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葫芦岛市连山区作协组织一些会员和文学爱好者,赴西部山区新台门蒙古族自治镇,开展了一次旨在“牢记光荣历史,开创美好未来”的红色旅游观光和思想教育活动。市、区两级文联、作协曾经的领导韩文鑫、叶泽石、郭宏文等文学文艺名家,对活动给予了热情的支持。活动在此行的主要目的地香炉山展开。香炉山是新台门镇较大的一个村,建国前出了不少资深革命者,他们是钟灵毓秀的新台门人杰的代表人物。这里有“锦西第一党支部”旧址,现已辟为“红色记忆展馆”。通过认真听取相关人员关于“峥嵘岁月”和“红色往事”的介绍,参观与“第一党支部”有关的历史文物、遗迹,共产党人于民主革命时期不屈不挠、置生死于度外的革命斗争精神,为解放苍生黎民和实现伟大目标积极探索、孜孜以求的可贵品格和执着韧劲,在参观学习者的头脑中,打下了深深烙印。

202410291730197065135550135550.jpg

引起我特别注意和浓厚兴趣的是,在反映活动基本情况和切身感受的美篇中,不止一处出现了“激情年代”,农业学大寨,大打农业翻身仗的产物——香炉山截潜工程的枯渠“残垣”的图片。截潜修渠,这是新台门人民同天斗,与地斗,艰苦奋斗改天换地,上工程,建渡槽,引得“香河”(流经香炉山境内的女儿河)灌溉农田的历史见证。虽然,因受主客观条件制约,预期目的没有完全实现,但当时广大干部群众不畏天险地阻,敢于斗争,勇于改造自然的进取精神,不能因为某种无法预料的情况的发生,而对其予以完全否定。历史是客观的,自然也是客观的,人们对历史和自然的认识是主观的,但这种主观认知,特别是对历史“纵深”和自然“奥秘”的探索,由于受限于多种因素,很难洞若观火,一目了然,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这,或可谓之:特定历史时期难以避免的局限,亦或曰是很难跨越的“时代藩篱”。“山归两涧遥,拱洞举天桥。极目提神辨,唏嘘渡水槽。”关于美篇中这首七绝的具体含义,我没有跟作者求证确认,但我觉得,这里的“唏嘘”,不仅仅是对存在人为缺陷的渡槽的惋惜,还应包括“峥嵘岁月”里,领导层尤其是主要决策者勇气有余、“智谋”不足的喟叹!但是,尽管工程远不够完美,甚至最终归于基本失败,但我还是坚持认为,截潜精神,就是“革命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的历史传承和时代延续。

这次红色游览活动,时间不长,可内容却很丰富,而且,连山区作协副主席,新台门籍的著名文化学者冯强先生,主动承担起了制作活动美篇的任务。活动刚一结束,美篇即已推出。通篇以诗的形式进行叙事,笔法写意,言简意赅,主题鲜明突出,阅读量达到了6000以上。在对此美篇所做的点评中,笔者不禁有感而发:“这既是一次红色游历,也是一次对诗和远山的探寻与亲近,同时还是一次回首"激情年代"之旅。总之,革命老区新台门及其优秀儿女,犹如一座富矿久蓄深藏的宝山,给前来"发掘“的探寻者以深刻印象和诸多收获,更是令其留下了"大美”的观感!而美篇制作者的良苦用心、赤子情怀和敏捷超抜的文学创造力和表现力,尤其让阅读这一美篇的读者被情所感,因美而叹,并为开创"大美之地“光辉未来而扬起激情奋进的风帆!”特别应予提及的,是在活动结束之后的次日,连山区作协主席梁玉梅同志,站在更高的层次,以更新的视角,更深的思考,更科学的认知,精心撰写了题为《连山区作家协会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活动》的长篇报道,对活动作了全面的很好的总结。笔者认为,无论是"大美"的美篇,抑或活动的"采风",都深刻生动地体现了"历史是现实的镜鉴和营养"的主题。

202410291730197423116525116525.jpg

2020年“五一”期间,在笔者四弟常志勇的倡议和组织下,我们姐弟八个及相关亲人,组成了一支“调研”与“考察”的队伍,对近半个世纪前的“客居”故地新台门,进行了一次充满真挚感情、触动心中柔软的重游。重游中,我们不仅沿着乡级公路,浏览了新台门以西包括香炉山在内的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近距离观看了颇具沧桑感的香炉山截潜渡槽,并在渡槽下拍照留念,以此表达对"第二故乡"的"不舍"之情和祝福之意。而后,还特意“探访”了我们家当年在新台门的旧居。尽管时间已然过去近半个世纪,但老房子除了做了一些较小的修缮,基本上还保持着原貌,与我们家在此居住时大体无异。让我感到惊喜的是,房主简振伟先生,竟是四弟几年前结识的老朋友。他年庚五十余,性格沉稳,内涵深厚,给人以成熟干练,既精明又无诈,可以让人信任而绝不虚伪的印象。对于我们这只“大部队”的到来,他表现出了“东道主”应有的热情,一再提出,“中午我做东,我们喝点‘亲情’酒,吃顿‘亲戚’饭“!由于我们从城里出发前,每家都购置了一些食品饮料,可谓"应有尽有",准备充分,便谢绝了简振伟先生的好意,在新台门南端女儿河岸边的护坝上或坐或站,开了一席虽说简单但却颇有味道的“午宴。"

从新台门返城途中,我与四弟同乘一车。闲谈时,同样爱好写作的他,向我发问道:“哥,这次新台门之行,你不准备写点什么吗?”当时我说:“这事我考虑一下。”可是,没想到这一“考虑”,就“考虑”了四年之久。期间,四弟虽未催问我、"责备"我,但我仍然一直想着,“新台门之行,应该留点文字”的事。此番,借连山区作协西行访“红”之机,“大美新台门”和“采风报道"推出之际,总算是完成了这篇我自认为是“有点意义”的文字。只是不知,我把“红色记忆”和“截潜精神”糅合在一起,是否令人觉得“毫无违和感”?而“台门旧谊”的新发展,又能不能让人对"旧情"更加珍惜,从而"产出"和带来更多的关于“新情"的佳话?

从上个世纪的1972年至1977年,先父常国栋先生,主政新台门公社整整五年。其间,累过、苦过、乐过、错过,但却从未贪过、骗过、恶过、"贱"过;为推进新台门公社的工作,特别是为保障新台门老百姓的生计,操了很多心,出了不少力。尽管工作中有过一些非主观故意的失误,但在大多数老百姓的心目中,“老常头"仍不失为"好人“"好书记"!20017年12月24日,他以87岁高龄离世。在他离世之前的2015年,笔者刚刚退休,他却已重病在身,但还能坚持行走,便让四弟驾车,由他的一位新台门籍老部下和我陪同,专程去往他工作了五个春秋的新台门,想去看望一下当年的老同志、老邻居等,重走一遍新台门的老街道和他熟悉、挂念的老地方。未料,到达目的后刚一下车,他的血压便骤然升高,不得已,我们只好原路悄悄回返,带着深深的遗憾!先父走后的第三年,他的八个儿女“组团"重游新台门,替他"圆"了梦,还了愿!如今,故地展新颜,他却行已远……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