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23日,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难忘的日子。这天,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同志,率领中央机关工作人员离开西柏坡,进入北平。出发前夕,毛泽东对周围的同志说:“同志们,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70多年的革命实践,在这里中国人民收获的不仅仅是对革命领袖的了解,更是对西柏坡精神的深刻感悟。2009年国庆节前夕,我作为黑龙江省政府《活力》杂志记者,有幸参观了西柏坡纪念馆。我觉得从这里进京“赶考”,就是要及时解决在路上的问题。
一、进京“赶考”的背景
西柏坡是河北省平山县一个草木葱茏的小山村。1948年5月,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这里,使这个普通的山村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大决战,创建新中国的指挥中心。毛主席在这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用周恩来的话说,“这个指挥所一不发枪,二不发粮,三不发人,只发电报,就打赢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949年3月23日,全国解放前夕,当中共中央机关要从西柏坡迁入北京时,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嘛。”然后又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进京赶考”的使命意识是中国共产党汲取“李自成进北京”教训的延续。1944年3月,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认为该文指出李自成之败在于“进入北京后,忽略敌人,不讲政策,脱离群众,妄杀干部,‘纷纷然,昏昏然,大家都像以为天下就已经太平了的一样’,实为明末农民革命留给我们的一大教训。”
毛泽东的“赶考”说,影响巨大,意味深长。自古以来,多少人投身考场,或失意沉没,一蹶不振,或金榜题名,功成名就。毛泽东深谙“赶考”神韵,在即将掌管全国政权之际,及时提出“两个务必”“进京赶考”“不当李自成”等著名论述,对胜券在握的党和军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二、党面临的新问题
从主观上来说,我们党员干部队伍的主体,绝大多数出身农民。他们作战勇敢、不怕吃苦,在革命战争中经受了考验,得到了锻炼。但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贪图安逸、封闭保守、不思进取等阶级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会渗透到党内来。当时就已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譬如:一些党员骄傲自满情绪滋长,以为革命成功了,准备享清福,要“打江山坐江山”;还有些党员当官做老爷的官僚主义开始出现,将自己置于群众之上,不关心群众利益,不体察群众疾苦,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等等。在东北地区尤其是辽沈战役胜利后,不时发生一些干部渎职、贪污腐化、浪费国家财产的事件。如若对上述种种现象听之任之,思想教育跟不上,制度建设跟不上,我们的党就有可能沉沦于历代王朝“始兴终亡”的“历史周期率。”针对这种情况,刘少奇曾指出,得了天下,要能守住,不容易。很多人担心,我们未得天下时艰苦奋斗,得天下后可能同国民党一样腐化。他们这种担心有点理由。在中国这个落后的农业国家,一个村长,一个县委书记,可以称王称霸。胜利后,一定会有些人腐化、官僚化,不思进取,甚至蜕化变质。我们必须充分注意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这是一个关乎党的前途和命运、涉及新中国生死攸关的大问题,更是一个值得深思而有待解决的问题。
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老百姓说“打天下难,坐天下更难。”在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交出北平时,曾以他军人的直率对前来接收的解放军代表说:国民党统治了不到30年就垮台了,你们共产党当然不会那么快就重蹈覆辙,但是40年以后、50年以后又会怎么样呢?这也是毛泽东甚为忧虑的问题。所以,就有了在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和周恩来那番著名的对话:“我们是进京赶考去”,“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我们决不能被历史退回来。”强烈的忧患意识,使毛泽东时时警惕共产党执掌政权“被退回来的危险”。所以毛泽东说,夺取全国胜利,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任务更艰巨。从农村到城市,绝不去城里坐江山、享清福,而是要去“进京赶考。”确实,我们要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赶考”的重要。一直都在不断解决在路上的问题:这就是党脱离群众的问题。
三、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生命线
应该说,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反之,脱离群众,则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危险。“赶考”就是要解决党脱离群众问题。当今,脱离群众仍然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危险之一。因脱离群众而形成的种种不良风气像一座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群众隔离开,剪断了情感脐带,也滋生了政治冷漠,使政府的公信力日益降低,流失了宝贵的执政资源。如何让“安泰”真正扎根于大地,增强公信力、提高凝聚力,是今天共产党人必须破解的“生死考题。”
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参观焦裕禄纪念馆时说:革命时期我们同敌人作斗争,一刻也离不开老百姓的保护和支持,共产党执政了是不是能做到一刻也不脱离老百姓?我们必须改进作风,只有这样才能牢牢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获得人民真心支持。
这些年,我们的发展很有成效,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是冷静的想一想,是不是党的凝聚力、群众的向心力就同步提高了?是不是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就更加密切了?事实表明,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不等于党同人民的联系就必然密切了,有时候反而是疏远了。现在,脱离群众的现象在某些方面比10年前、20年前、30年前更突出。问题出在哪?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在新的发展阶段,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暗流涌动。全党必须高度警醒。让“赶考”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永远保持和拥有的优良作风和党魂,成为全体中国人民永远保持和拥有的优良品质和民族之魂,以确保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不断前进。
首先凝聚“精气神”,架起党群“连心桥。”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要围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主题,坚持不懈强化群众观念教育,在服务群众中提振广大党员干部的“精、气、神。”要以“燕子垒窝”的韧劲、“水滴石穿”的恒劲、“抓铁留痕”的狠劲和“九牛爬坡”的拼劲,将为民务实清廉实质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实化于行。以汇聚民意的“赶考精神”锤炼思想作风,自启“除尘器”,防止“嵌入式”精神懈怠的侵蚀,争做服务群众的“好事者”,才能在服务群众工作中促进自我革新。
其次,搭建服务“直通车”,用群众标杆画好“全身像。”深入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我是一名老党员老干部 想到在抓好为民服务赢民心上必须“用心”落实六包责任:“包接待、包协调、包督办、包落实、包稳定、包劝返”六包责任,重点解决容易引发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苗头隐患以及长期积累的信访疑难问题。要完善县、乡、村三方联诺便民服务机制,要从看得见、摸得着、群众普遍关心的“小事”入手,精心设计实践载体,创新“党员365工作室”“党员会客厅”“党员民情接待站”“党员家庭活动站”等载体,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 真正把群众放在心上,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来做,实实在在地帮助群众解决具体的困难和问题,用汗水脚步提高群众满意度,用泥巴厚度换取群众幸福度。
第三,精神高地 代代接力后继有人。在西柏坡纪念馆我耳闻目睹传承精神一家三代人,非常感动人心!“我两岁时得了一场病,家里很穷,看我治不好了,家人把我放在门口的碾盘上。当时住我家的董必武夫妇发现后,把我送到部队卫生所,救了过来。”回忆往事,西柏坡村76岁的党员闫青海,用粗糙的手背抹起眼泪。如今,那个碾盘仍静静立在他家门口,“吱呀”声声,讲不完鱼水情深。闫青海有41年党龄,他的叔叔闫志廷曾当过村支书。“叔叔过去常给人讲革命故事,我都记在心里。”闫青海说,“他去世后,我接着讲。让更多人了解过去。”西柏坡纪念馆建成后,许多人慕名来到革命圣地。闫青海平均每周为人们“主讲”两场革命故事。没有大话,全是“土话。”多年来,他的白发多了,皱纹深了,但一腔深情从未改变。女儿闫文彦是“90后”团员,她2013年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西柏坡纪念馆专业讲解员,当起“红色主播。”“最后的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每当闫文彦唱起当年支前的歌曲,游客顿时安静下来,默默听完,沉思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