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之歌》是法国文学史上的明珠,是西方史诗的著名篇章。该史诗讲述了公元8世纪,罗兰公爵跟随查理曼大帝远征西班牙时,被继父陷害,在法军班师回朝时,带领2万大军和12太保担任后军,被西班牙国王带领10万撒拉逊人屠灭的英雄史诗。
面对继父与西班牙人的勾结,面对身陷重围的绝境,罗兰公爵始终拒绝吹向求救的号角,直到全军尽灭,他才吹响号角,当查理曼大帝事后赶回支援时,罗兰大公与12太保、2万法国勇士已经全部倒在血泊之中。
从公元十世纪开始,罗兰之歌开始在欧洲大陆流传,人们为罗兰的忠诚、勇敢、友谊所倾倒,广为流传,与《荷马史诗》《尼伯龙根之歌》《亚瑟王与圆桌骑士》《贝奥武夫》等史诗一起构成了欧洲的英雄时代。
今天我们重读《罗兰之歌》,既叹服于罗兰的忠勇,也遗憾于他的固执,如果他及时吹响求救的号角,2万法国大军可能不会覆灭,但他为了个人的英雄情结、对荣誉的无尚珍视以及对国王的愚忠,最终带领兄弟们共赴地狱,很值得商榷。
查理曼远征西班牙大约是在778年,而在同一时代的756年,在遥远的东方大陆,也发生了类似的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范阳叛军席卷南下,大唐王朝风雨飘摇,处于覆灭之中。756年,为阻挡安禄山13万大军南下,雎阳太守许远、雍丘防御史张巡合兵6800人,守雎阳城10个月,杀敌12万人,张巡最后城破被俘,最终被杀害。
张巡战功卓越,但在历史上颇多争议。当时雎阳城小粮少,为了抵抗叛军,张巡将城中4万百姓屠杀充作军粮,城破之日,全城仅余400余人。
能否为了拿4万人做军粮以挽救大唐王朝一直是中国文学史、道德史、法治史上的重大课题,在这里,咱们不就评价,因为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结论,但对比罗兰与张巡的经历,却有颇多相似之处。
绝对的忠诚。法国加撤时,大军在西班牙已经呆了7年,罗兰的未婚妻还在家里等他完婚,当继父陷害他要他留守殿后时,看到国王的为难,他主动承担责任,带领12个好兄弟和2万大军英勇殿后。张巡接到许远求救时,二话不说,还领3000人赶赴雎阳,主动担起守城之责,与当时众多望风而逃的封疆大吏相比,他一个小小的防御史,身形特别伟岸。
绝对的勇敢。罗兰带领疲惫之师迎战10万西班牙大军,给敌军造成重大伤亡,可谓英勇之极。张巡带领6800人守城10个月,硬抗13万大军,前后斩杀12万人,可谓史上最成功的守城战役,由于雎阳的存在,叛军始终无法长驱直入长安,为大唐的反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不计较成本。罗兰为法国大军,为了国王,不惜牺牲2万兄弟,可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而张巡为了维护大唐的安危,将4万百姓充作军粮,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既邪恶又悲壮,令人无法评说。
我们不能用现代的价值观去评价中世纪的英雄人物,我们只能说千载而下,罗兰与张巡始终被人们提及,与人们的英雄情结不无相关。
或许,英雄就意味着牺牲,不仅是自己,也包括他人。就不知那2万法军,4万百姓他们愿不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