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柏坡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曾有众多文化人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与中共中央交织出一段段特殊而不朽的篇章。
丁玲,这位勇敢而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带着对革命的热情和对人民的深情,来到西柏坡。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根据地人民的坚韧与乐观,为革命事业注入了温暖而强大的精神力量。
毛泽东曾说丁玲: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将她与鲁迅、茅盾等人并列。
1941年5月,毛泽东亲自题写报头的《解放日报》正式创刊,由丁玲负责文艺专栏。她有了用武之地,大显其才,专栏文章以褒为主,有时也发过一些批评之稿,可是遇上一些小的麻烦。
一天,丁玲专程登门请教主席:“主席,您在文章中批评了人家,人家服气,而我写的文章,人家为何总有反感呢?”毛泽东望着丁玲焦急渴望的眼神说:“批评人家要事实求是,讲点辩证法。”他稍停一下,吸了一口烟,又说:“先把人家的长处说一说,并且要说透,然后再对人家的错误或缺点进行批评,他就服气了。
“如果我先是批评,有时候就不但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引起一些误会、麻烦,这就不好。”丁玲全神贯注静听,不断地点头。毛泽东还说:“内部批评,一定要估计人家的长处,肯定优点,再说缺点,人家就比较容易接受了。”丁玲说:“您的精辟见解,使我茅塞顿开。”
她告诉主席,她的童年和少年成长全是取决于母亲,她的母亲是她终身最难忘的一本书。她暗暗将毛泽东比作长兄和慈母,因此,对他的话字字铭记在脑海中。
最后,毛泽东问了她的婚事。丁玲告诉他,早有一个对象,他叫陈明,人品不错,只是小她13岁,他们相恋了5年,准备最近结婚。毛泽东听了一乐:“该办了!”1942年2月,丁玲与陈明终于结合了。毛泽东特意参加了他们的婚礼,还给他们送了一支水笔和日记本。
婚后的丁玲创作激情更加高涨,她的作品越来越贴近生活,深受读者喜爱。1942年5月21日,党中央在延安杨家岭召开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毛泽东首次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会上还特地提到丁玲。丁玲有幸聆听了主席激情洋溢的讲话,一时似东风拂面,如春雨润心,暗下决心要写出一部反映时代的力作。
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时,丁玲一批颂扬工农兵形象的好作品,就受到毛泽东的夸奖。为了报答毛主席对她的栽培之情,她拟写一个长篇,反映新解放区的土改斗争情况,从1946年春动笔写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历时两年完稿。
1948年3月在西柏坡毛泽东读了这本书的初稿,称赞不已,遂对身边的负责同志说:“丁玲很有才气,就是少一点基层锻炼,有机会让她当几年县委书记,那就更好了。”
关于这本书稿,毛主席及时与丁玲个别交换了意见,作了肯定。丁玲止不住内心激动,坦率地告诉他说:“这本书稿如算成功的话,全是您的指导思想明确和谆谆教诲,说句心里话,我是为了不辜负您的殷切希望而写出来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都是因为您的《讲话》啊!”
后来,当毛泽东得知丁玲为写这本书,吃尽了苦头,对她更加钦佩,向她投以慈祥赞许的目光,再次鼓励她更进一步。丁玲表示一定做一名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文艺工作者。
同年6月,丁玲在西柏坡给丈夫的信中说到毛主席对她的关怀和培养,还告诉丈夫,主席将她的名字列在鲁迅、茅盾、郭沫若一起,这是她做梦也未想过的事。
全国解放后,丁玲仍然受到党的重用,从1950年到1955年底,历任中宣部文艺处处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书记和《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在解放区文学中,《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富有诗情画意,文笔坚定而不游移,深入而不肤浅,紧致而不弥漫,写革命却不见革命的生硬,写变革却不见变革的聒噪,写颂歌能够发自肺腑,写命运看得见层层涟漪,作家以对时代锋芒的丰富感知和对命运的柔性眷怀,照亮了现代生活,也照亮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成为今天回视往昔、诠释历史、思索未来的重要文本。
1957年,丁玲被打成右派。但后来她说,她被打成大右派,那是政治大气候,不能怪毛主席。她被下放到北大荒后,主席对她的生活一直在关注,多次托北大荒农垦总指挥王震询问她的生活情况,带书籍和生活日用品给她。1980年10月,她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再版的前言中特地表达对主席的感激之情。
诗人艾青1937年后辗转于武汉、山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主编《诗刊》。建国前夕艾青来到西柏坡,1949年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到黑龙江、新疆等地劳动。文化大革命中一再遭到批判。1976年10 月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 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著名诗人艾青,他的诗歌如同激昂的战歌,艾青的作品一般是描写太阳、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
毛主席曾评价艾青的诗歌以它紧密结合现实的、富于战斗精神的特点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优良传统,又以精美创新的艺术风格成为新诗发展的重要收获。这既反映了艾青的艺术才能,又铭记下他严肃的、艰苦的艺术实践。在他的诗歌中,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带来鲜明。
艾青诗歌在西柏坡的上空回荡。他与中共中央的交流中,深刻领悟了革命的真谛,用诗句唤醒了无数人的心灵,激发了人们为自由和解放而斗争的决心。
还有那些文艺工作者们,他们编排的戏剧、创作的歌曲,在西柏坡的夜晚绽放出绚烂的光芒。他们用艺术的形式,宣传着党的政策,鼓舞着战士们的士气,凝聚着人民的力量。
他们在西柏坡,与中共中央的领导们共同探讨着革命的方向,用文化的武器为革命的胜利摇旗呐喊。他们深入群众,倾听百姓的心声,将那份朴实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让革命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西柏坡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文化人与中共中央携手并肩,共同书写着历史的壮丽篇章。他们的贡献不仅在于留下了宝贵的文化作品,更在于为那个时代的人们点亮了精神的灯塔,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岁月流转,西柏坡的故事成为了永恒的记忆,但那些文化人的身影和他们的不朽贡献,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