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想和中老年琴友说的话源于几天前的一场直播。

那天晚饭后打开手机,一位老人正坐在琴旁,满面春风侃侃而谈。她说:“钢琴是个大玩具,弹琴就是用手唱歌,好听是唯一的标准,但弹好琴一定要有规矩。”“玩具、唱歌、好听、规矩。”这话说得有板有眼句句在理,通俗易懂且不失风趣幽默,谁说得这么好?我仔细一看,啊!是她。

她叫汪虹,三十多年前,我们都在中师部授课,但因为不在一个科室极少见面,只记得她的手很巧,曾和她借过一本书,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正式学琴应该是她退休后的事,如今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直播进行了三个多小时,汪老师没有一点压力和负担,她谈笑风生,显得很轻松,她的琴声很美,很有感染力。围观的人迅速飙升,很快突破三万,弹幕上好评如潮,赞美不断。一个年届八旬的老人,在镜头前面对着全国观众,能那么潇洒自如地表演,并且从始至终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我想这一定会燃起很多人学琴的热情,为了喜欢弹琴的朋友走上学琴之路并能行稳致远,我想把自己的经验说说。

我知道弹琴是很多人的梦想,钢琴的音色那么迷人,喜欢音乐的人哪能抵得住它的诱惑?然而,我见过太多的人琴凳儿没热几天就凉了。原来,听见别人指间流淌出的美妙旋律激动不已,本以为弹琴就是动动手指的事,不会想到有多少讲究,也想不到需要持久单调枯燥的练习,更不会想到困难一个接一个,压得人喘不过气,于是多数人灰心了,泄气了,动摇了。所以朋友们切记弹琴不仅需要热情和兴趣,更需要冷静和理性,你必须始终接受意志毅力的考验,直面定力的挑战,在不停地闯关爬坡中,有意识地磨练自己学而有恒、绝不轻言放弃的品格,

弹琴说起来简单,就是六个字:“弹什么?怎么弹?”不管怎么弹,都逃不过识谱关。五线谱欺生,音符长得差不多,一组组一串串,在不同的线上上蹿下跳,谱号调号升降号、拍号时值休止符、和声节奏序进一起涌入,需要你在一个规定的时间准确无误地在键盘上找到并且连续完美地表现出来,很多人看着看着就晕了,尤其是听到别人弹得好听的曲子,自己一看谱子眼花缭乱,有什么办法呢?五线谱可不讲情面,不仅没有捷径可走,还偏爱欺负老年人,眼睛花不花记性好不好它可不管,五条线四个间,慢慢数天天见,十年八年还觉着生分,也不新鲜。没办法,喜欢就只有坚持,喜欢就不能急,不能烦,不怕慢,就怕站,停下来,学琴的路就会断。所以识谱这一关是对你的耐心很好的历练和考验。

识谱能力很重要,这是弹琴的最基本的必备的条件。但是谱子都弹对了,老师未必给你及格,为什么?原来任何曲目,怎么弹才是核心和关键,怎么弹是由技能技巧决定的,它决定音色和音质,这对手的触键方式和灵活性要求很高。是断、是连,是跳,是和弦,是轻松柔美还是雄强刚健,是朦胧委婉还是通透丰满,在指间和琴键接触的瞬间,要想随心所欲自如转换,那功夫又岂止十年八年。人到中老年与朝阳初上的孩子不能比,五指的粗细、长短的自然这些生理条件,对于均匀流畅的弹奏本来就是短板,加上年纪带来的僵化和笨拙,要在速度力度上不断进步,就需要有大量的时间,目标如一,持之以恒。这对任何人都一样,甭管你多聪明,不舍得花时间,想如愿就是天方夜谭。因此,充足的时间是保证进步不可或缺的条件。

练琴要讲规矩和方法,既不能随意,也不能无序,一定要循序渐进。弹琴第一要义就是慢,有人着急,一上来就快,结果是容易的地方一带而过,难的地方磕磕绊绊。这样忽快忽慢,内心节奏不稳,就像结巴说话,形成习惯就很难再弹好琴。初学,慢练的好处是可以让心情放松,脑子跟上手指,细节不易忽略,一遍慢胜过快练十遍。流畅的慢胜过断续的快,慢是功夫,开始慢才有后面的快。所以一开始能静下心来,以慢和稳为基础,把细节处理好,逐渐提速,这样做看似延长了时间,其实事半功倍。

第二是先分后合。这是为了化难为易,减轻负担,集中精神攻克每个难点。初学者不可能同时关注双手的一切要求,所以很容易造成顾此失彼,难以两全。先分开练,左手是重点,左手得心应手后再合起来,有问题再分开练。事实上,有些难度大的曲子,不分手练,是很难驾驭的,一上来就急着合,结果问题不断,最后还得退回来,想节省时间,结果都是夹生饭,事与愿违事倍功半。

第三点是一定要养成看谱的好习惯,有人的眼睛离不开键盘,不看手找不到琴键,这个毛病不改,看一句弹一句,曲子总是断断续续,背一点儿,弹一点儿,忘了再也找不到谱。所以无论多不习惯,一开始就要把眼睛的注意力放在曲谱上,把触键的准确性交给耳朵,而背谱是将来演奏时水到渠成的事。

第四是要化整为零。关于零整的要求,一般是对较大较难的曲子而言,当然难易因人而异。一般说来,每首曲子都有自己的曲式结构,比如贝多芬的《致爱丽丝》,很多弹琴的人喜欢,初学的人,不分结构,总是从头至尾过,这是很难弹好的。如果按照这首回旋曲的结构,先取主题A再攻B、C,这样化整为零最后整合,才是最明智的入手方法。练琴之法,时时记住这16字口诀:慢快慢快,分合分合,看背看背,零整零整,这是经验。

按着这样的方法练,对于初学的人,一定会少走不少弯路,但真的要弹好一首曲子还有很长的路走。汪老师说的“好听”,说得很轻松。其实这是弹琴人一生的追求。同一台琴,同一首曲,人家弹就迷人,你一上手就让人烦,怪吧?刚学琴时老觉得是琴的问题,老师一弹,没话说了。音质和味道因人而异,这是钢琴最难以驾驭的地方,也是它的魅力所在。不说乐曲,就拿一首最简单的练习曲说吧,刚入校的时候,系主任给大家讲大课,讲了半天,大家不入耳,其实就想听他弹,看主任的能耐。肖邦、李斯特,贝多芬.......没有人会想到他弹《拜厄》。各个交头接耳,心生疑惑。一个儿童初级的教材,任何一个考入音乐系的人都早已超过这个水平,大家不理解,面面相觑。琴声响了,几十秒后停了,大礼堂里鸦雀无声,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那一刻我们才懂什么叫好,不是曲子有多难,而是用什么水平弹,在一个大师的手上,即使是简单的练习曲,也能变成一串串璀璨的明珠,瞬间照亮我们的心空,直到毕业,也没人能达到这样的水平。所以钢琴的好听,在技术上是一条无极之路,弹琴真的是且过易,求好难。

在技能层面还有四个分明要清楚,心明手才灵。主次分明首当其冲,多数初学的人双手配合不协调。主要原因是主次不分,这是个头疼的问题。因为绝大多数人左手的灵活性都差,即使花大量的时间练习,在实际应用中也难以得心应手。一般说除了复调音乐,绝大多数主调音乐的曲目,左手都是陪伴衬托和辅助,然而习惯于追求平衡的生理反应总是使左手一出现就成了一种干扰和破坏,而失去了相得益彰锦上添花的意义。所以左手轻松灵巧的控制对于音乐的美感表现就是又一个重点和难点,因为这需要耳朵时时警惕,时时监控,手上时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一不注意,左手就帮倒忙。因此弹琴要特别注意旋律和伴奏的关系,既不能平分秋色,更不能喧宾夺主。

奏法分明重中之重,指的是断、跳、连分得清,这是音乐语言生动的关键。第三是句法分明。就是乐句的倾向性和音乐走向要有起伏,要有起止,要有呼吸。最后是力度分明。音乐的力度,即强弱是情感表现的重要手段,没有主基调和力度转换音乐的形象就会单调乏味。这些弹奏上的讲究有的谱面上有要求,有的则要靠认真读谱分析。

除了以上的要求,汪老师所说的“好听”,还有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对曲目的理解,她在练琴上是个聪明人,务实,她弹得曲子都不大,比如《大红枣儿送亲人》《杂色玫瑰》《天使的歌声》库劳的《小奏鸣曲》但她的处理细腻,弹得精致,味道好,让人爱听。对于每个曲子她都作过认真地分析,她善于动脑思考,用心倾听、虚心请教,努力争取实践展示交流的机会,她清醒地知道,“手是工具,是干活的,耳朵是皇帝,是判官,皇帝不能昏庸,不能打盹,聪明的皇帝要指挥手去唱歌。”这些闪耀着智慧的妙语,形象生动地比喻,是她用心弹琴的真知灼见。

初学切忌好高骛远。记得有个朋友结婚的时候,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钢琴,发誓弹好《叶塞尼亚》《少女的祈祷》但是直到退休也没如愿。原因是起点太高,就像跳高,一个小学生非要和运动员一起比赛。弹琴是个漫长的过程,必须一步步按规矩来,不能拔苗助长。自学不行,最好有个好老师陪伴。

弹琴得曲不离手,不管原来弹得多好不练也不行,,稍有懈怠就退步,不仅如此,还得有个良好的心理素质。自己练和给别人弹不一样,台下台上更不一样,给外行弹和给老师弹不一样。有个同学入学时弹的是《土耳其进行曲》,期末考试还弹此曲,但卡壳了,就是过不去。大礼堂,聚光灯,那么多双眼睛盯着,那么快的速度,稍稍有一点紧张就翻船,脑子一片空白。年轻的时候,上台前我整宿都睡不着,在市里挺轻松的,到区里熟人多反而紧张,哪怕瞬间的杂念,手就不听使唤,弹错了有个地缝都想钻进去。有人说一首曲子得弹三千遍,不准确,得看曲目,看能力,基本功不过硬,多少遍也没用,羊吃得再多也变不成牛,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弹琴讲究童子功。虽然人人都能学,但要有个合乎自己的基础和条件的发展规划,期望值不可过高,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不放弃,不懈怠也别太难为自己。

中老年人学琴是可喜的事,这是一种十分高雅的爱好,它对于一个人的修养,综合素质提升都十分有好处,但钢琴很难驾驭,唯此才有其独特的精神价值。汪老师说钢琴是个大玩具,想怎么玩就怎么玩,随心所欲,说的是心态,是让你有了困难别退缩。作为一生从事音乐教育的我,如果把它说得轻而易举那就是骗人。但我特别期待听到你弹的肖邦的《夜曲》、克莱德曼的《童年》、舒曼的《梦幻曲》。汪老师能行,我相信你也行。

直播后不久,汪老师发来视频,请我直言“指教”。实话实说,她能用手唱出那么优美的歌,的确让我敬佩。我敬佩她爱自己爱生活,她相信自己能够老有所为,知道人的自我完善是没有止境的,所以,她在夕阳路上确立了新的奋斗目标,心无旁骛,醉心痴迷,不懈追求,新的目标使她的生命充满活力。她说:“琴比饭香。”这才是真的喜爱,在乐活的路上,为了梦想、坚持为学,不仅学出了水平还这么开心,她的坦荡与真诚,乐观与自信,谦虚和知难而进的精神,真让人感佩敬重。凡事如是。 “为之,难者亦易也。”琴道亦然,汪老师用她的琴声给我们证明。

想起来了,在《涞源历险》(1)中,汪老师也是我们505车的幸存者,天意成人之美,让人们看见她的晚年活出了精彩的自己。

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所以我们存在的意义就应该是相互欣赏,彼此成全。一个尊重生命的人,用学习、进取、求好展示自己,也启迪他人。


 2024年9月29日于北京为之斋

(1)注:《涞源历险》见笔者在《银河悦读》中发表的散文。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