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兰特说:“社会的基础,不在于人的理想,而在于人性。人性的构成可以改写国家的构成。” ——题记
靳国忠是一位历经三十三年履职风云的检察官,也是一位初心不改勇于担当的前行者,用自己的所为、所思、所感写成《因诉之名》,在他看来,小说中的这些人在改写国家的构成。当我阅读《因诉之名》,最朴素的直觉是一个“诉”字。在古代,百姓到衙门告状,那文字内容叫诉状,诉就是需要自己讲出来。让每一个人可以说话是一个民主社会最基本的要素。
公民的话语权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最起码的尊严。作者以“诉”之名,让我急切地去探寻作者笔下生出的故事。小说充满智慧,引人入胜而又合理的故事情节,较大限度地增强了读者的兴趣;简洁生动的文笔,既具有生活的真实性,又书写出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在困境中坚守,人生因诉而精彩”,小说通篇贯穿了检察官笔下的“诉”,这是一位检察官的职业操守,也是对正义的直接诠释。
小说开篇引出了省人民医院财政科副科长武富桂因贪污罪被一审判了死刑的案件。“冀英在竞争处长的紧张之余照例接了这个二审案子。因为在他心里并没把晋升提拔的事看得太重”,开门见山,作者让小说的主人公与读者见面,关键点是作者笔下的冀英接收案子不久被调查。这是小说抛给读者的“包袱”,有了这个“包袱”,读者会急切地想知道,“冀英会怎么样?”引入读者继续读下去的兴趣。
随后,小说向读者介绍了冀英的个人背景。冀英从一名普通工人,通过五年的苦读,如期获得法律大学本科学历,并有幸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毕业典礼,接受国家领导人颁发大学毕业证书的历史性时刻,“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阅历丰富就是一种人生过程,生命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体验。经历过才是厚实的。有人说,命运,命是娘胎里带来的,运是自己争取来的。知识改变命运。冀英成为一名检察官以后,乘着时代的春风,张开了羽翼丰盈的青春臂膀,踏上了人生的新征程。这一年,冀英25岁。
冀英脚踏大地,肩负国家法律赋予的责任,走上工作岗位。正当自己全身心投入武富桂贪污案的重要时刻,被组织上宣布接受调查,这对于使命在身的检察官来说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尽管如此,冀英凭着“无私者无畏”的坚强信念,走出了困境。冀英懂得,人生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没有哪个人的人生是完美的”。好在上帝关上了这道门,也给冀英打开了另一扇窗。事实上,完全可以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太阳,发光发热,照亮别人,温暖社会。不久,冀英以“诉”为使命,重新走上检察官岗位。
即使受到不公平待遇,冀英也依然秉公办案,武富桂贪污案刚告一段落,他又接手一个新案。
小说这样写道:“忽见大门外人头攒动,中间围着一个人。只见一个六十多岁的老汉,双膝跪地,用手举着一只被截断的胳膊声嘶力竭地呼喊:这是我儿子被人打残废的胳膊,请检察院为我做主,监督立案,抓住凶手!”一位老人“为子讨说法”,拿着已经去世的儿子身上截下来的手臂,内心会有多痛苦,不到万不得已,怎么能走上如此的“上访之路。”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儿子出事已经过去三年,冤情却没有得到解决。也许,这是流落人间的冤魂在呼喊。
从老汉的儿子出事情节上不难看出,儿子樊凡是一位本分不惹事的人。樊凡“时年二十一岁,初中文化,建材市场打工。与工友一起到饭馆吃饭。邻桌的两男一女,游戏厅员工。张超,二十三岁,把喝过的空啤酒瓶放在樊凡桌上,引起樊凡等人不满。”当张超再次把空啤酒瓶放在樊凡桌上,樊凡才说:“你是不是诚心找茬儿呀?”随后,“樊凡说去趟卫生间。邻桌的张超不知道什么时间也跟着出去了。”这里完全可以认定,张超因为刚才的事心怀不满。“惹事去了。”一名保安即毛满仓急匆匆地进来说:“你们的人打架了。”待大家出去看时,只可惜,“樊凡已经躺在饭馆门外的地上不动了。”
作者有着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寥寥数语便把故事的发生过程呈现于小说中。对能弄清事实真相却无动于衷的检察官态度和做法,也经由小说原文不动声色的予以分析评论。
北京新华门前“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几十年过去了,几个字依然不变,只是,党员干部的办事作风也是耳闻一些的。“检察官按要求事先都已审阅了承办人报告,有的准备了发言提纲,有的发言很简洁,就一句话同意承办人意见,还有的在承办人意见基础上强化论证了一番,以示支持承办人的观点。总之,没有其他不同意见”,好好好,是是是,对对对,完全是一种走过场的不负责任。冀英对“检察官们的发言感到无奈与无趣。一个案件研讨会开得如此单调和乏味”,竟然是因为“体制内脆弱的人际关系”。可见,人性的丑陋,暴露出典型的衙门作风。冀英把这些所见藏在心里,待到夜深人静之时慢慢去消化。细想,这样的环境,“为子讨说法”会有多难,也许,这就是中国人的悲哀。让我们看到,作者笔下的冀英是一位多么务实的检察官。
在“他杀与谁杀”这一章节里,有这样一段话“听话听音,冀英终于明白了,在这些人的意见中,或多或少地掺杂了不与麻处长发问观点形成对立的成分。这倒也是,在座个个都是职场察言观色的高手,有个账他们算得很精细,为讨论一起与自己无关的案子和领导唱反调,划不来。”“说说我的观点吧。”冀英有话要说。“好呀,很想听听老冀实务专家的高论!”柳长鸣(副检察长)笑着插言道。“谢谢柳检。谈不上什么高论,但却是我的真实想法。”冀英话里带话,暗含着对潜规则的批评。也许,这是极为现实的官场写照,人为什么会变得如此庸俗,如此不堪,在“潜规则”下,世事将会是怎样。
这让我想起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任职基层党委班子期间,有一次召开党委会,研究农村拆迁补偿的事。其中有一户家庭的拆迁补偿标准明显有出入。主人原来就是村干部,因为生性正直被村干部班子排挤而落选,个别村干部还耿耿于怀,在住宅拆迁补偿上有意作弄。当党委会研究处理此事时,许多党委委员碍于村干部的面子,怕得罪人,明知有错也未能直言。当时,我表态说:“共产党人提倡有错必纠,明知是错为什么不纠正?”我的话给与会者带来严重的不适感,在许多人看来,“会上直说,就不够意思了”,我“得罪了人也浑然不知”,人情与面子,法律与正义,孰轻孰重?当正义的人无坐位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将会是怎样??
冀英办案思路特别清晰,善于发现不同案件中的细微之处。“何晓鸥刚要接着说,被冀英打断了:非常抱歉,我还有几个小问题问问承办人。”“冀英身为局外参会人员”,“只是柳检请来的一位客人”,职业的社会责任感告诉冀英,在“诉”这件事上,只有主人,没有客人。冀英的敬业和正义,容不得那些混沌的东西,他一直坚守着。
很多事业的成败决定于细节。“该立的立了,该查的查了”,当事人并不需要这种摆在桌面上的套话大话,而是要看到“可捕、可诉”的结果。冀英是极其注重细节的:“保安员跑到餐厅里叫发生纠纷的两桌人,让他们赶紧出去看看,说你们的人在外边打架了是这样吗?”“可张超说他没有与樊凡发生肢体冲突,是樊凡自己喝多了摔倒在饭馆门口的,这与保安员说法是不一致。”职业的敏感性,冀英心里打了一个结。
诉是检察官的天职,既要诉,又要准,诉重要,准更重要,“修为,担当”,练就一又慧眼,迷雾识真,胸怀正义,一往无前,险峰之处,自有诗和远方。冀英调阅案卷后,有理有据很自信地提出:“梁巍的行为已经符合不作为犯罪的成要件,依法应当受到刑法处罚。”这就是一位检察官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得已经中止的案件重新启动,出具《重新移送审查起诉意见函》后,才有了老汉看到“诉”的希望。
冀英的办案作风是严谨的,“重审焦尸案”、“沟底的证明”、“车祸背后”,在那些“证据确凿”的背景下,已经作出判决的案件,到了冀英手里,似乎总会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我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冀英太会“找事了”。
树立社会的正气,才是打击邪气的长效棍棒。在“车祸背后”的章节里,案件最直接的目击者毛满仓受到一伙人的恐吓和贿赂,使得毛满仓不能行使自己作为目击证人的主张,这是一个社会的肮脏,也是人性的恶。许多时候,人的自我保护本能,违心地去做一些自己并不愿意又不得不做的事。毛满仓前后口供不一致就是例证。冀英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检察官,他深知毛满仓出庭作证的顾虑。“让他有勇气把事实说出来”,这是检察官首先需要做的。冀英深知,得到信任,才能听到真话,只是,怎么样让群众信任,这里面的学问就大了。冀英不达成目标是不会收兵的,用心用情,于理于法,终是让毛满仓挺起腰杆子说真话。确实,在社会这个大舞台里,有时候,说假话比说真话要容易得多,有时甚至是需要勇气才能说真话的,不可否认,这是畸形的社会状态才会发生的,虽然如此,我们永远要相信,社会总是向前的。
做社会的主人,不做旁观者,“事不关己就躲一边”,无意间纵容恶行的泛滥,到了那一天,受伤害的就是自己。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应该从自己做起,这是正与邪的较量。“老人倒地不敢扶”,充分说明了我们这个社会道德沦丧到何等程度。纵观几十年来的中国,罪恶与金钱相随,信誉丧失,道德下滑,正义不敢维护,现实是残酷的,站在大街上骂娘是无济于事的。
人本是动物,一直在进化,可以相信,人类身上的兽性会完全消失。在现阶段,人的兽性时不时地反映在社会生活之中,许多时候,人性是那么的贪婪,那么的自私,以至于那样凶残,虎毒也不食子,许多猛兽干不出来的事情,人却干得出来,这就需要通过人类的自我约束,自我修行,同时,也需要强硬的法律武器来打击。
在冀英一班人的努力下,一周后,省高法对张超、梁巍一案进行了二审公开宣判,且为终审裁定,自宣布之日起,立即生效。
通过一起交通肇事案,检察官查微析疑,追踪证人,历经艰险,终于使两名最初逃过法律追究的犯罪嫌疑人得到了应有的惩处,不仅伸张了社会正义,还平息了一起“举臂为子鸣冤”的舆情事件。
检察官是正义的化身,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律守护人”,也是国家的法律监督者。检察官冀英淡泊名利,宠辱不惊,一身正气,强烈的正义感,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检察官的风采。
阅尽案内人和事,悟思职场情与法。通读《因诉之名》,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任重而道远。作者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社会生活中的冰山一角,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人类触及法律的罪恶,远比书本里要残酷几百倍,几千倍,这才是让我们看得心惊肉跳的。
尼采说:“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所有真理都是弯曲的,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圆圈。”建立人类社会的公平正义,不是一朝一夕,更不是一劳永逸的。小说主人公冀英是一个时代无数追梦人中的沧海一粟,就是这样的“一粟”,不仅在社会这个海洋里发芽,而且可以结出丰硕的果子,这种正能量可以得到广泛的传播。历史的车轮永远是向前的,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以肩负使命的检察官冀英为代表的同伴们,坚守笃行,因诉履责,只为正义,一直在前行的路上,“除了胜利,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