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还是一位深谙军队治理的军事家。在《资治通鉴》卷第六有一段荀子阐述军事思想的文字,对我们今天在军队管理乃至企业管理上,都有借鉴意义。这段话的原文如下:

  临武君曰:“善。请问王者之军制。”荀卿曰:“将死鼓,御死辔,百吏死职,士大夫死行列。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顺命为上,有功次之。令不进而进,犹令不退而退也,其罪惟均。不杀老弱,不猎禾稼,服者不禽,格者不赦,奔命者不获。凡诛,非诛其百姓也,诛其乱百姓者也。百姓有捍其贼,则是亦贼也。以故顺刃者生,傃刃者死,奔命者贡。微子开封于宋,曹触龙断于军,商之服民,所以养生之者无异周人,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无幽闲辟陋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诗》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王者有诛而无战,城守不攻,兵格不击,敌上下相喜则庆之,不屠城,不潜军,不留众,师不越时,故乱者乐其政,不安其上,欲其至也。”临武君曰:“善。”

  陈嚣问荀卿曰:“先生议兵,常以仁义为本。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然则又何以兵为?凡所为有兵者,为争夺也。”荀卿曰:“非汝所知也。彼仁者爱人,爱人,故恶人之害之也;义者循理,循理,故恶人之乱之也。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

  临武君向荀子请教了多个问题,得到了满意的答复。他向荀子请教军队治理问题。临武君说:“好。请问王者的军队制度是怎样的?”荀卿说:“将领要至死坚守战鼓,驾驭战车的人要至死紧握缰绳,各级官吏要至死忠于职守,士大夫要至死不离开行列。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钲声就撤退。服从命令是最重要的,立有战功是次一等的。命令不准前进却前进,就如同命令不准后退却后退一样,罪过是相同的。(我们今天经常说: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大概是源于荀子的说法)不杀害年老体弱的人,不践踏庄稼,对投降的人不捉拿,对抵抗的人不赦免,对逃跑的人不追捕。凡是诛杀,不是诛杀百姓,而是诛杀扰乱百姓的人。百姓如果有抵御贼寇的,那他们也就是贼寇了。所以面对刀剑不转身逃走的可以活命,对着刀剑冲上去的就会死亡,逃跑的人则应被抓回来成为俘虏。微子启被封于宋国,曹触龙被斩首于军中,商朝归服的百姓,用来养活他们的方法和周朝没有不同,所以近处的人歌颂周朝并且喜欢它,远处的人竭尽全力地来投奔它,无论多么偏僻边远的国家,没有不前来投奔并安居乐业的,四海之内如同一家,凡是能到达的地方没有不服从的,这就叫做人师。《诗经》上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不服从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王者只有诛杀而没有战争,守卫城池而不攻打,两军对垒时若敌军抵抗就不攻击,敌军上下相互喜欢就庆贺他们,不屠杀城邑,不偷袭军队,不使军队长久滞留,用兵不超过规定的时间。所以作乱的人喜欢王者的政令,不安于他们君主的统治,都希望王者的军队到来。”临武君说:“好”。

  陈嚣也有问题向荀卿请教说:“先生议论用兵,常常把仁义作为根本。仁就是爱人,义就是遵循道理,既然这样,那又为什么要用兵呢?大凡用兵的原因,都是为了争夺啊。”荀卿说:“这不是你所能明白的。那些仁者爱人,爱人,所以憎恶别人伤害他们;义者遵循道理,遵循道理,所以憎恶别人扰乱他们。军队,是用来禁止暴力、消除祸害的,不是为了争夺。”

  荀子强调王者之军应以仁义为本,明确了军队的职责是禁暴除害,而非争夺。同时,对战争中的行为规范进行了详细说明,如不杀老弱、不践踏庄稼等,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对后世的军事伦理观念也产生了影响。荀子的军事思想,千百年来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我们的人民军队采纳了其中一些有益的思想。历史证明,仁义之师是不可战胜的。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从这段文字中得到以下启示。首先,要明确武力的正确用途,不是为了侵略和争夺,而是为了维护和平与正义。其次,在处理冲突和矛盾时,应秉持人道主义精神,避免伤害无辜。再者,仁义道德应贯穿于各个领域,包括军事行动,以实现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只有通过合理的制度和行为规范,才能使武力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不是带来破坏和灾难。这是符合正义的军事思想。


  二〇二四年十月十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