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醒来,突然感觉应该写写自己的写作经历了,一是为自己做个总结,二是给喜欢写作的朋友提供点参考资讯。
一、妈妈,别求人写信了,我写
如果问我,写作之路从哪起步,我非常肯定地说,从给当兵的表哥写信开始。自从表哥刘成国当兵,每次接到表哥的来信,妈妈既得求人念信,还得求人写回信。总求人,妈妈其实很为难。小学三年的一天,妈妈拿着表哥的来信,又去求人,结果人家出远门了,急得妈妈在屋里直打转。见妈妈着急,我说:“妈妈,把信给我吧,我来念,来写回信。”妈妈看看我,把信给了我。接过信,我先看了一遍,大致意思看懂了,便开始念,虽然有些吭哧瘪肚地,但还是念了下来。写回信吧,咋写呢?我照猫画虎地模仿表哥的来信,用我的口气先写“大哥好,见字如面”几个字。还写啥?妈妈说:“应该先写‘来信收到’,再把咱家的情况写几句就行。”妈妈接着又把要跟表哥说的话说了一遍,我根据妈妈的意思,写了一百多个字。正在写的过程中,住在西屋三大爷家的女知识青年陈淑仪过来看小小年纪的我,坐在炕桌前写信,夸奖说:“孩子这么小就能写信了,将来能有出息。”我听了,抬头看看她,心里甭提多高兴了。从此,妈妈不用再求人念信写信了,而且因为总写,也会写了,表哥多次在信中鼓励我。
女知青和表哥的夸奖鼓励应该是我写作上路的原始动力。
二、在“庙”里天天写作文
当年,村小学因为教室不够,便将村里一座废弃的庙改成了教室,我们高年级学生就在庙里上课。冬天值日生炉子,大清早一个人真感觉瘆得慌。“文革”期间,没有教材,教学内容全是老师自己决定。教数学的王玉珩老师成天教我们打算盘,学记账。教语文的沙启岩老师每天给我们布置一个作文题,而且要在学校完成。沙启岩老师原是清原县的大笔杆子,“文革”时下放到邻村,因为学校缺老师,便让他来教语文。沙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作文题都贴近实际,都有话可写。沙老师在指导作文时特别强调思路,他说,作文如果没有思路,不知道写啥,也不知道先写啥后写啥,就像人找不到路一样。找不到路,就永远上不了路。所以,沙老师特注重思路的训练,谁的作文思路清晰,沙老师就高兴,就猛劲表扬。我那时就在被经常表扬之列,多次在讲评课上读自己的作文。也正是沙老师对我的印象很好,在夏家堡中学(沙老师此时已调入)1971年3月1日新生报到时,沙老师一看我没去报到,便把电话打到卢堡大队,让大队的人到我家说,一定要让卢祥云上学去。沙老师的努力没有白费,第二天,爸爸就送我上学了(我曾写过“风雪上学路”的一篇文章)。
三、报道员,不仅是写作起步,更是人生起步
在夏家堡中学读书期间,班主任张万民老师先教俄语,后教语文,张老师的语文课教得好,文章写得也好,因此作文指导得也特别到位。还有一个非常好的条件,沙老师就住在学生宿舍的后面,隔三差五我就去他家,听他谆谆教导。记得一天,沙老师正写一篇“东风过处乾坤转”的文章(因为印象深,所以记着),我看到这个题目觉得特别新,再看开头,只几句富有诗意的话就把题目点了出来,让人眼前一亮。沙老师说,文章想要征服人,标题和开头非常重要。
中学毕业回到村里后,沙老师刚巧调到公社广播站当编辑。在广播站举办报道员培训班的时候,沙老师专门打电话通知我,虽然短短几天的培训班,但得到的全是有用的干货。培训班结束后,我便给广播站投稿。随着稿件被一次次采用播发,我的信心更足,稿件多次在清原县人民广播电台和《抚顺日报》采用。因为报纸有字,电台有声,我也小有名气。1975年生产大队买了一台“东方红”75马力链轨拖拉机,需要选一个优秀青年开拖拉机,我便成首选人。但在大队党支部开会研究时,有人提出,祥云会写文章,开拖拉机白瞎了,莫不如让现在的会计去开拖拉机,让祥云接大队会计,这样可以发挥他的特长。这样,我便成了脱产大队干部,有了更好的写作条件,上稿量也猛增了起来。多次被评为公社广播站、清原县人民广播电台和《抚顺日报》优秀报道员,《抚顺日报》奖励的《列宁全集》至今仍保留着。每年,往公社和县里上报汇报材料都是我的事儿,从那时起,我开始碰综合文字材料,记得一次稿纸写了30多页。
人生的每一步努力其实都会有回报。几年报道员的历练,1977年恢复高考,我的那篇“在沸腾的日子里”的作文,拿了高分,也因此成了村里20多考生(绝大多数是下乡知识青年)的唯一幸运者。
在教育部门工作10多年里,我写的一些论文等文字材料,曾多次受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肯定和赏识。
1991年5月由教育部门调入铁岭市委老干部局(其实也是有关领导看我的文章不错,选了我)后,很快成为《中国老年报》《辽宁老年报》《铁岭日报》《铁岭电台》通讯员。那段时间,老干部部门新闻较多,写作条件又好,稿件数量多,质量还可以,很快成为《辽宁老年报》特约通讯员和特约记者,多次被《铁岭日报》评为最佳通讯员。
四、自己都不通过的文字材料绝不交出去
1996年,《铁岭日报》小报升格为大报,拟从最佳通讯员中选调5个人,本人在选调之列。因为老干部工作需要大量的文字材料,老干部局没放,第二年,我就被提拔为老干部局调研科副科长主持工作。调研科长就是写材料,由于我不怕吃苦,所写文字材料都得到领导认可,后来竟然走上了领导岗位。
关于我的文字材料所以都顺利过关,我的粗浅体会是:凡是需要的东西都学;凡是有用的东西都积累起来;凡是涉及到的问题都了解到,都研究透,特别是大政方针、领导思想都要研究透彻;动手前,一定先把思路理清楚,尤其是大标题小标题都要考虑好,只有框架立起来了,文章才可能立得住。最后一点最重要,千万不能糊弄领导,糊弄领导就是在糊弄自己。自己都不能通过的材料绝不交出去。
回头看,我的这些进步,其实都跟写作有关,跟报道员有关。因为写作,逼着我多学习多思考;因为多年的报道员,我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随上了时代的节拍,做到了理想永存,思想常新。
五、写作,让我晚年很有幸福感和获得感
2012年春节前的一天,我突然接到《辽宁老年报》时任总编宋兵的电话,宋兵总编开口就说,听说你退“二线”就去大连,你别闲着,继续给《辽宁老年报》当特约记者吧。2013年5月初退“二线”到大连,马上去大连西岗区老干部局采访,5月16日《辽宁老年报》“老年工作”版头题就刊发了本人采写的《老干部工作部门文化建设中显优势》的稿子。
大连11年,由于坚持深入老干部工作部门、军队离退休工作部门和养老机构采访,我在大连涉老部门的同仁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受到了很多教育和启发。
大连11年,我除了在《辽宁老年报》发表了近300篇新闻稿之外,还在网络发表了数百篇文章。
写作,成就了我的人生;写作,成为我晚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丰富和充实了我退休后的生活,让我很有幸福感和获得感。
生命不息,写作不止。以此自勉。
2024年12月8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