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治通鉴》卷第六,又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登场了,这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散文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韩非子“喜刑名法术之学”、“归本于黄老”,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韩非身为韩国的公子,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励精图治,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这使他非常的悲愤和失望,遂著书多篇阐述了其法治思想,秦王读后推崇备至,仰慕已极。为了见到韩非,下令攻打韩国。韩王被迫派韩非出使秦国。然而韩非在秦国却未被信任和重用,后被李斯离间而下狱,不久死于狱中。韩非把法家的思想提高到了宇宙论的高度,从而构成了一种完整的理论系统。韩非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死后,其法家思想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记载韩非子的文字,原文如下:
韩王纳地效玺,请为籓臣,使韩非来聘。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善刑名法术之学,见韩之削弱,数以书干韩王,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功实之上,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五十六篇,十馀万言。
王闻其贤,欲见之。非为韩使于秦,因上书说王曰:“今秦地方数千里,师名百万,号令赏罚,天下不如。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从之计。大王诚听臣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戒为王谋不忠者也。”王悦之,未任用。李斯嫉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情也。今王不用,又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法诛之。”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令早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王后悔,使赦之,非已死矣。
扬子《法言》曰:或问:“韩非作《说难》之书而卒死乎说难,敢问何反也?”曰:“《说难》盖其所以死乎!”曰:“何也?”“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或曰:“非忧说之不合,非邪?”曰:“说不由道,忧也。由道而不合,非忧也。”
臣光曰:臣闻君子亲其亲以及人之亲,爱其国以及人之国,是以功大名美而享有百福也。今非为秦画谋,而首欲覆其宗国,以售其言,罪固不容于死矣,乌足愍哉!
这段话的意思是,韩王割让土地献上印玺,请求作为秦国的藩臣,派韩非出使秦国。韩非是韩国的公子,擅长刑名法术之学,他看到韩国日益削弱,多次上书劝谏韩王,但韩王不能采用。于是韩非痛心韩国在治理国家时不致力于访求人才、任用贤能,反而提拔浮夸淫逸的蠹虫之辈,把他们置于有功劳有实力的人之上。国家安定的时候就宠爱徒有虚名之人,形势危急时就任用披甲戴胄的武士,平时所供养的不是真正可用之人,真正可用之人却不是平时所供养的。他悲哀廉洁正直之士不被邪恶枉法之臣容纳,考察过去的得失变化,写作了《孤愤》《五蠹》《内储》《外储》《说林》《说难》等五十六篇文章,十多万字。
韩非子的言行得到了秦王的认同,他听说韩非贤能,想见到他。韩非作为韩国使者来到秦国,趁机上书秦王说:“现在秦国领土方圆数千里,军队号称百万,号令赏罚,天下没有能比得上的。我冒死希望拜见大王,说一说攻破各国合纵的计谋。大王如果真能听从我的建议,一旦行动而各国合纵不能攻破,赵国不能攻取,韩国不灭亡,楚国、魏国不称臣,齐国、燕国不亲近,霸王之名不能成就,四周的诸侯不来朝拜,大王可以斩了我在全国示众,以警戒那些为大王谋划而不忠诚的人。”秦王听了很高兴,但没有任用他。李斯嫉妒韩非,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现在秦国想要兼并诸侯,韩非终究是为韩国而不是为秦国,这是人之常情。现在大王不任用他,又把他留下来再放他回韩国,这是给自己留下祸患。不如用法律处死他。”秦王认为有道理,就下令把韩非交给司法官吏治罪。李斯派人送给韩非毒药,让他早点自杀。韩非想向秦王陈述自己的冤情,却无法见到秦王。秦王后来后悔了,派人去赦免韩非,但韩非已经死了。一个人才遭到误解,在生前没有发挥他的作用。
扬雄《法言》中说:有人问:“韩非写了《说难》这本书却最终死于游说之难,请问为什么事与愿违呢?”回答说:“《说难》大概就是他致死的原因吧!”又问:“为什么呢?”回答说:“君子依据礼行动,依据义停止,符合就进身,不符合就退隐,坚定地不忧虑自己与君主不合。游说别人却忧虑自己与君主不合,那就会无所不用其极了。”有人又问:“韩非忧虑自己的主张与君主不合,不对吗?”回答说:“主张不是依据正道,才应该忧虑。依据正道而不合,不应该忧虑。”
写到这里,司马光评价说:我听说君子爱自己的亲人进而爱别人的亲人,爱自己的国家进而爱别人的国家,因此功绩伟大名声美好而享有百福。现在韩非为秦国谋划,却首先想要覆灭自己的祖国来使自己的言论被采用,他的罪过本来就是死罪,哪里值得怜悯呢!
这段记载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人才流动。韩非作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著作和命运体现了法家思想在当时的影响力和局限性。同时,也展现了秦国在统一过程中的策略和手段,以及各国之间复杂的关系。
就这件事本身来说,说明了人才的重要性。韩非的才能被秦王赏识,说明人才在国家竞争中的关键作用。各国应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任用,以提升国家实力。然而,韩非为了使自己的主张被采纳,不惜以覆灭自家的国家为代价,这应该引发了对忠诚和原则的思考。在追求个人目标的同时,应坚守道德底线和对国家的忠诚。此外,要看到言论的力量与风险。韩非的著作既有深刻的思想,也给他带来了风险。这提醒我们在表达观点和进行游说时,要谨慎选择方式和对象,避免因言获罪。这里扬雄的观点强调了主张应依据正道,同时也提醒人们在行动中要考虑策略和后果。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又要灵活运用方法。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策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