,一个村子一天死去十几、几十个人,不上十天,十几个村子,闹得人烟寥落,鸡犬声稀,一片凄凉暗淡景象。生活在太平乡孤庄村的朱元璋一家人,不到半个月,死了三口,不仅买不起棺木,连一块巴掌大的地也没有,无法掩埋亲人……无尽的苦难磐石般地压在老百姓的头上,使他们艰于呼吸,陷于绝境,走投无路的农民只好揭竿而起。这就是当时的社会背景,也就是这一切,让朱元璋年幼的心灵打下了刻骨铭心的烙印,不久,朱元璋便毅然地参加了农民起义。
洪武元年 ,朱元璋登基称帝,建立明朝,他想为家乡做些好事,便对国家行政区划作了调整,将此前的濠州、泗州、钟离、盱眙所管辖的地域,一并划入了新设置的凤阳府 。并在凤凰山阳大兴土木,建造新都城,即中都城。为了发展凤阳当地的经济,朱元璋进行六七次移民,移民人数达二十万之众,仅从江南就迁徙了14万人到凤阳 。此外,还对凤阳本地百姓采取了免除税粮和徭役等优惠政策,基本上恢复的这一带的经济。这对凤阳百姓来说是千古未有的利好。然而,朱元璋的一厢情愿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贫苦出身的朱元璋从骨子里就有一种仇富抑商心理,他在实施移民政策时,蓄意把南方的富商巨贾迁徙到贫瘠的凤阳,而且不给他们土地,或只分给少量的贫瘠土地,也不给任何优惠政策,这些外来的移民只能通过开拓山林荒野来维持生计,无法融入当地的社会。接着,中都中途罢建,半途而废,这让凤阳人看不到繁荣的希望,又因遭遇水患,农业无收,移民沦为贫民,到了冬天农闲季节,他们便以讨饭为由,逃回故乡。在逃跑乞讨的路上,说唱花鼓,栖栖遑遑。回到家乡后,有的投亲靠友,谋取温饱,第二年春天再回到凤阳;有的则设法留在江南,苟且残年。再到后来,黄河改道夺淮入海,水旱交替,出现了“三年恶水三年旱、三年蝗虫灾不断” “十年倒有九年荒”“身背花鼓走四方”的悲惨景象。朱元璋死后,他四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成为永乐皇帝,京城从南京迁到北京,朱棣为了保护漕运,有意引黄入淮,导致淮河泛滥,百姓生活难以为继,移民们做梦都想返回故乡,尤其是浙江的移民,每年都有人逃离凤阳。久而久之,凤阳就成了著名的逃荒要饭发源地。在这些逃荒要饭的人群中,也有本地百姓,但大多数是浙江、山西的移民及其他们的后代,尤其是浙江人居多。凤阳当地的百姓靠免除徭役赋税是摆脱不了贫困的,反而因移民问题又增添了新的社会负担。但客观地说,凤阳当地百姓的日子是有所改善的。在怨恨和谩骂朱元璋的行列里,凤阳当地的百姓是很少的,多数是在返乡的移民之中。相反,当地关于朱元璋的故事传说都是褒扬和神化的,即便是移民的谩骂控诉之声 ,也只能发生在朱元璋死后,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是不可能发生的。
贫穷时代,底层文化是饥饿的产物。凤阳花鼓一直在乞讨的人群里传播,在苦难中传承,一代又一代。直到解放后,作为民间艺术,才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弘扬,并且进行了革新改造和提升,成为可登大雅之堂的民间艺术。现在浙江省台州的上盘花鼓、天皇花鼓、温州的永嘉花鼓、包山花鼓、义乌花鼓,以及山西省翼城花鼓,其风格都与凤阳花鼓有一脉相承之处。而且浙江省的上盘花鼓、包山花鼓和山西省的万荣花鼓都自称来自凤阳的传承,有的地方还与凤阳有着姻亲关系。这正是明朝移民传播凤阳花鼓的例证。“左手锣,右手鼓,手拿着锣鼓来唱歌……”这是浙江永嘉的花鼓词,与凤阳的花鼓词何等相似。这种花鼓形式是鼓中有舞、舞中有鼓,与凤阳的花鼓形式如出一辙。
传说凤阳花鼓发源于凤阳燃灯金桥一代,是因为朱元璋小时候在燃灯金桥坎生活期间,就很喜欢当地的花鼓。朱元璋十七岁以前,就是生活在钟离的东乡、西乡和太平乡一带,就是现在的燃灯社区、凤阳城西和太平社区一带。东乡即今天的金桥村,西乡即今天的凤阳城西和太平社区,这里曾被朱元璋封为的二十营。当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当皇帝时,还请了家乡的相邻们到京城表演花鼓以示庆贺。燃灯人也曾迫于生计,说唱花鼓,远走他乡。燃灯花鼓就是凤阳花鼓,凤阳花鼓是老百姓娱乐和情绪宣泄的重要形式。而今,作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是欢庆丰收、节日庆典、庙会祭祀时的重要节目之一,也是文化进社区、进农家、健身、娱乐的一种最好形式。
这次到小溪河参观,有幸观赏了小岗村和燃灯社区妇女的花鼓表演,这种以双条鼓为主要形式的表演,既有双人表演,又有群体表演,用小鼓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原汁原味 ,一种朴实、亲切、生动、欢快、风趣的感觉扑面而来,一种充满昂然向上的生气勃勃升起。所谓“白云千里过长江,花鼓三通出凤阳 ”“花鼓声声闹市街,欢歌笑语传乡里”,即是花鼓状况的真实写照,也是今天凤阳农民新时代精神面貌的象征。凤阳花鼓以新的形式,新的内容,深受人民的喜爱,必将在传播和变革中,焕发艺术青春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