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午八、九点钟,习惯和同事老王在住宅小区花园散步。一天老王有点不好意思对我说:“老张,有个事想请你帮个忙。”我说,不客气,什么事?他说:“老家亲戚盖了新房,让我托人写“舍得”一幅字。”同事们都知我喜欢书法,其实字写的很一般,为不失面子,还是答应了。老王告诉我,乡下亲戚对他讲,过去家境不好,贫穷如洗,亲朋好友没少帮助他,这两年刚刚缓过劲,吃水不忘挖井人,饮水思源,知恩报德。听了这番话挺受感动,纯真扑实。知恩报德的具体表现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一句感谢的话语,一次帮助他人的行动,或者是在别人需要时提供支持等,他选择书写“舍得”挂在新舍,这既表达内心深处感恩之情,亦视为座右铭,对他人的大恩大德铭记在心。记忆中,近两年常有人求写“舍得”。这不尽让我对“舍得”这个词产生了一些思考,或也许是因为多年工作和生活的历练,为自己带来许多新的感悟。

  “舍得”一词,最早出自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所著《了凡四训》,后与中国传统的思想相互融合,随着时代的更迭,逐步演绎成为一种哲理。“舍”与“得”虽是反义,却是一物两面,相伴相生,相辅相成。舍得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心态,一种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舍,就是放下,就是放手。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舍不得,是因我们太过执着,太过在意。但是人生就像一次旅行,我们无法带走所有的风景,只有学会放下,才能轻装前行,迊接更美好的未来。

  得,就是收获。但是,得并不是目的,而是过程。我们不能只关注得到的结果,而应该享受得到的过程。珍惜每一次的努力和付出,因为只有付出过,才能得到真正的收获。

  人生历程中,“舍”与“得”的事例不胜枚举。

  贺知章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生平中充满了舍与得的哲学。他早年曾放弃功名,选择隐居生活,以追求内心的平衡和艺术的精炼。

  宋代苏轼一生也屡次遭贬,但他语出惊人“一蓑烟雨任平生”,贬到南岭时,他也能富有诗意的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南岭人”的豁达。

  陶渊明一生仕途坎坷,他宁愿失去功名利禄,也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体现了坚守人格气节,不愿与邪恶为伍的高尚情操。

  伟大领袖毛泽东,青年时期就立志“救国救民”,舍去青春的美丽,舍去青春的无忧,高喊“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壮志豪情,投身于革命事业。他的人生辉煌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毛泽东最大的牺牲,就是失去了妻儿和亲人,没有人可以想象他的痛苦,也没人敢与之媲美。是舍得才让他成为一代伟人和领袖。

  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懂得舍去,往往会导致一系列负面后果。这种后果可以表现多个方面,对个人、组织乃至社会都可能产生深远影响。不懂取舍的反面事例,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

  总之,得与失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何看待得与失,以至如何在得与失之间找到平衡,是每个人精神生活中无法躲避的现实问题。人生中的进退取舍是一种智慧和勇气的体现。我的朋友梦工坊青年人才发展中心监事長李宝玉先生比喻的一段话很有针对性,说:“一张优秀的素描作品,总是曲线与直线相辅相成的,人生亦是如此,无论做人做事,只有把握好曲直,方可行稳致远。”人生的成长,始于自我觉醒,人生的进步,就在于自我改变。改变自已,才会走上坡路。改变,也许会是一个漫长、痛苦的过程,然而不经历这个过程,人们永远不会知道自己可以有多好。人生,就是一个在舍与得之间不断交替的过程。舍去浮华,方能得远见,勇于放下,方能拥抱未来。舍得作为一种智慧与美德,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我们要学会在得失之间寻找平衡,用一颗平和的心去拥抱每一个瞬间,珍惜所得,坦然面对所失,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与机遇,实现更加充实、有意义的人生。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