邗东张氏,现集居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吴桥镇西南区域,为南宋名臣张攀嫡嗣。攀公之季子辕,举为孝廉,宦游广陵,见扬州府城东乡(白塔河流域),土肥地沃,民风淳朴,于南宋理宗年间由姑苏常熟,迁入扬州东乡而居,名曰张家巷,辕公为本支张氏迁居广陵之始祖也,辕公后代子孙世居于此,至今已有七百余年,已繁衍约三十代。
而先祖攀公向上之远祖的祖籍,家族起源,远祖之世系等,皆无以记述,邗东张氏二十代孙张广世对此作了一定的研究探考。
根据常熟市文史专家陈建华、陈建东等考证,在北宋时期,有张士廉、张士程两兄弟在常熟县做过知县,直至他们的后代张攀,有几代都是进士及第。细考这两位北方来的知县生平,基本理清了这个家族的世系传承。
张藏英(894-962),五代、北宋初年人,祖籍猗氏(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家住涿州范阳县(今河北省保定以北、北京以南地区),家中十分富裕,可谓富甲一方。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一伙强盗在首领孙居道带领下洗劫了张家,他们见人就杀,见物就抢,最终除年仅17岁的张藏英只身逃出外,张家其他人全部被杀。此后,张藏英浪迹江湖,苦练武功,时刻想着为父母家人报仇。
终于有一天,张藏英在幽州街头发现了孙居道,他大吼一声奔过去,拔出腰刀就砍,但那孙居道久在黑道上混,也非等闲之辈,重伤之下最终仍逃脱了。
张藏英光天化日之下砍人,当即被捕快抓了起来。时任幽州节度使赵德均听说了这件事后,亲自过问了这件案子。他见到张藏英并了解了事情经过后,对张藏英非常喜欢,非但没有治他的罪,还把他留在身边,当了他的亲兵。
此后,张藏英在赵德均麾下屡立战功,逐渐升为牙将,但期间他一直没有忘记为父母家人报仇。后来他打听到孙居道隐居在关南地区(北宋时指瓦桥、益津、淤口三关以南的地区,约当今河北省白洋淀以东的大清河流域以南至河间县一带),当即向赵德均申请去关南任职,赵德均便任命他为关南都巡检使。张藏英到任不久,就摸清了孙居道的居所,他也不带别人,一个人换上便装,潜伏于孙居道住所附近,最终乘孙居道独自外出时将其抓获,后在父母家人灵位前活剐了孙居道,终于报了血海深仇。一时间,张藏英成了燕、蓟一带的英雄,人们称他为“报仇张孝子”。
后来世事纷扰,张藏英跟随赵德均投降了契丹人,成了辽国大将。但张藏英思汉心切,等郭威建立后周后,就率领部下几千人回归了后周。后来又为后周立下军功无数。北宋取代后周后,张藏英被任命为瀛州团练使,依旧守卫关南地区,于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去世,享年六十九岁。
张藏英儿子张裔,后以父荫任朝廷供奉官。张裔生有一子张鉴。
《宋史》有张鉴传。张鉴(947-1004),字德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进士,历任大理评事、太子右赞善大夫、婺州知州、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判三司度支、江南转运使、刑部员外郎、屯田郎中、都勾院、枢密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封驳司、左谏议大夫、给事中、工部侍郎、广州知州、朗州知州,曾任监军随王继恩讨平西蜀叛乱,著有《赏心乐事》。张鉴生三子士廉(殿中丞)、士宗(太子洗马)、士程(屯田员外郎)。
据考,张士廉,北宋怀州(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以承奉郎、守秘书省著作佐郎任常熟知县,余不详。
《至正重修琴川志》《重修常昭合志(民国)》皆载张士廉事见皮日休《龙堂记》碑阴文,可惜历代志书都未载此段文字。
张士廉史料很少,笔者查阅了很多资料才考证出这位张士廉大概率为五代年间著名孝子和武将张藏英之曾孙、北宋初大臣张鉴之子。
需要指出的是,张鉴生三子士廉、士宗、士程为《宋史》所载,但《至顺镇江志》载张鉴另有一子士燮,士燮孙知刚于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任溧水知县,后徙居丹徒,去世后葬于丹徒,其后人因此定居丹徒,其世系为:张藏英→张裔→张鉴→张士燮→张禧→张知刚→张谠→张邦大→张德秀→张大兴→张辅之、张成之、张佑之、张杰→张琥、张璘、张瑞、张瑛、张玮、张珏。这两处记载到底孰对孰错,待考。
又北宋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官员、诗人、散文家)写过一篇《监察御史朱府君墓志铭》(据考证,该文作于998年)。根据该墓志铭记载,墓志铭主人朱遵式(924-978),字咸则,祁州无极(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人,周显德年间(954-960年)进士,入宋后曾任监察御史等职,为人正直敢言。晚年居京城开封,年五十五岁去世于开封。朱遵式娶妻杜氏(约926-约994,宿州刺史杜隽女),两人生两子五女,两子九龄(太平兴国八年进士,曾任砀山主簿、秘书省著作佐郎、嘉兴知府等职,与王禹偁为会试同年,王禹偁有《寄砀山主簿朱九龄》《送朱九龄》《戏赠嘉兴朱宰同年》诸诗)、延龄(屡次参加会试不中,郁郁而亡),五女中长女嫁程宿(971-1000,字莘十,衢州人,端拱元年即988年状元,历任翰林编修、殿中丞、直集贤院、职方员外郎等职,英年早逝),次女嫁岳州司理参军郭夷简,三女嫁张士廉,四女嫁张士宗(约975-1036后,历任合门祗候、内殿崇班、升宣等州巡抚副使、卫尉寺丞、定海知县、太子洗马、蕲州判官等),五女在王禹偁撰写墓志铭时尚幼,程宿、郭夷简、张士廉、张士宗四位女婿全部为进士。值得一提的是,今人龚延明先生所辑《宋代登科总录》未收录郭夷简、张士廉、张士宗这三位进士,建议今后重刊时补入。
两相对照可知,张鉴长子张士廉和次子张士宗当即为朱遵式的三女婿和四女婿,即张鉴的两位儿子娶了朱遵式的两位女儿。
张鉴和朱遵式之所以如此友善,是因为他们祖上是同一地区的老乡(今从地图上看,无极和范阳两地直线距离140多公里,若双方都居住在县的边境上的话,距离还要近),又都是从后周入宋的,还曾是同事(都担任过监察御史)的缘故。
王禹偁所撰朱遵式墓志铭提到“府君(即朱遵式)以清白捐馆,家无余资,二男未冠,五女未笄,居于京师”,即朱遵式去世时,五位女儿均不满15岁(古代女子满15岁为及笄),张士廉娶的是第三位女儿,则可推算出这位女儿在父亲去世时大概在10岁左右或更小(假定大女儿14岁、次女12岁、三女10岁、四女8岁、五女6岁),即大约出生于969年或稍晚(但不会晚于974年,因为她后面还有两位妹妹)。由此推算出其丈夫张士廉大概出生于966-974年(按丈夫比妻子大0-3岁计算)。另外,鉴于朱家大女婿程宿生于971年,则作为三女婿的张士廉大致上要比程宿略小。综合看来,这位张士廉应生于973年前后。和曾任常熟知县的张士廉基本上是同一时代人。笔者认为这位张士廉很有可能就是担任常熟知县的张士廉。若是,则他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担任常熟知县时的年龄为38岁左右,这应该是合理的。唯一不合理的是历代《常熟县志》载张士廉为怀州人,而史载张藏英(张鉴)祖籍猗氏,后徙范阳。但仔细阅读史籍,这两处都是他们的祖居地,张藏英后来从辽国回归后周(郭威、柴荣朝),此时范阳隶属辽国,张藏英不可能再居范阳。而当时后周首都为开封,张藏英刚归来,后周对他还不怎么信任,所以既不能让他居京城(开封),也不能让他离京城太远,那么将他安置在怀州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怀州在开封西偏北方向,今从地图上看,两地直线距离约130多公里)。
若两位张士廉确为同一人的话,则其简历应为:
张士廉(约973-1010后),祖籍猗氏、范阳,居怀州。高祖张藏英(894-962),五代、北宋初年武将,官至瀛州团练使;曾祖张裔,以荫补供奉官;父亲张鉴(947-1004),字德明,事见上文;两弟士宗、士程。张士廉大约于至道三年(997年)中进士,历任殿中丞(约1005年任)、承奉郎、秘书省著作佐郎、常熟知县(1010年任)。娶妻朱氏,为曾任监察御史朱遵式第三女,与状元程宿为连襟。
另外,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常熟又来了一位知县名张士程,这位张士程大概率就是张士廉二弟。
据《吴郡志》和历代常熟县志记载,张士廉有一侄张侨,后来定居常熟。张侨(1011-1078后),字安道,皇祐元年(1049年)己丑科进士,因上书言事被贬官,最后官至朝散郎、尚书都官员外郎。张侨与同年(此为赵抃诗中称,但两人中进士并不在同一年,这同年不知是何同年)赵抃(1008-1084,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人,景祐元年进士,北宋时期名臣,官至参知政事,以太子少保致仕,谥“清献”)相友善,两人经常有诗文往来,赵抃曾作《送张安道侨朝散赴阙》和《次韵张侨庆毛维瞻得谢》诗。
笔者认为,张侨极有可能是张士程的儿子,因为从概率上说,跟随父亲来常熟要比跟随伯父来常熟的可能性要大得多,他当是庆历三年(1043年)跟随父亲张士程来到常熟并且后来定居常熟的。
从孙应时《琴川志》卷八《叙人-人物》记载:“张侨,字安道,县人……”来看,孙应时已把张侨算作常熟人而未作怀州人了。
张侨有子张颜,字正甫,常熟人,熙宁六年(1073年)癸丑科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赠中奉大夫。
张颜有子张敏功,字守道,常熟人,政和五年(1115年)乙未科进士,曾任开化知县(宣和年间即1119-1125年间任)、建康府通判(1144年四月初六日-1146年四月初六日任),官至朝请大夫。
张敏功有孙张攀(约1154-1223),字从龙,常熟人,由太学生登淳熙十一年(1184年)甲辰科进士,历任溧水知县、严州通判、监登闻鼓院、庆元府通判、兴国知军、将作监丞、太府寺丞、秘书丞兼权右曹郎官、殿中侍御史兼侍读除起居郎兼崇政殿说书,卒年七十岁,赠通议大夫、集英殿修撰,著有《益斋文集》《奏议》《汉唐论》。
常熟历代志书均未载张攀后人,但根据《维扬江都邗东张氏重修支谱(1910)》记载,张攀娶妻赵氏,生三子轩、辂、辕。其中长子张轩仍居常熟,次子张辂迁居东昌府(今山东省聊城市)。三子张辕,曾举为孝廉,南宋理宗年间宦游广陵(扬州),后定居广陵(扬州)东乡(白塔河流域),其居住地后称张家巷。历经700多年,家族至今已繁衍三十多代。这一支张氏枝繁叶茂,至今仍生活在扬州东部地区。
综上,邗东张氏这一支张家世系当为:
张藏英→张裔→张鉴→张士廉、张士宗、张士程→张侨(士程子)→张颜→张敏功→敏功子→张攀→张轩、张辂、张辕→
邗东张氏第二十四代孙,现居住在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的张广世,曾通过媒体想要寻找仍居住在常熟的张攀后人,可惜年代久远,谱牒佚失,这个美好的愿望至今仍未能实现,接下来将继续寻找。
邗东(江都吴桥)张氏(张攀嫡嗣)迁居扬州东乡概述及家族字辈世序表
邗东张氏,现集居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吴桥镇西南区域(白塔河畔)。据家族旧谱记载,本支张氏为南宋名臣张攀公嫡嗣。张攀(1154年—1223年),南宋平江府(姑苏)常熟人,字从龙,号益斋,南宋淳熙年间(淳熙十一年)进士,知溧水县,历秘书丞,改尚左军器监,再命殿中侍御史兼侍讲,除起居郎兼崇政殿说书。本支张氏后人尊攀公为一代祖。攀公季子辕,举为孝廉,理宗时期,辕公宦游广陵,见府城东乡(白塔河流域),土地肥沃,居民稀少,民风淳朴,遂在邗东买地置业。约在端平元年,由姑苏常熟迁入而居(吴桥西南白塔河畔),名曰张家巷,辕公后代子孙世居于此(至今700余年,已繁衍约30代),邗东张氏奉辕公为迁居之始祖也。
附邗东张氏(支)第一至三十八代名或字辈
一代:攀
二代:轩、辂、辕
三代:锦、镪 四代:梓、柯、槐、枟
五代:仁 六代:义
七代:友 八代:益
九代:泰 十代:文
十一代:尚 十二代:之
十三代:永 十四代:尔
十五代:国 十六代:元
十七代:其 十八代:绍
十九代:昌 二十代:铭
二十一代:从 二十二代:正
二十三代:学 二十四代:广
二十五代:发 二十六代:理
二十七代:朝 二十八代:廷
二十九代:继 三十代:世
三十一代:贤 三十二代:良
三十三代:盛 三十四代:懋
三十五代:昭 三十六代:大
三十七代:德 三十八代:成
后续之字辈,由后代子孙再行续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