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在山东老年大学书法班里,我结识了郭兰科老师。他是班里的党小组长,年纪大我一旬,身板硬朗、面色红润、声音洪亮,完全看不出八十多岁的年龄。

他交给我一张U盘,说是写了篇回忆文章,让我看看,提提意见。我猜想,这或许是之前在朋友圈里发过一些拙作,被他误认为行家里手的缘故。盛情难却,更何况这也是一种学习。

我试着去读这部书,掩卷沉思,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品味人生,品味一个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一点点成长,进而步入老年的人生经历,品味那个有声有色的年代,那些使人叹嘘、令人感慨的故事……


无论国还是家,艰难二字始终伴随,却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历练

打开这十五万字的回忆录,如一杯醇香的陈年老酒,荡溢心头。睹人观文,更具真实感与亲切感。法国作家布鲁斯有言:生活先于文学,就像制作要先有材料一样。山里没有丰富的大理石,世上千姿百态的雕塑也就无从谈起。叶圣陶认为,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竭。《在阳光下成长》,就是郭老一生的亲身经历,用他的笔记录下来,没有做作,不加渲染,整篇充斥着生活气息,反映着那个时代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特质,读来无时不引为共鸣。

(作者与母亲合影及少年时照片)

郭老的一生,坎坷而又幸运,努力且无时不追求美好。他将自己的毕生所学献给了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四岁时,父亲遇难,母亲与爷爷将姐弟3人拉扯大。与很多同时代的人一样,新中国诞生后,他和姐姐先后入了小学。肚子饿,幼年的他夜里曾到屠户家讨过羊汤,吃过地瓜蔓,被耕牛顶过肚子,养过麻雀,因舍不得母亲做的新鞋而赤脚上学,鞋被河水冲走而失声痛哭。他要求上进,入了少先队,选进腰鼓队。

身世不幸与家庭的艰辛,并没有泯灭郭兰科对学业的酷爱与向往,命运也似乎眷顾这个失去了父亲的孩子,他考入离家三百多里路的省重点中学青岛一中。对于那个偏僻的村落来说,这是件破天荒的事情。因为交不起伙食费,面临辍学,曾在教导处嚎啕大哭。出身贫寒的他,珍惜难得机会,立志做华罗庚那样的人,报效祖国,刻苦读书,自觉勤工俭学,参加劳动,锻炼毅力。学了汉语拼音,知恩图报的他利用假期教村里孩子读书写字,并起名“学斋小学”。

功夫不负有心人,高考后,焦急的等待里,他终于收到山东大学数学系的通知书,成为解放后全村第一位大学生。大学里,郭老先后担任了班委劳动委员、班主席以及系学生会生活股长。他带领同学整平土地,种植树木,锻炼身体。学雷锋做 好事,被选为学毛著积极分子。文革伊始,受到毛主席接见。也曾步行拉练,下工厂锻炼。

艰辛忙碌并不妨碍青春对爱情的追求,郭老对那些曾经有过的美好并不回避。中学里的青涩初恋,大学里异性的吸引,年轻的心灵里泛起的波澜。时代的认知,让他找到了相伴终生的伴侣。

大学毕业后,去军垦农场劳动,修水渠,战海潮,自小养成的吃苦耐劳精神,在军营生活里得到了升华。最终分配,来到鲁西南的郓城。为照顾身体不好的爱人,不惜调回山沟里新建的学校。在教书生涯的日子里,无论何种岗位,都力求做到最好,当老师、做教研组长、任校长,无论什么,都力求不负初心。为人之师,德行当先。

生活总是不负那些执著努力的人。晚年的郭老,家庭幸福,身体康健,含饴弄孙,其乐融融。闲来写文章,练书法,跳舞登山,不让自个闲着。享受生活,成了他的全部。


时间的长河里,最感人的,或许正是那撷取的一朵朵浪花

80年,时间不长,但又不短。这当中,无论是国家,还是每个家庭以及每个人,都经历过许多事情。这些事情,有大有小,组成了人生。回忆录不可能一一将这一切都加以回顾叙述。作者精心选取了每个时期他的亲力亲为,有着代表性的故事,加以描述。使得作品不致松散拖沓,能够始终抓住读者。

在全文十章七十七节回忆录中,作者叙述了自孩童至退居二线的经历。从赶集的父亲再也没有回来,到母亲带着他们几个姐弟分家乃至上学起名字;从小学时《讨碗羊肉汤》《摔死了一群麻雀》到《一双布鞋》《两碗面条》,无不透露出生活的艰辛给年少的他带来的历练,从而铺垫着未来。

而在《岛城趣事》一章里,作者节选了在青岛上中学的一些令人捧腹的细节,诸如因交不起伙食费及助学金没有着落,在办公室嚎啕大哭;拉地排车运煤,颠簸跑路,致使怀孕了的王老师流产,大下坡时,车子失去了控制,差点自己被车子压坏;校园劳动时挖出了银色把玩物件,被女同学要走时害羞的样子,以及运动场上被同学踢翻裁判椅摔晕的趣事;《我的初恋》直言不讳说了喜欢上班里一位女同学,那是因了这位女同学见他衣服太破,而找了舅舅的衣服让他穿,道出了一个大男孩对真情与异性的感激与思恋。

(山东大学数学系学生会合影,第二排左一为作者)

作者上大学后,正是山东大学初建时期。《我的大学生活》着力描述了参加建校劳动,整修操场与植树的情景。而今郁郁葱葱的小树林,正是五十多年前的他们亲手栽植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是必然规律。发奋读书,致使神经衰弱,努力锻炼,身体康复;学雷锋,为人民服务,被评选为年级的毛主席著作学习积极分子;文革来临,当选为赴京学习代表,而受到毛主席的接见;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自学成才的他,参加了横渡黄河,游到对岸,游兴未尽。又游了回去。婚姻对一个青年是件大事,《约会四里山》说到了自己的婚恋,他最终选择的是一名化肥厂机修车间的工人,带有着那个时代择偶的一种倾向。“从此,我真地爱上了她。我把她给我的相片放在自己的枕头底下,每天睡前总是悄悄地拿出来偷着看一会儿。”

《潍北军垦》里,郭老大学毕业,要参加军垦。双层大通铺,破冰洗脸,修水渠、整土地、插秧、收割。手磨出血泡,仍咬牙坚持。“最艰苦的环境最锻炼人。”他记住了这句话。那年夏天深夜,渤海湾强烈地震,潍北沿海罕见海啸,部队号召大家参加抢险救灾突击队。被批准的当夜,他含泪悄悄写下一份遗书。在海边,“潮湿的海风一阵阵吹来,身上觉得冷嗖嗖的。我们脱下了外衣,缠绕在脖子上,只穿背心和内裤。海风扫过,全身一阵寒颤。每人都喝上几口白酒,抵御风寒。”跟着团长下了水,不知跋涉了多少时间,终于到了村庄,分散到各家各户去慰问。

大学毕业后的郭老被分配到鲁西南的郓城,在杨庄集中学教物理。在那里他远离爱人,举目无亲。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结合,尝试去电厂现场上课。白天带领学生跟随工人师傅架设电线杆,晚上在车间里讲解电学知识。站在木板上一只手 捏着带电的火线,另一只手拿着验电笔演示。一天,指导学生安装照明线路,误将动力线当做照明电,差点出了事故。

好不容易调回济南的郭老,兴匆匆寻找新单位——历城师范时,却令他大失所望。《山旮旯里觅中专》趣味横生。冬日里雪尚未融化,骑自行车一路寻找那所新学校却费了一番周折。在远离市区山旮旯的田野里,他终于找到了那所连小学校也不如的单位。“这哪里像是一所中专学校?图书馆在哪里?实验室在哪里?运动场又在哪里?……连绵不断的山岭,群山环抱,洼地一片。”

(1986年,作者在历城实验中学)

《艰难岁月道路坎坷》里,爱人身体不好,郭老带着孩子住校,一天,正上着课,原本在校园里自己玩耍的儿子推门而入,着急地喊:“爸爸,我要拉屎!”全班学生哄堂大笑。郭老赶紧把儿子送到厕所,转身赶回教室上课。此故事不由使人引俊不禁。


文字是有生命力的,真实生动才能感人

语言是作品的装饰,好的语言具有耐读性,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在描述父亲不幸遇难的时候,郭老写到:“鹅毛大雪漫天飞舞,北风呼啸着横扫大地,好象要把整个郭家小诸城村卷走似的。”“一大家子人忙活着过小年。点上蜡烛,供上灶王爷,来到院子里发纸马。突然间,狂风大作,风雪倏地冲开了房门,一阵旋风把全家的蜡烛全都吹灭了,屋里顿时漆黑一片。我爷爷心里咯噔了一 下,自言自语地说:‘不好!老大可能出事了。’”

当郭老的爷爷一行冰天雪地里艰难行进,打听到被国民党兵杀害的真的是儿子等三人时,“爷爷懵了!心如刀绞,热泪盈眶,泪水一滴滴落在雪地上。一起来的两位年轻人,像疯了一样面向苍天嚎叫着,哭喊着,恨不得要与国民党土匪拼个你死我活!”父亲出殡,只有四岁的他,紧紧地把瓦盆抱在怀里,注视着眼前的一切,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从今以后自己就变成了孤儿啦。爷爷看着我那不懂事的样子,一阵心酸,从他那红红的眼圈里簌簌地滚下了两行热泪,一滴一滴落在老盆上。白发人送黑发人,心里如同刀绞。”

五年级的时候,郭老母亲给他做了双新布鞋。因是母亲一针一线做的,郭老特别珍惜。上学时不舍得穿,夹在腋下,赤着脚走路,进出村子时,才把鞋子穿上。夏天里,有一天赤着脚走在清草窝,不小心踩在干蒺藜上,痛疼难忍。“抬头看见天空中东北方向上,黑压压的乌云滚滚而来。不一会儿,狂风大作,刮得昏天黄地,飞沙直射脸上,让人睁不开眼,喘不动气。风头刚过,大雨点噼里啪啦地落下来,紧接着电闪雷鸣,雷声震得地动山摇,瓢泼大雨倾盆而下,霎那间天昏地暗,雨水横流,土路变成了泥巴路。”郭老抱着书包,腋下紧紧夹着母亲做的那双新鞋,向着家里狂奔。跑到村西头,壕沟里的山水挡住了进村的路,同学们挎着胳膊涉水。快靠岸时,一个浪头冲来,新鞋被水冲走。“我又惊恐又害怕,又心痛被冲走的我母亲做的那双新鞋。眼巴巴看着滚滚而去的黄水,我无奈地失声痛哭,淋得像落汤鸡一样的我,边哭边往家里奔跑。”

对母亲的爱以及对母亲辛勤劳作的珍惜,通过在特定环境里对一双布鞋的保护,真实而质朴地展现出来。

中学校园里有一个小湖。考上中学,满腹幻想的他,自然心情是舒畅且愉悦着的。“湖边有几棵树,绿树成荫,湖中生长着荷花和水草,水中有鱼儿游来游去,有金色的和灰色的,大的有一两斤重,还有青蛙、蜻蜓和其他生物。初夏,在茂盛的荷叶下,鱼儿追逐戏水,偶有鱼儿翻滚到绿色的荷叶上,金鳞闪耀,荷叶上玉珠滚动,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别有一番情趣。”

在父子三人难得的一起登泰山中,描述登山艰难的同时,雨中的景色令人叫绝:“雨越下越大,上午时分却像是到了黄昏,天昏地暗,电闪雷鸣,雷声惊天动地,瓢泼大雨倾泻而下。一会儿,亭子外溅起水雾一片,随风飞散而去。”“郁郁葱葱的泰山蒙上一层由水膜做成的轻纱,宛如披着婚纱待嫁的新娘。雨水就沿着这光亮的水膜从山顶倾泻而下,雨中的扇子崖变成了大瀑布,从山顶到黑龙潭,瀑布连接着瀑布倾泻而下,黑龙潭下的涓涓溪流瞬间变成了水流喘急的滔滔洪水。”

(母亲健在时全家合影)

自小一个人把姊妹三人拉扯大的老母亲去世,令郭老哀伤不已,他写道:“母亲安详地静静躺在花丛中,她累了。我后悔,我内疚,我为什么那么执着于教育事业,不陪母亲出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为什么没有让母亲尝尝山珍海味?晚啦,一切都晚了!母亲为我无私地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我为母亲又回报了什么?我问心有愧啊!我心痛呀!我是个不孝之子……”“母亲走了,我心里感到空荡荡的。 从此,我开始知道什么是孤独和悲伤,什么是流落和凄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经常独自偷偷地流泪哭泣。人呀,有老人在时,还觉得自己年轻,一旦老人去世了,就好像一下子觉得自己变老了。”因失去母亲而自责的心情尽在其中。

郭老喜欢作诗,诗作多为七绝。每逢一些重要的事情,喜怒哀乐尽入其中。这 些诗,融入了他许多情感,大都随意而发,不拘格式。无形里,为那些往事增添了文学色彩,也从中看得出郭老是个性情中人,以及多才多艺的一面。诸如《莫言老》一首:年近六旬莫言老,太平盛世人年少。书画歌舞有妙趣,爱孙绕膝乐逍遥。道出了对晚年生活的满足与惬意。


人生在世,总要留下些东西

在此书的后记中,郭老写到:“时光其实很快,转眼我们已入耄耋之年。闲遐时,时常想几十年、上百年后,我们的后代会怎样地生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人的经历,是后来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个人,如果在青少年时代,就能够拥有这样的财富,对于其成长和发展或许大有裨益。如同一棵大树长成,营养来自于根系,根深才能叶茂。”

“回头望去,走过的路曲曲弯弯,有坦途亦有波折。这些或欣喜或沮丧的过往,为我们丰富了人生的阅历,厚实了生活的积淀。我们经历过特殊的年代,能够为一个时代留下真实的历史,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作者与其所写书法合影)

于是我明白了郭老的良苦用心,在由衷感恩党和国家对自己培养成长,对这个国家充满幸福感和自豪感的同时,他很想将自己的经历写下来,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后人,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期望他们要承前启后,爱党爱国爱人民,永不懈怠,砥砺前行。

郭老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后来人,生活的路不易,要踏实走好,坚强地面对,执着地坚持,绝不要轻言放弃;与人相处,当真心实意,朋友相交,应设身处地;不怨天,不尤人,不自暴自弃;无论何种机遇,都要牢牢抓住,幸福与美好,往往都在辛勤付出与努力追逐之后。

少年鲜衣怒马时,不负韶华行且知。细思精品,相信不仅是郭老的子孙们,九零后、零零后,乃至更多的人,读了此文,也会受益匪浅。不是吗?一个农村里的、吃不饱肚子,自小失去父亲的孩子,以平静的心境、良苦的用心,将八十余载春秋的点滴,详尽记载下来,酸甜苦辣揉做一处,嚼出滋味,悟出道理,娓娓说来。与其说是文章,不如说是财富。

中华文明里,世代所追求的“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无非如此!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