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的文源广场,是一种全新的居住文化“栖息文源”生活,一种全新的生活主张“大隐于市的文化庭院”,它不仅构筑了充满人性化的生态空间,充分发挥了公益性事业单位的作用,成了人们寻觅文化的好地方,反映大波那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还有绵延恒久的文化渗透力,让心灵和思想从此有了搁浅的滩岸。

                                       ——题记

  大波那村藏录着的是大波那文化的页页书卷,承载着的是大波那人质朴深沉的情感,镌刻的是大波那历史的足迹,撑起的是大波那文化的苍劲之根。

  在大波那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与一座传奇的龙山为脊梁,一件全国最大的战国铜棺为文化,一股千年的龙泉水相伴共生,一个有文化厚重的文源阁,一座孔庙(御学,如今的文源广场)等文源建筑。

  我多次走入文源广场,写下了一些歌颂文源广场的一些文稿,2021年8月26日,我参加了由祥云县文联组织的“七个专项行动暨乡村镇兴专题采风活动”,我与采风团20多为作家、摄影家们,再次走进文源广场。

  新修的呈四方形的文源广场是原先的大波那文庙旧址。大波那文庙,又称孔庙或御学,是儒生学习的场所,也是一年一次祭孔的重要场所。据《大波那文源广场记》述:其原址为古先贤兴建的孔子庙、文昌宫及明清时期举办御学之场所,始建年代已不可考。近现代乡绅于二十世纪初期改造办为文源小学。新中国成了后陆续添建房屋办成公立小学,定名为大波那完全小学。教育学制改革时期,曾举办过小学附设初高中,培养造就了一批卓有建树之人才。

  文源广场位于大波那老城中心,坐拥城市的繁华,门外是紧挨的村落、都市、大波那小学和东面至今还留有石拱桥的后沙河、南面的前沙河、西面的小龙沟、北面的龙江河等四面都在溪水流淌的小河,门内是庭院。

  而这四条小河中,要作特殊叙说的是龙江河,她带着七彩小溪的记忆,讲着美丽的传奇故事,穿过村前,以大地为琴,临流动操,自弹自听。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大波那龙山前是一片茫茫无垠的大草原,在这片苍茫的草原上,有一条叫雨补的河流,水面宽阔清澈,由于水量充沛,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这条流淌千年的雨补河是由迹地龙王所主宰的。雨补河边聚居着一群夷族人。迹地龙王的女儿彩秀和勤劳健壮的彝族小伙七顺相爱了,爱得是那样的浓烈,那样的淳厚。

  那彩秀能歌善舞,生得甚是标志出尘,真的是:

  万种风流不可挡,梨花带雨玉生香。

  翠禽啼醒罗浮梦,疑是梅花靓晓妆。

  丹脸笑回花萼丽,朱弦歌罢彩云停。

  由于天庭规定仙凡不许通婚,迹地龙王又不忍心让自己的女儿伤心,背着天庭偷偷为女儿彩秀和七顺举办了婚礼。

  婚后的彩秀和七顺度过了一段幸福美满,自由自在的农家生活。

  一年过后,彩秀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取名叫阿云。

  这件事最终还是让天庭知道了,天庭大怒,严重惩罚了迹地龙王,把迹地龙王调离雨补河,强制分开了彩秀和七顺。

  让彩秀回到天庭,让七顺留在无那因村变成了绣球山。

  彩秀由于思念七顺和阿云,就变成了由她一家三人名字组成的“七彩云”,经常依附在绣球山边的龙山上。

  从此,雨补河水减少了,慢慢地转变成了地下河流,形成了一条细流,周边的绿地少了。

  一天,七彩云飘到了小溪边。小溪很羡慕七彩云的美貌,希望自己也能拥有它的美丽。于是小溪对七彩云说:云彩妹妹,你的蓝色多明亮,多漂亮啊,能不能送我用一用呢?

  这下可把七彩云难住了,它想:这怎么行呢?要知道这蓝色可是我最喜欢的颜色啊!但是小溪太可怜了,瞧它的身体,灰黄灰黄的,太难看了!嗯,还是给它吧!于是,云彩把自己那美丽的蓝色贡献给了小河,一眨眼,小河穿上了新装,变得漂亮极了,远远望去,它就像一条明亮的蓝丝带。七彩云高兴地笑着离开了。

  又一天,七彩云又飘到了一片草原上,但这草原似乎被破坏过,草是黄色的,没有一点生气。七彩云看着草原,心里很难过。草原对云彩说:把你的绿色给我吧!你的绿色多漂亮啊,一看就像春天到来了一样。七彩云很同情草原爷爷,于是把自己的绿色贡献给了草原爷爷。一下子,草原爷爷恢复了以往的生气,它对云彩说:谢谢,你会得到回报的!七彩云听了,快乐地飞走了。

  再一天,它飘到了一株绣球花旁边。看见绣球花无精打采的,艳丽的红色也不在艳丽了,原来它生病了。绣球花乞求七彩云给她一点点红色,让她重新成长起来。七彩云觉得绣球花太可怜了,于是毫不犹豫的把自己的红色全部给了绣球花。看着她的脸慢慢红润起来,七彩云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

  七彩云披着四色彩衣继续飘啊飘,它飘到一片金丝菊旁边。金丝菊很喜欢七彩云那金灿灿的黄色,就对七彩云说:你的黄色真好看啊,金灿灿的,让人觉得心里暖暖的,能不能送给我呢?七彩云想:嗯,金丝菊的黄色也很好看呢!只是看着不太灿烂了。我帮帮他吧!于是七彩云把自己的黄色送给了金丝菊。金丝菊瞬间变得精神起来。七彩云看了,心满意足地飘走了。

  就这样,七彩云把自己的青色给了大山伯伯,把橙色给了橘子弟弟,把紫色给了紫丁香姐姐。

  七彩云又来到了干旱地区。它看到平原大地一片焦渴,雨雪隐藏,河流干枯,花草枯萎,麦苗枯黄。生命之源水,无处寻觅,人们只好蹲在田间地头无可奈何地摇头叹息。

  七彩云心里难过极了,它不想看到这些可怜的生灵就这样干死啊!于是,它在心里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它把心一横,化成了一场春雨,淅淅沥沥地滋润着大地。大地在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甘甜的雨露。草绿了,枝条发芽了,河流在欢唱,遍地的野花、油菜花开的灿烂多姿。

  从此,那片七彩云经常关顾这里,雨补河边才有了一片绿色田园。

  这美丽爱情的永远定格,造福了这片七彩圣地。这里的人们不仅永远记住在绿色田园间,有一个美丽的七彩云传说,还可以不时观看到美丽的七彩云。

  后来,王然于一行受汉武帝的指派,追寻皇宫一梦彩云,经过艰难困苦至此,七彩云在白崖尘埃落定,曾津津有味听此传说后,回望白崖上的七云彩,依依不肯离去。但皇命在身,还是告别了勃弄王和大臣们,回宫禀报。由于汉武帝的梦中彩云飘到南方的白崖,汉武帝就白崖地区的周边云南驿建立云南省,在大勃弄建天义阁的同时,也把雨补河改为与天子有关的“龙江河”。

  但这些都不是我想说的,我要说的是龙江河开阔坦荡、晶莹明澈,被大波那境内连绵的群山所迫,她那诗情画意的河水,从龙眼由北向南,经东甸上村、江尾村,曲曲折折,跌跌撞撞,时而温顺地旖旎缓行,时而愤怒地激流勇进,携带着丰富优越的水资源一路长流,浇饥灌渴、调温养气,灌溉豆田坝、水田及河两边的土地,直通练渡村,余水排入中河,汇入渔泡江,归流万里金沙。她曾经像一位位慈祥的“母亲”,精心养育着大波那的稻谷、小麦、玉米,养育着大波那花草树木,养育着大波那飞鸟走兽家禽家畜,养育着依江而居,依山而作,依水而生的刘厂镇人民。你终日厮守、相亲相伴刘厂人民,给了人们最惬意最舒适的怀抱,让人们长出飞翔的翅膀和无数的梦幻河流,是实实在在地注入了我的血液深处、心灵深处、思想深处的河流。你日夜不停地流淌着,流去了父辈的烦恼,医好了家乡的创伤,给人们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希望,像年复一年哺育牛羊的草原,温柔美丽无私,满足了她的儿女多少心愿,滋润祖祖辈辈生活的田地。

  龙江是历史老人,记载着过去的一切。在老人的诉说中,在她们祖上的那代就依靠着这条河生存,虽然这条河好似一个驼背的老人躺卧在小镇的中央,像一段古老的传说,低低的叙述着这个小镇的盛衰兴荣,又像一段铭刻着甲古文的往事,带着古老的遐思慢慢走来,但你神秘而又坦荡,温驯又凛然不可侵犯,让人肃然起敬。

  龙江河是活的,宛如一条明亮的带子一般,伴着眺跃的阳光,伴着人们快活的心,在追逐;龙江河是静的,像一位喜爱静谧的少女,许久许久地沉思着;龙江河是软的,风儿姑娘用纤细的手抚摸着河面,让你感受到极温的水流好象流进了你的心田深处。

  龙江河,大波那人民怎么也忘不了她的体温,她的气息,她的声音!忘不了阳光灿烂的时光,也忘不了那些风雨频袭的日子。她的厚爱,也培育了大波那人民寸草回报的心愿。

  龙江河,大波那人民的生命之河,人们把她的粼粼波光印在脑海,把她涓涓亮影记在心窝。

  龙江河,她是一部有着丰富滋养力的书,供大波那人民今生今世不断地打开,不倦地翻阅。

  我一连用了三个“龙江河”歌颂她,赞美她,就因为在远古的时候,她是一条蕴蓄着力量的巨龙,从神奇的龙山腾空而起,直上云霄,用她有力的尾和爪,疏浚了一条通往渔泡江的河,荡涤了邪疫瘴疠,让清明祥和笼罩着这片土地,于是,她才得了龙江河这么动听的美名。

  龙江河美,天地欢畅。东风劲吹,英姿飒爽。巨龙腾飞向天外,扬帆奋进壮炎黄!今天,大波那的儿女们,为她梳洗岁月的沧桑,梳洗远涉的尘埃,洗去心灵的伤痕阻隔,梳洗千万年的疲惫,让她永远流淌平安、欢欣和甜蜜,让她的未来,柳枝殷勤召唤,绿水载着红日,花团锦簇般的美丽。让她迂回在文源广场的北面,穿过街巷,让人们聆听她古朴、祥和,充满了诗意的细浪音符;让喝着龙江河水成长的乡民,用睿智靠山栽树、伴水开荒,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和山地资源优势,大力繁殖红梨、蚕桑等绿色生态产业,“种植”出别具特色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让她的温柔、仁慈、坚毅和不绝的浓情,与心连接在一起,闪动深意,吐露深情;让人们迎着初升的太阳,去端详你逶迤、婀娜的身影,让太阳为之录音,月亮为之留影,把这里的新鲜故事娓娓传诵。

  流出生命的龙江河啊,她是大波那的血脉,培育了大波那厚重的历史文化、神秘的民族文化,闪烁着一个民族成长的光芒,她的儿女已密不可分地和她永远在一起,不管是过去,现在和未来。

  2017年8月18日,新修的文源广场落成暨孔子铜像揭幕仪式在大波那村举行,据记载,活动当天,举行重新修复的孔子庙及文昌殿开光仪式以及文源广场落成仪式,孔子诞辰2568年秋季祭孔大典,大理洞经古乐出演,孔子铜像揭幕仪式,同时,举行大波那书苑爱心助学协会2017年度大波那村考取国家重点大学(985与211工程)的优秀学子学女“文源砺学奖”颁奖仪式,还有省州县有关领导、媒体和艺术家应邀参加现场活动。前来参会的艺术家们,现场泼墨,各自留下珍贵的墨宝。

  原大理州人大副主任张如旺先生主持揭幕仪式,并赞曰:

  秋高气爽山水清,天地钟灵顺人心。

  俊秀余音播大雅,翰墨流韵胜宝金。

  2017年9月29日,云南民族画院及大理分院,云南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云南祥云飞龙再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刘厂镇大波那社区,在大波那文源广场举行喜迎党的十九大书画纪念展启动仪式,我前往参加。前来参加启动仪式的艺人们留下了许多墨宝。

  这天,还未进入广场,庄重肃穆的高大牌坊上,地方学子张立人题“文源广场”四字映入眼帘,牌坊两边有楹联:

  文化千秋有彩云南现龙兴和山白崖传佳话,汉武追梦雄略开疆设云南,一绝铜棺寰球震,悠悠岁月数历代王朝更替犹存神韵,人杰地灵河岳秀,变革今胜昔,广阔小康路难忘乡愁明方向,把盏凌虚陶然醉;源流万代更紫气东来大勃弄邑波川留旧痕,仁果应天德能服众立白国,十大考古举世闻,煌煌青史看共和人民主政乾坤转旋,物华天宝流风盈,发展越鸿图,场抒家园情长持初心砺奋进,继往开来锦绣程。

  穿过牌坊,整个广场赫然再现。

  名城与名树之间有着割舍不开的情愫牵连,广场内一排齐整的上千年的绿色活文物——古柏,一棵棵标直向上。据说,在修复前,四周是一堵厚为一米多的土夯围墙,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雨剥蚀,已残缺不堪,但从他的留痕中,仍然可以洞察到当年建筑者的精心策划和年代的沧桑。这排齐整的古柏就是前人精心种植在残缺围墙下的,重修后古柏仍然健在。从它合抱粗圆、苍劲挺拔的古老树干和千年傲风临霜依然苍郁青翠的风采中,展现了当年肇建文庙(学堂)者的良苦用心:他们希翼文庙、学堂、柏林、围墙历经风雨沧桑,生生不息,文脉相继,肇始文明之邦,造福一方。

  这些古柏,经过千百年自然和人文的选择,郁郁葱葱的绿冠把所在地点缀得古香古色,承载着古村落文化历史的见证物。在翠柏下,我停下脚步,用手触摸着古柏斑驳皲裂的树干,浮想联翩、思追千年……我仿佛看到的是折射东方智慧的老庄哲学、是横贯古今的沧桑历史、是或激昂或舒缓的奏鸣曲,是波澜壮阔的五彩画卷,是饱经风霜的生命化石;那不屈不挠的枝干是屈原的《离骚》《天问》,那纵横交错的根脉是张旭、怀素的狂草,那绿荫如云的叶片是李白、杜甫的诗歌……

  古柏郁郁葱葱,华盖亭亭,风韵犹存,与广场内的建筑相映相辉,浑然一体,瑰丽壮观,不但把广场点缀得古香古色,营造出广袤苍茫的氛围,形成广场独特的园林意境,也把大波那村打扮得格外绚丽。人置身于其中,仿佛在和先人对话。

  广场内除古柏外,有历史上曾有“思光万古”的先师庙、“文昌千秋”的文昌殿修复景点,与新建的泮池、状元楼和仁山智水二亭,构成一个仿古建筑群。还有“枝繁叶茂”,春意盎然的植物环境里,建有干干净净,配有白白的抽水马桶,智能抽水马桶随时冲洗,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的公厕和洗手台,似一位健康卫士守护着人们的健康。

  采风时,大波那村委会党支部副书记邹四琼说:大波那村两委,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主题,开展村间巷道绿化工程,改善了村容村貌,规范集镇市场交易,修建翻新文源广场,充实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使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修建文源广场时,拆除农户周边旱厕,建立公厕,广场建好后,对广场周边的农户门前的幸福路、小康路、文源路等实行6包,让农户自觉打扫卫生,维护河水清流畅通,并实施《刘厂镇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红黑榜”公示牌》《刘厂镇大波那社区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红黑榜”公示牌》红黑榜,同时,各小组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后,出台了到户的日常评比,形成评比三级联动,每月一评比,每月一公示,激发农户的自觉性,形成了浓厚的“学比赶”氛围。

  “思光万古”殿两边对联:“圣像从齐鲁故地山东青岛科技大学铸来文源重辉;法座自华夏中国设俄首都孔子学院取制勃弄焕彩。”同时还挂有“坚持二为方向,书画艺术上山下乡进企业,创造性转化增添精神正能量;贯彻双百方针,传统文化顺天应人接地气,创新性发作谱写文明壮丽篇”的横标。

  在悬挂“文昌千秋”匾额的大殿上,两边书写对联:“文崇礼义廉耻智勇诚信和修身齐家治事为公天下;昌行忠孝仁爱温良恭俭让铸德建功立言服惠苍生。”也一样挂有“高举旗帜,砥砺奋进尊师重教创新发展因地制宜闯出特色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育才强村兴文活旅顺天应人创立富民业。”中间挂有“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丽篇章而奋斗!”

  文昌,原来是星宿名,在中国民间被称为“文曲星”,中国古人认为文曲星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掌管人间的科举考试,是古代学子尊奉的“考试神”。据说文曲星是一位很善良的神灵,有求必应,所以古代的文人在参加考试前都会朝拜“文曲星”,祈求文曲星保佑高考成功。

  走进殿内,我好像走进了大波那当年的书院,朦胧之中感到:路是一步一步的高,巍峨的龙山岭路呦,山是一岭一岭的峻,山风袭来滚起阵阵松涛,把人们引进了烟雾稀薄的山岭中,这山岭,如一只青绿的毛笔,舔噬着龙眼的泉水,书写着悠久的朝代史话,在雾缭绕的白崖上把酒临风,寄托着忧念天下的文人豪情。肥沃的波川大地呦,把游人领进了书香墨芳的院舍里。

  这书院,依偎在大波那的怀抱里,如一方翠绿的松花石砚,承载着幽绿的墨汁,散发着悠远的历史烟云,有志者在路道纵横人影瞢懂的市井、书院中品茶沐雨,书写着治理江山的志士心愿。

  在馆内,还悬挂有张如旺撰,陶向阳书的《文昌千秋颂》和赵绍时撰,王永祥书的《大波那纪颂传统文化经典盛举碑记》。

  漫步广场中央,建筑精巧美观、玲珑剔透的仁山亭、智水亭,宛如一个古典灵秀的女子,无不彰显着天人合一的自然,慢慢品味“累积而成高峰;品质能容微尘”、“度量善纳涓流;汇聚融为大海”对联,都离不开金声玉振“昌文崇德乾坤道;尊师重教仁义礼”对联的中心。在仁山、智水亭周围,遥可望象山夕照,祥云流霞,近可听古柏涛声,虫鸟和韵,使广场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郁,肃穆的书院有了人情的温馨。

  广场中心矗立着高3米、宽1.5米的孔子圣像,展示着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风采。于前导区配设了石案及《家国》《忠孝》两只宝鼎,寓意家国筑梦振兴中华,忠孝立身,齐家报国。

  文庙是祭祀孔子、传承文教的重要场所。文庙承载着传播天下观念、显扬仁学的重任。从2017年8月18日吉时大波那供奉先师的祭孔大典祭文中可以看出,大波那人民早就对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子先师遗训,仰光弥坚,用之不息。再从彩云南现的史料之悉,汉武帝因“彩云现于白崖,遣史迹之,遂置云南县,云南之名始此。”(《云南县志光绪版》语)根据大波那四甲张姓(白子王仁果的后裔)祖祠碑文的记述内容可知,自“彩云南现”置云南县后,古滇开明人士,自愧“土著不知书”,张姓的一个远祖阿叔和盛览等人士,纷纷“负笈”出滇,求教司马相如学习汉文化,归教乡里,建文庙、办学堂,开展文化教育工作。从古柏林和围墙推测,大波那古庙、古学堂应始建于西汉时,肇使者应是“阿叔”。《云南通志》曰:“张叔开迤西文章之始。”

  这里不是要追究这一述说的真伪,但可以肯定,这里确实是大波那村的文源之地——御学。

  我在《南天云梦》中这样写到:“元光五年,唐蒙从巴蜀通夜郎,由于处置不当,引起巴蜀民众的惊恐,夜郎国的叛乱。唐蒙面对此情景,却慌了手脚,急忙派人快马加鞭去长安向汉武帝求救。汉武帝接到报告大为震惊,本着大局着想,他没有选择派千军万马去镇压的强硬政策,而是决定以柔克刚,只派了才华横溢,胜似千军万马的巴蜀才子司马相如,全权代表朝廷处理好西南夷问题。被赞誉为‘治道先锋’的司马相如亲临西南夷,广施教化,书写檄文,替天牧狩,他赤诚之心不仅感动当地人们,连远在南夷白崖之地的人们都受到司马相如宣讲的汉文化影响。

  文化的威力不可估量。天资聪颖的张叔与南山村好友盛览,深感不识文字的缺憾和痛苦,于是二人商议出走学习,一路前往蜀地若水,寻访到了汉代大学问家司马相如,拜司马相如为师学习汉文化。

  话说大勃弄‘王者之国’的鼻祖后裔张叔拜师司马相如学成汉文化满载归来后,毕生致力于汉学,教化乡人,以学识见长,以诗文显世,影响所及,不仅对汉学得识门径,而且日益精进,受到等人的嘉许和钟爱,致使汉文化在白崖地区传承、绵延、弘扬,使白崖得以初步开化,有益桑梓。

  从汉武帝封仁果为王,司马相如授学,土人胜览、张叔若水学习,始开文教之后的多少朝代中,这里的文化源远流长。从此,大勃弄后裔子民们,在一片片平展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入而归的农耕劳作,大勃弄地区无论是冶炼、农耕,还是纺织、饲养,都进一步得到发展。”

  唐初又置勃弄县于此。勃弄县属云南州所辖,又名匡州。武德四年(621年),皇上册封张龙佑曾孙张乐进求为首领大将军冶理白国,正在即将恢复重振白国昔日辉煌之时,国主张乐进求往白崖祭铁柱,看到南诏始祖细奴逻相貌伟岸殊异,于是主动禅让授予他并佐细奴逻,为南诏开创三百年之基业,白国亦并入南诏版图为勃弄赕,成为南诏势力向东发展的重要基地。

  明政府于公元1384年(洪武十七年)在洱海卫“立屯堡”,正式修建洱海卫城(今祥云城),将人口稠密的苏、浙、皖、赣等地的汉民大量迁入云南各坝区实行‘民屯’和“商屯”,祥云的上、下川坝子成了明政府军、民占据地的营、屯、所、场的“屯民”村庄,从那时起,云南汉族人口急剧增加,大量汉族在那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大波那人民已被强制汉化,并吸纳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在祖国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融合一体于伟大的中华民族,办私塾、义学,置“德英馆”、“彩云义馆”,并一直沿袭至1941年的“文源中心学校”,现在的“大波那小学”。

  《云南教育官报》学务公所第十五期载:经费:银100两,学生:四十名。管理员李積生,岁贡,教育王之溎,副生,堂役一名。<东区第三堂公立初等小学>,堂设于波川大波那街。有《祥云县志》载:德英馆,在大波那,雍正十三年(1736年)知县张汉置设租谷16石5斗,每年收作馆用。

  有联系大波那区邑考证,办学应始于两汉,兴于明清,是古滇境内文明开发最早的区邑。民谣“四甲张,出王地,代代都有能人出”的流传,导出了这里地灵人杰,人才辈出。

  这说明,大波那早就有“聚讲会,立书院,相望于远近”,讲学之风盛行,重视“讲明义理”,提倡培养学生独立的治学能力,在德业上提倡相帮相扶,相推相引,“使之日进而高明光大”,提倡“探性理之要,询治道之源”的求真务实的学风。

  教育文化的兴起,使大波那一带人文蔚起,科甲连绵,常有待而后发,大有兴作而大启之者不计其数。从明清至民国初期,大波那村一共有举人4人,进士22人,副进士3人,博士2人。更要紧的是这里的人民没有辜负先租的期望,他们正在继续艰苦努力。而今赶上了共产党领导的盛世华年,耕耘着这片土地,贮存着一代代先人对生活的热望,对光明的追求,苦难也随汗水冲刷远去。肥沃土地喷涌出的乳汁,养育着这方钟灵毓秀的热土上勤劳、勇敢、智薏的人民,成就了一批批为国立功的贤臣良将,他们身上,凝铸着我们中华民旅的千古浩然正气。

  随着大波那铜棺的出土,大波那文化的丰厚、沉重,我感叹当年将大波那这个区邑乡镇命名为“文源乡”是有远见的。

  大波那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生活在大波那是幸福的,这种幸福就像是生活在一卷古老的清明上河图里,惬意且安然。

  新修的文源广场,充分发挥了公益性事业单位的作用,已成为一座既具地方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新型综合性公园,是市民休闲、娱乐、教育、交流、审美的场所,是反映大波那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拥有得天独厚的地利文源广场,不仅有绵延恒久的文化渗透力,还演变成人们寻觅文化的好地方,让心灵和思想从此有了搁浅的滩岸。这是一种全新的居住文化“栖息文源”生活,一种全新的生活主张“大隐于市的文化庭院”,打造大波那新生代建筑符号。酝酿浓厚的人文气质,将现代感与舒适、休闲的园林风格融为一体,创造出现代、简约、生态的室内环境,构筑了文源广场充满人性化的生态空间。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