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校友读书协会的创办人提供了看《掬水月在手》的机会,否则我会总是优先忙工作而一次一次推迟看这个电影。

  第一次听说叶嘉莹这个名字是数年前从一位快要退休的同事那里得知的。初冬的一个傍晚,身处异乡的我加班归来在等车的时候,看到月亮,颇有感慨,于是写了一首五律然后发到了朋友圈。第二天一早,狭窄的走廊上碰到一位同事,同事说:诗很好,你现在还年轻,坚持下去,将来可以像叶嘉莹那样!我一愣,含糊到:“叶嘉莹?”同时暗想哪个朝代的?是和李清照一个时代的吗?我怎么没听说过。同事极其惊讶,颇有质问的语气了:“什么?你不知道叶嘉莹?喜欢诗词的人居然不知道叶嘉莹?!她桃李满天下,你网上可以搜到她海量的信息……”好吧,幸好另外有同事来催他,说要出发了。我心想,要不大概接下来就要说我是叶公好龙了。虽然我喜欢诗词,但是我更喜欢的是创作,而不是像学生时代记忆和背诵了,所以对很火的《诗词大会》节目也并没有关注。

  之后我网上大致得知了叶嘉莹的生平,可是,由于每天沉浸在碎片化的管理工作和需要大量阅读从而归纳概括的教育研究工作中,我并没有时间去更多地了解叶嘉莹做了什么,讲了什么。

  影院人不多,极大地降低了我关于疫情的焦虑。该电影的音乐和画面非常优秀,营造出了一个唯美的意境,在这个意境中讲述了叶嘉莹跌宕起伏的成长和创作历程。历史的沧桑,世事的坎坷,命运的多舛,都在诗词的吟咏中升华成唯美的人生意境。

  伴随着这诗意的叙事和咏叹,我也回顾了自己对诗词的理解的历程,从并不理解苏轼到理解了苏轼再到惊叹于他的作品,“天以百凶成就一个词人”,想来古今中外有太多这样的例证了。多年做培养方案工作,近年来才忽然发现上天才是最好的培养方案的制定者,当你缺乏什么,就设计什么课程让你接受历练,从而让每一个人成为其所能成为的,完满地走完红尘中的修学历程,完成还原证成、自足升华的天命。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桂冠诗人露易丝·格丽克在作品《登场歌》中有几段颇为精彩:

  从前,我受到伤害。

  我学会了生存,作为反应,

  不接触这个世界:我要告诉你

  我想成为——

  一个倾听的装置。

  透过百叶窗,我观察

  夜空里的月亮,阴晴圆缺——

  我为一种使命而生:

  去见证,那些伟大的秘密。

  如今我已经看到

  出生和死亡,我知道

  对于黑暗的自然界而言

  这些是证据,

  不是秘密——


  美国桂冠诗人露易丝·格丽克说:我为一种使命而生:去见证,那些伟大的秘密。“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痛哭吾儿躬自悼,一生劳瘁竟何为”,叶先生在大女儿和大女婿车祸意外之后反思自己劳瘁一生的意义,突然觉悟到:“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两位不同民族不同背景的诗人悟到了相同的秘密和使命,这就是诗词的魅力吧。

  前一阵还对同事说:我的教育职业有退休,但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个公益事业没有退休,我会一直做下去。如今看来,诗词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叶嘉莹无疑是我们的榜样。影片结束后,做七言一首,致敬叶先生。

  观《掬水月在手》有感:

  千花水月掬于手,

  百扰人生随转蓬。

  似梦尘烟谁与和,

  嘉陵隔岸颂吟声。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