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治通鉴》卷第六,记载了李斯向秦王嬴政写的奏议《谏逐客书》。《谏逐客书》不只是一篇好文章,而且是一个好策略。它的社会、历史价值远远不止于改变“逐客”的执政方针,更为秦王朝的统一天下奠定了策略基础。《谏逐客书》先叙述秦国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国若无客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重物而轻人。文章立意高远,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全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资治通鉴》原文如下:

  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切逐之。”于是大索,逐客。客卿楚人李斯亦在逐中,行,且上书曰:“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使之事秦。昭王得范雎,强公室,杜私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夫色、乐、珠、玉不产于秦而王服御者众,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臣闻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王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李斯至骊邑而还。王卒用李斯之谋,阴遣辩士赍金玉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然后使良将随其后,数年之中,卒兼天下。

  对于客卿,秦国大臣有不同的看法。秦国的宗室大臣商议说:“各诸侯国来投奔秦国的人,大都是为他们的君主游说和离间秦国罢了,请把他们全部驱逐出境。”于是秦国大规模地搜索并驱逐客卿。客卿楚国人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在离开的途中,他上书秦王说:“从前秦穆公招揽贤才,从西戎聘请了由余,从东边的宛地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来了蹇叔,从晋国招揽了丕豹、公孙支。秦穆公兼并了二十个国家,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使诸侯亲附归服,至今国家太平强盛。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计策,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使他们都侍奉秦国。秦昭王得到范雎,加强了王室的权力,遏制了贵族的势力。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美色、音乐、珠宝、美玉不产于秦国,可是大王享用的很多,在用人方面却不是这样,不问才能是否可用,不论是非曲直,不是秦国人就赶走,是客卿就驱逐。这样看来,大王所重视的是美色、音乐、珠宝、美玉,而所轻视的是百姓。我听说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嫌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王者不拒绝百姓,所以能彰显他的德行。这就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现在大王抛弃百姓去资助敌国,拒绝宾客而使诸侯成就功业,这就是所说的把兵器借给敌人,把粮食送给盗贼啊。”以上是《谏逐客书》的主要内容。秦王接受了他的建议,于是召回李斯,恢复他的官职,废除了驱逐客卿的命令。李斯走到骊邑就返回了。秦王最终采用李斯的计谋,暗中派遣能言善辩的人带着金玉去游说诸侯,对各诸侯国的名士能收买的就用丰厚的礼物结交他们,不肯被收买的就用利剑刺杀他们,实行离间诸侯君臣的计策,然后派良将随后跟进。几年之中,终于兼并了天下。

  秦国统一六国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但接纳外来人才是一个重要因素。这段文字反映了秦国在对待客卿问题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它强调了人才对于国家强盛的关键作用,指出不应因地域偏见而排斥外来人才。同时,也体现了秦国统治者能够从谏如流,及时纠正错误决策,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谏逐客书》,对我们今天有一定的启发。首先,应该认识到,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关键资源,应广纳贤才,不论地域、出身,唯才是用。秦国的强大,不就是吸纳了各国的人才,他们效力于秦国,成就了秦国统一大业。其次,领导者要有从善如流的胸怀和决断力,能够及时纠正错误决策。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改变了原来的主张,从而壮大了秦国力量。再者,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要善于运用各种策略,包括外交、军事等手段,实现自己的目标。最后,我们也应认识到,不能因偏见和短视而错失发展的机遇,要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人和事物。


  二〇二四年十月十七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