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苦与乐都不是对立的,我认为它是对应的,是因果关系的一种转换。

  想出书,出好书,出一本大家喜闻乐读的好书,首先想到的是吃苦。当老先生们都在棋牌桌上“你争我斗”的时候,写书的人最需要的是安静、构思、写作;当公园里老先生们在“新闻中心”里争论不休的时候,写书人想到的是如何命题、突出主题、开启新的文创之路;当大妈们在分享着跳广场舞的开心、兴奋的感受时,出书人大脑里已经开始“行云流水、万马奔腾”了。看似好像苦行僧的活,实质上出书人已经进入状态,正在一步一步地走向快乐之旅。

  想要出书,想写什么内容,就要先做好调查。待确定哪个内容可写、可读时,这篇文章可能已经完成一半了。剩下的仅仅是打字、修改、完成、交卷了。

  我写的文章,大多数的读者都是出生于上世纪50、60、70后的老人、准老人了。我做过调查,这个群体的人,想用好智能手机但又用不好,想求助别人又碍于面子难以张口。有的人身体有病,特别是眼病,长时间用智能手机阅读文章会产生疲劳,而我的文章一旦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读者分享的最佳时间、最佳手段就是使用智能手机阅读。待到成了文集后,准备出书了,可能又是多少年以后的事情了。为此,我在构思命题的过程中就把文章的内容、字数确定下来了。我感觉最多在1000至2000字以内最好。既要把握好度,又要把握好数。这就是写文章的人、出书人用心的“苦”。

  写文章要激励读者向阳而生、向上而进。不能纠缠于那些人、那些事,开篇即阳光,读了就开心。要以读者开心为目的,与时俱进方能忘却衰老,才能激发读者的生活兴趣、激发他们潜在的生命活力。有的文章还具有一定时效性,例如2020年春节前后,新冠疫情如猛虎般袭来,当大家都消极的在家不敢出门,过着没有感觉的春节时,我写出了《年的记忆 年的味道》,这一年多年尾我又写出了《疫情中无须提醒的自觉》。在互联网的平台上与大家分享、互勉。我感觉这就是出书人“在家趴着”的“乐”。

  书中自有千斤黍,每人品味各不同。啥叫书,现在都在流行电子书,真正上了年纪人更喜欢的是正规出版物、纸质书。因为这个群体的人,他们不会“百度”着读,“搜索”着读。一次性的阅读量不能太大,纸质书可以断断续续的读、可以收藏着读、可以细细品味着读。

  写者乐此不疲,读者津津乐道。虽然写者没有什么收入,但却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既锻炼了写作能力,也延缓了大脑衰老。读者看后能引起对往事美好的回忆,夕阳无限好,感慨误当年。追逐夕阳,过好每一天,是大家的共识。虽然生活方式各有不同,但共同的目标就是有质量的活着,健康快乐过好每一天。

  出书人的“苦”于“乐”,自己苦大家乐,值了。大家乐自己再苦,也不算苦!不计过往事,笑迎古来稀。


  2020年10月10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