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幼喜欢读书,读书从看画开始,那时还不识字呢。记得在青岛市中山路中段,新中国电影院对面就有一家新华书店旧书店,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关闭,改革开放以后又重新开始营业了,书店里都是年代久远的旧书、报刊一类的。年轻人很少到店里看看,真正去这种图书专卖店里“淘宝”的可能都是一些学者、知识分子吧。

  在我读小学时曾经读过《烈火金刚》《平原枪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长篇小说。而我真正开始读书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单位开始建图书室,既有专业业务书籍,也有长篇小说、故事书一类的。借阅都是免费的,只要办一张借阅卡就行了。那时候也有买书的欲望和冲动,然而个人收入不允许拿出钱先来买书(必须买的专业书除外)。

  待真正有了富余的钱去买书了,书的价格比工资增长的还快。于是就有了到地摊上去买(借)书看,不过有一段时间地摊上的书盗版的太多,没有很好的历史知识,特别是近代史知识。没有很好的文字基础,很难以完整的读完一本书。后来随着文化稽查工作的开展,地摊上的盗版书慢慢地少了,消失了。

  再后来,地摊上、集市上、广场上又出现了销售图书的大蓬车,很多图书都是论斤卖,但真正和我的“口味”的图书并不多。论斤我买过几本书如:2013年由新世纪出版社出版的林徽因著的《林徽因全集》,读起来很感人;2011年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不可不知的3000个文化常识》,用起来很实用。这些书标价近百元的图书论斤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白菜”价了。

  随着旧货市场的兴起,各种古玩、文玩、旧字画、赝品充斥市场。偶尔会遇到摆摊买旧书的,他们的货源有的曾经是某企业的图书室藏书,随着某企业的改制、破产,它们被当做废品处理掉了。然后经过书贩子挑拣后,有的送到废品站处理了,有的就流落到地摊上了,这些图书上面的单位公章还清晰可见。卖书人不一定有文化,他们要价很随意,有时很珍贵的书,很便宜的就卖掉了。比如:前几天我在地摊上见到1979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由作者的夫人丁一岚重新整理再版的图书《燕山夜话》,作者马南邨(即邓拓先生)。这本书当时标价仅1.30元。这本书从出版到在地摊上重现历经45年,书贩子说,我前天才买进来的,看看没啥意思,你要就给8元钱吧,OK成交。卖书人没经历过那个年代,不知这本书的珍贵。而我是经历过那个年代,但知道有这本书时,它已成为“禁书”。再如,2003年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25年》,1978——2002年中国大陆四分之一世纪巨变的民间观察。这本书像流水账一样把改革开放25年来国家的大政方针、大事小情详细的记录下来,编辑成书。可见编书人的辛苦。也可见地摊上卖书人不懂得、也没意识到这本书的珍贵。记得当时有一人正拿着这本书看着,那个人正在犹豫间,我没讲价就拿过来了,5元钱成交OK。这本书是2003年问世,标价26.80元,我买到它已经是2018年了。改革开放已经过去四十年了。

  还有2003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作者文康,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纪晓岚》,作者李建良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曾经经历过的年代,对有关文学作品,更是感到亲切,更是喜欢阅读,收藏。

  现在去地摊上淘“宝”的积极性比进新华书店的更高,只要我还能读书,这条淘“宝”路我还要继续走下去。读书人自有读书人的乐趣!


  二〇二四年十月十八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