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诉之名》作者靳国忠,凭33年检察官生涯,以武富桂、王立弓、秦飞、樊凡、叶嵩林等案例的二审抗诉为情节,扣动读者一探究竟的心理;以冀英小组材料审、当面问、找疑点、勤补侦、明判断、法庭论办案六部曲严谨缜密的二审过程,吸引读者介入一个个看似铁证如山甚至天衣无缝却潜藏破绽、最后抗诉成功的案例,生动刻画了冀英和他的伙伴们还原真相、维护公正、伸张正义的检察官形象,体现了事实的雄辩,法律的尊严,公正的威力。所以《因诉之名》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二审抗诉之作,更是一幅展现检察官冀英执着公正、伸张正义、励志人生的画卷,让我们在冀英析疑定案的惊叹喜悦中,也感受到了人生勇往直前的动力和价值,品味到了法律的严肃和社会的温暖。
靳国忠《因诉之名》引人入胜,除了一个个案子抗诉的曲折复杂,成功翻转,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小说在案情推进颠覆中语言严密而富有情趣、苦涩而乐观自信,感慨而引发共鸣。
严密
《因诉之名》,首先是严谨的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比如,柳长鸣在王立弓案抗与不抗讨论会上指出了原则:“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发的检察官办案指导意见规定:‘健全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符合实体公正,办案过程符合程序公正的法律制度。’”“一个真相和两个公正”,措辞严密,关系明确。严谨的语言体现的是法律的严肃和检察官的职责——检察官办案还原客观真相、以公正程序、获取公正正义结果的最高标准。再比如一审和二审的区别,前者重在诉不诉,后者重在对不对。世上许多事,最难的就是判断是非下结论,主人公冀英恰恰就承担着这样的重任,并一次次独具慧眼,深入现场,出色地办出一个个可载史册的经典案例。还有考试与考核的区别,一个可以凭自己实力,一个却只能无奈地听凭考官胃口定前途。主观取决于客观的残酷现实,自信与无奈交织。还有行贿与贪污的区别,数罪并罚与一罪累加的判别,民事与刑事的不同,公检法各自的职责、联系和相互制约,抢劫和偷盗的区别,省管和国管的相异等等,严密的法律语言背后,透视的是冀英积极向上、洞察秋毫、独辟蹊径和最终的抗诉成功,折射的是冀英作为人民检察官心有苦涩,但从不沮丧的担当乐观;仕途无缘,却痴心事业不变的维护公正、伸张正义的行为准则。
其次是分析处理问题过程中的疑点、证据、困难、方法和解决步骤等的罗列,常常用一二三四等序号标志,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明察秋毫,思路清晰,分析安排目的明确,工作任务责任到人,证据搜集避免了遗漏。比如王立弓案中“鞋柜血滴”“衣袖血点”“地砖血迹”的搜集和定性。比如为了稳住检察官车祸案直接责任人耿二龙,冀英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与耿二龙住进六人大病房,让其顺利进行换肾手术,并在警官葛海洋质疑时,解释“这第一呢,耿二龙现在还不是罪犯,即使将来判他有罪,在没有执行死刑前我们也有义务保障他的健康、生命权,这就是所说‘尊重和保障人权’吧!第二嘛,从教育感化获取嫌疑人口供的角度说,我们保障他的手术进行也不失为一种侦查手段,给双方都留有余地。否则的话,我们现在抓捕,一旦让他感到手术无法顺利进行,失去存活的机会,很可能会破罐子破摔,什么都不说了。那样的话,且不说定他的证据是否够充分,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他查明幕后主凶的目的就落空了。”一席话,彰显了检察官冀英严肃执法,又人性善良,勇于担当,善于解决矛盾,自然也说服了葛海洋,还为抓捕主凶叶嵩林打下了坚实基础。不能不说冀英高瞻远瞩,周密周全,既智勇过人,又尊重他人。小说中冀英分析案情、补侦证据的例子和进展,大都是条分缕析,井井有条,可操作性极强。所以在组员舒唯艺、祝嘉、冬煜、郑鸿朋、法医汪鑫泉的配合下,二审五六个案子一个个翻转成功,大获全胜,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再次是对法律改革实行中存在的问题,落实的偏差,谈及自己感触,分寸得体、是非分明。比如对“证据裁判”,叶嵩林案中“刘赫以死相搏,让叶嵩林逃脱了,现在死无对证,公安也只好结案了。”对此冀英愤愤地说:“关键这么结案不是事实,更不是正义!如果算上刘赫,叶嵩林已经背上两条人命了,对这种罪大恶极的人,咱们干法律监督的怎么能眼睁睁地看他‘过’了呢?!
“证据裁判不是不作为的理由,而应当是力求达标的动力!没了直接证据,不是还有间接证据吗?我看现在对这个原则的理解有些跑偏了,忘记了司法的判断属性……”
祝嘉说:“连咱们检委会也有将近一半人认为命案必须依靠直接证据,有被告人供述都不行。”
冀英说:“这些既有理念问题,也有担当问题。”
另外还有对“去行政化,按司法规律办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甭管多大案子法官自己说了算,该怎么判就怎么判,无形之中给检察官带来了新挑战。动辄无罪,表现出来的是检察官指控质量不高,这样的数据多了,检察长在年终向‘两会’作报告的时候压力是显而易见的。”法官一人说了算,疑罪从无,检察院行政和技术隔离等等问题都通过冀英诚恳提出了一线检察官的看法。所以冀英小组既是法律改革的践行者,也是法律改革进步的完善者。他们的严谨,不只是抗诉专业水平的体现,更是检察官的责任感使命感的彰显。
情趣
小说中诸如“上帝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古希腊希罗多德)”“真金不怕火炼”“上帝给你关上一道门,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北京的冬天怎一个冷字了得”等等名言、俗语、曲词的大量引用,使艰涩的内容通俗化,严肃甚至枯燥的法律话题趣味横生,轻松诙谐,富有诗意,有时虽也表现出无奈和苦涩,但因诉而战始终是主流。
“病房潜伏”57部分开头“又是一天清晨,明媚的阳光伴随着鸟儿的鸣叫声,唤醒了病房里的每一个人。大家不约而同地打开了各自的围床帘,有的洗漱完毕在吃早餐,有的坐在床上玩手机,也有的仍躺在床上睡回笼觉……但不管怎样,大家都醒了。能醒,就是属于自己的清晨。”明媚的阳光,鸣叫的鸟声,病人的活动,构成了清晨医院病房里新生的希望图画。病人,尤其耿二龙,能醒,能觉悟,就有再生的希望,就可能拥有美好的生活。双关的运用,富有诗意并充满人生启迪。
“烛光之下”48部分谈到“举臂鸣冤”案牵涉的张超父亲张炳坤时,作者说到:“别看张炳坤身为派出所所长,具有正科级职务,但‘萝卜不济,长在了背上。’方圆数千人口的地面,吃喝拉撒,甚至生杀予夺的大事小情什么都管,正可谓‘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另外,他还有一个玩矿产的拜把兄弟老板的财力支持,江湖传说没他办不了的事。这不,当他得知儿子跟人打架出了人命官司,赶快启动了有用的人脉关系,左托右绕与麻鹏举副检察长搭上了关系。
说来凑巧,这回张炳坤找麻鹏举为儿子‘铲事儿’算是找对了人,因为张炳坤的办事原则是金钱开路,用他的话说‘只要用钱能摆平的事就不是大事’。而恰恰麻鹏举在几年前交了个年轻漂亮的‘小三儿’,急需用钱保持住这层关系,所以两人初次见面一拍即合,谈得很投机,以后陆续接触成了‘朋友’。”
这段话几句俗语如同简笔画把一个派出所长官小权大、利用金钱开路网罗社会关系,自己胡作非为,还勾结黑社会通过行贿将上级官员拉下马的能量勾勒出来,“另外”的内容,暗示了案情背后隐藏的主要人物叶嵩林的巨大能量,同时透漏出了副检察长麻鹏举被拉下水的信息,进而揭示出麻鹏举为代表的官员官商勾结、贪恋美色、腐败堕落、权色交易、权钱交易的祸根的典型,为下文案情的结果也埋下了伏笔。凝重的反腐话题,轻松诙谐地表达方式,极具讽刺感的语言,如同小品使张炳坤、麻鹏举、叶嵩林的贪官污吏腐败形象跃然纸上。
武富桂案抗诉中,冀英狱中提审武富桂,给某些妒忌之人陷害自己造成了攻击机会,“虽然认定冀英徇私枉法证据不足,但他两次单独提讯,致使死刑犯在看守所改证据的动机费解,行为存疑。”所以省检察院纪检处做出了三项处分决定:第一,晋升处长职务无效;第二,免去原副处长职务;第三,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对此,43岁的冀英虽然做好了处分准备,认为自己问心无愧出于公心办案,最多升不了处长,没想到竟然如此,于是决定离开检察院。是伙伴远舫和舒唯艺鼓励他,自己不甘心又难以割舍法律情怀,冀英从失望中找回了方向,决定凭业务专家资质办案实现司法正义,维护司法公正。最终虽然一个个案子成为了范例,但始终与升职无缘,社会的不公也让读者为冀英不平。
叶嵩林案中,冀英预审天坛石化公司总经理秘书商智奇,商智奇得知“检察官车祸案”后问冀英“为了公事,您真的连死都不怕吗?”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我作为一个人不怕是假的,但是,我的职业又让我不能退缩,就像战士上了战场,面对敌人你别无选择,只有义无反顾地冲上去,才能换来生的机会,换来社会的安宁与正义。”冀英出差办案,犯罪分子为了阻止他到场,派人在高山悬崖制造了一起车祸,当场造成一人死亡两人重伤。他侥幸活了下来,并带着重伤参加了晚上的质证工作。冀英的回答,有常人趋利避害的本性,但在事业和生命生死抉择的较量时,他的选择是为了正义和社会安宁不顾一切“冲上去”,所以他能在遭遇车祸,肋骨骨折,小腿粉碎性骨折的情况下,坚持远途颠簸,查微析疑,追踪证人,历经艰险,惩恶平冤。这里有重伤病痛的折磨,有检察官的自豪骄傲,也有对妻子远舫和孩子为自己担忧的愧疚,但他始终为了伸张正义,社会公平,坚定不移,勇往直前。《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冀英刚强劲健,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良好美德,厚实和顺,容载万物。
感慨
小说在案情推进中或结案后,作者常常发表感慨或评论,谈及自己对人、对案情、对人生的感触,总结和提醒人们,从而获得共鸣。
惋惜警示犯罪人。“栗俊涛自大学毕业分配到石油系统后,经过三十多年的深耕细作,在没有任何社会背景的情况下,从一名地方石油局的科员干到了天坛石化公司总经理职位,官阶正部,可谓人生得意,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然而,就在他即将退休平安着陆的当口,晚节不保,任上被查,让所有认识他的人都大跌眼镜,惊呼‘怎么竟然是他’!而且他的贪腐之路时间跨度之长也是特例,属于名副其实的‘一路升迁一路贪,直到落马方知晚’的类型。二十年受贿款物累计四千多万元并伴有国企人员滥用职权罪一并受审,最终两项罪名成立,数罪并罚,合并判处有期徒刑十六年。”栗俊涛的经历代表了无数贪官的经历,这段话既有对栗俊涛们努力成功的肯定与赏识,也有对他们贪腐堕落的惋惜和深恶痛绝,同时也是对触碰法律底线者的暗示和警告。
揭示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武富桂案抗诉中,冀英竞争处长从年龄、资历和业绩等方面胜人一筹,院领导准备提拔冀英从副处长转正,进入十天公示期。突然一个爆炸性消息不胫而走:冀英被“双规”了。一时间,一片哗然。“这怎么可能呢?”“怎么不可能呢?”“知人知面不知心呀!”“一切为了钱呗!”“马上就要转正,这回全完了!”说什么的都有。乐见于别人倒霉,通常是旁观者的一大快事。冀英现在的处境就是这样,不管之前多优秀,到了这个份上,真心盼他不出事的人,除了他的家人,在单位恐怕没几个。
事业巅峰与人情低谷的强烈对比,使冀英的抗诉陷入纷扰,也使他人生陷入十字路口,他虽不甘心还是顿生茫然和失落。接地气的现实生活,让人感受到英雄的艰难和泥淖中奋起的不易。
衬托褒扬主人公。在取王立弓凶器证据时,冀英准备破土挖路,资金不到位,就先垫付。祝嘉说:“公务的活儿不仅要偷摸干,还得个人往里搭钱,也就冀老师能做这‘傻事’,全省再找不到第二个人来。”冬煜说:“是啊,我给他当书记员这么多年,开始不太理解他们这代人的行事风格,只有时间长了才能悟出些说不清的道理来。只要他认准对的事,就一定不计得失地去做,领导拦不住,处分也改不了。”祝嘉和冬煜的议论,衬托出冀英为了查找证据,不惜避开暴露,夜里干活,还要自己垫付资金的公而忘私,执着公正。
鼓舞人心。小说结尾:“人们有理由相信,法制中国的朗朗乾坤,一定不会容许犯罪恣意,等待罪犯的必将是法律的严惩!对于肩负使命的检察官而言,冀英和他的同伴们亦深知,未来仍或充满曲折,但是,以公诉的名义,除了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别无选择!”一是让人们坚信法治社会的力量,二是让人们坚信罪犯必将受到严惩,三是检察官如冀英和他的伙伴,会不惜一切代价维护公平正义。
还有像杀人焚尸的王立弓凶器加喷溅血的实证落实后,作者借省检查长柳长鸣说“正义可以迟到,但一定不会缺席。”
这都给人们吃了定心丸,也让人们对国家法律完善充满信心和希望。
总之,《因诉之名》严谨而富有情趣,淡定而不失进取。既有严谨侦探小说环环相扣、摄人魂魄、步步惊喜的魅力,又有无怨无悔、坚定方向,勇往直前的正气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