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淮安市新马高级中学校园,常常看到师生们在阅读校刊《魁星亭》。这本名为《魁星亭》的校刊创刊于2013年,如今已走过十多个年头。校刊内容丰富,栏目设计合理,有青春风铃、爱如潮涌、家园情思、佳作品析、小荷尖尖、名家赐稿等栏目。
瀚海淘珍珠 精心编辑出精品
翻看《魁星亭》校刊第20期,笔者眼前一亮。封面设计别具一格,融入了学校建筑和魁星亭解说、枫华校徽等元素,可以看得出编辑老师的良苦用心,整个封面以蓝色为主色调,《魁星亭》杂志主编李厚仁老师向笔者介绍了封面设计灵感。
谈到校刊为何取名《魁星亭》,李厚仁主编这样解释:“盱眙魁星亭位于国家森林公园第一山巅。魁星,主文运兴衰之神。教育兴邦,薪火相传,魁星高照,国之幸也。盱眙魁星亭是邑人祈求文运之祭坛,盱眙千年文脉之见证。汉孔安国于此山创崇圣书院,绵延千年,盛于宋。宋以降,此山书院创而废,废而兴,元有淮山、明有登瀛、清有敬一,又是千年薪火不辍。淮水文脉,于斯为盛。吾校居第一山麓,淮水之滨,承圣地之灵气,受先贤之遗训。少年才俊,结社兴文,以‘魁星亭’名之,有承先启后、劝勉后进之意存焉。希望《魁星亭》能尽展新马中学学子的风采。”
谈到每一期杂志的征稿、文章的修改、栏目的安排,主编李厚仁深有感触:“我们每期都在全校发起征文,通过语文老师筛选出优质的稿件。我们每期都有四位老师参与编辑,分工合作都是利用课余的时间。
编辑老师认真负责优中择优,每期新刊“出炉”,编辑们都有迎来一个新生命诞生的喜悦。
香漂魁星亭 志士仁人勤耕作
回忆起2013年创办第一期《魁星亭》时的点点滴滴,李主编记忆犹新,感触颇深。
“我们之前办过校报,但是没有办过校刊,大部分老师和同学都没有参与过这一类社团活动,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人,基本都是零基础、零经验摸索出来的。”李厚仁主编说,当时排版、美编、校对都没有,他就利用周末和课余时间自己琢磨,现学现上,一人身兼数职,不仅是内容,第一期的封面和封底也是他自己动手设计的。
陈香峰校长介绍:“《魁星亭》能‘出生’离不开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语文组的老师帮了我们很多忙,我们一起讨论征集文章的主题,老师还会在周记里挑一些好的文章,通过交流学习提升编辑能力。”陈香峰校长说,令他印象深刻的,还有征稿的困难,他和编辑们一个个班级问过去,当初因为稿源不足,陈香峰校长在第一期就亲自撰写了稿件。
“一意育才逾万,甘霖普润汲清泉。寒门子弟勤呵护,豪富后生无宠偏。南大中魁留史册,清华摘冠入名篇。江淮名校奇葩艳,敢立潮头勇夺先。”这是老早就被中华诗词学会吸收为会员的田超先生在《江淮名校绽奇葩》一诗中的名句。
“文字的纯粹和美感吸引着我,《魁星亭》上选用我的诗歌,我很高兴,因为可以让同学们看到我的文字在这里变成铅字,这是对创作者最高的奖赏吧。”田超先生高兴地说。
每期杂志分为十三个板块,包括《青春风铃》——学生讲述“黑白画面中的青春颗粒”“野雏菊”“以奋斗编织青春”“绚烂至极归于深根”“不让浮云遮望眼”——学生以青春为主题的散文、诗歌,立意新颖,站位高远。
《菁菁校园》——学生的名著读后感,以及对学校对学习的认知。《幕后亦绽放光芒》《音符点点》《燃文化——青少年的精神命脉》等学生自己创作的文章跃然刊内,感悟深切,动人心魄。
凭借创立《魁星亭》的经验,编辑部也培养了不少文学创作和版面设计爱好者。有的同志虽然不是太熟悉业务,但主要负责平面设计、推送编辑、活动摄影、视频剪辑等。大家齐帮对手,协力创作,使《魁星亭》办出了“魁星亭”的鲜明特色。
仰望魁星亭 学生成长故事多
“都说‘修辞立其诚’,我们选稿的宗旨是真诚表达、言之有物,质比量更重要。”李厚仁主编说,《魁星亭》就是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勇敢表达、自由表达的平台,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思维。
而新马高中的学子们也不负所望,交出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小时候/青春是照耀世界的太阳/灿烂而夺目/长大后/青春是转瞬即逝的烟火/浪漫却短暂/我们走在时间的长河里/年少的豪气壮志成了遥远的过去/但青春不会成为昨日泛黄的纸张/它会成为新萌的嫩芽/在青春的热血浇灌下/长存于鲜活的心中/永不散场/永不落幕/我们终成为理想的样子/即使身处生活的泥泞/也坚决不低头/坚决不放弃。”这是高一(1)班谢蓉蓉的《致永不落幕的青春》,经过指导教师刘帅先生的润色,更有可读性。“我一脚陷入现实以下/夏日穿膛/头颅高扬/汹涌潮水般的思绪交杂/霓虹火光燃起/湿漉漉的眼已惶然……”这是《我把这称之为青春》中的节选段落。有着十分强烈的穿透力。
眼前的谢蓉蓉透着一股学生的羞涩,但一谈到文学,她变得眉飞色舞。她说,从小学开始就喜欢文学,尤其是拉美文学与中外诗歌,谈及喜欢的作家时,她滔滔不绝:“马培荣、李厚仁、丁德涵、宋树森、余光中、马尔克斯、塞万提斯、北岛、顾城、西川、简婥……”
在盱眙,魁星亭的故事令人动情。在新马,《魁星亭》的成长有目共睹。
——生命伊始,我们与一些人缔结了血缘的关系。随着成长,我们又与许多人系起了友谊之结。友情很微妙,它在许多生命节点中给你带来欢笑,擦干了你许多阴雨时刻的泪水,与你缔结了“放学等我”和“星辰大海”的约定。它可以是温情的港湾,也可以是激情的风帆,是我们终其一生去寻找的精神归宿。
这段话是高二(2)班邢媛媛在她的《拥有友谊》一文中的一段话。她说,拥有友谊,无比幸运,真挚的友谊可以点亮彼此,点亮生命。《魁星亭》中蕴涵着老师和学生的友谊,珍藏着编辑和‘作者’的友谊。他们因为拥有友谊无比幸运,他们无比幸运而拥有友谊。《魁星亭》让我在阅读中成长,让我在陶醉中快乐。
激励后来者 青出于蓝胜于蓝
培根曾说过:“天赋如同自然花木,要用学习来修剪。”诚然,学习可以装饰自己,但他又有言:“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所以说,学中应有思,思中也应有学,二者缺一不可,不可有一方而满之,桑榆非满,为霞满天。
这是高三(2)班优秀学生张译文在《桑榆非晚 为霞满天》一文中的深切感悟。他说,学思之道便如同观园者,视觉观察是获得诗意美感的基础,需要心灵上的感情与思索。以学为基,将思化作动力,方能成就个体之熠熠生辉。
是的,桑榆非晚,学是树之根,江之源。在人的一生中,知识就是海洋,是无穷无尽的,是需不断学习的。《劝学》中有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诚然,一味的空想只会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就同科学社会主义的前身空想社会主义,而他之所以被摒弃,究其原因,还是缺乏了科学的理论的指导。诚然,马克思、恩格斯如若缺乏学习,也不会写成《共产党宣言》。所以说,人无本而不利,没有了学习的基础,光思也是无益。
桑榆非晚,思是树高千丈,江流万里的动力。“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之不解,不能举一反三,则学习就会像八股文一样,小和尚念经,念对就行。“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思之,明德行之,晓事理之,观鲁迅之人生,弃医从文,又何尝不是在那特定的时代,思之改变亦或是超越呢?张译文的感慨在《魁星亭》里被“译文”成文字,说明《魁星亭》的总编是独具慧眼的。
他说,写这篇文章是他读《红楼梦》后有感而发,他为大观园里那些才华横溢、身世卑微的女子在封建社会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感到不平,同时很同情“金陵十三钗”的悲惨命运。
“在当下社会,仍然有一部分人保留着封建思想的陋习,歧视女性、男尊女卑的陈旧思想仍然隐藏在社会中。女性与男性一样都是独立的个体,她们在社会中也大有作为,像出生于‘旧社会’的林徽因、冰心等,她们都是女性中的佼佼者。”张译文说,这次投稿被选中,对他来说是一种肯定和鼓励,他也会继续坚持直诚地表达和写作。
高三(5)班的李伯荣激动地说:“感谢新马中学的老师们对我的关心和帮助,希望《魁星亭》越办越好,成为学弟学妹们写作和发表文章的摇篮,在写作的过程中享受愉悦,表达恋恋青春!”李伯荣说的是实话。着实,《魁星亭》校刊真的培养了不少爱好文学喜欢创作的文人雅士。
当李茹同学获省作文大赛特等奖时,编辑老师在贺诗中写道:
茹古涵今满纸春,方家齐赞味芳醇。
省城飞电传佳讯,特等娇娃新马人。
新马,有写不完的新闻、故事;新马校刊《魁星亭》有说不了的奇闻、轶事。下面就用李教授的这首《祝贺新马校刊《魁星亭》创刊》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
昊天悬日月,新马耀魁星。
致远高标立,行知捷足登。
清华争秀丽,意国擢龚生。
弯道惊鸿见,文坛良骥鸣。
春晖荣百草,曲水绕兰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