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不仅记载历史事件,塑造人物形象,还通过记载历史事件和塑造人物形象,产生了不少成语,这些成语典故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卷第五赧王下五十七年记载的事件中,就产生了毛遂自荐、脱颖而出等成语,我们看原文:

  正月,王陵攻邯郸,少利,益发卒佐陵;陵亡五校。武安君病愈,王欲使代之。武安君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之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秦虽胜于长平,士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疾,不肯行;乃以王龁代王陵。

  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者二十人与之俱,得十九人,馀无可取者。毛遂自荐于平原君。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乃与之俱,十九人相与目笑之。平原君至楚,与楚王言合从之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日中不决,何也?”楚王怒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也。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以从。”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以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于殿上。毛遂左手持盘血则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平原君已定从而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天下士矣!遂以毛遂为上客。于是楚王使春申君将兵救赵,魏王亦使将军晋鄙将兵十万救赵。

  历史进入到这个阶段,秦国的崛起已成大势所趋。正月,王陵进攻邯郸,几次失利,秦王便征发更多的兵丁去支援王陵。王陵损失了五校,仍不能胜。这时武安君白起病愈,秦王想派他去替代王陵。白起却说:“邯郸实在是不容易攻下的,而且诸侯救兵一天便可到达。那些国家对秦国的怨恨已经积蓄很久了。秦国虽然在长平一战大获全胜,但自己士兵也死亡过半,国内空虚,再长途跋涉去进攻别人的国都,这时如果赵国在内抵抗,各国在外围进攻,秦军必然大败。”秦王见亲自下命令不行,又让应侯范睢去劝说白起。白起始终以病坚决推辞,不肯前去,于是秦王只得派王龁去代替王陵。从这里我们看到,白起能准确分析邯郸之战的形势,明白秦军虽有胜绩但也面临诸多困境,如国内空虚、诸侯救援不利等因素。这提醒我们在做决策时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对局势有清晰的认识,不可盲目行动。白起在秦王要求他出征时,坚持称病推辞,体现了他对自己判断的坚持以及懂得在不适当的时候避免陷入危险境地。我们也应在工作和生活中,知道何时该进,何时该退,不被权力或外部压力左右。

  赵王派平原君赵胜到楚国去求救,赵胜准备挑选门下食客中文武双全的二十个人一起前往,但只挑出十九个,剩下的都不足取。这时有个叫毛遂的人向赵胜自我推荐。赵胜说:“贤良人才为人处世,好比锥子在口袋中,锥尖立即能露出来。如今先生来到我赵胜门下已经三年,我左右的人没有谁称赞过你,我也未听说过你的作为,说明先生没有什么长处,先生不能去做这件事,先生留下吧。”毛遂说道:“我不过今天才请你把我放到口袋里而已!如果早把我放进去,我早就脱颖而出了,岂止是露出个锥尖呢!”毛遂说的有道理,毛遂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主动争取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这启示我们在面对机遇时,要勇敢地推荐自己,不要等待机会降临,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开拓人生的舞台。

  平原君赵胜于是让毛遂一同赴楚,另外十九个人都嘲笑他。赵胜到了楚国,向楚王阐述联合抗秦的必要性,从太阳升起时开始谈,一直谈到中午,楚王仍是犹豫不决。毛遂这时手按宝剑顺着台阶走上去,对平原君说:“联合抗秦的重要性,用‘利’、‘害’两个字可以说清楚,应该作出决定!现在从日出时谈起,到中午还不能决断,是什么原因?”楚王怒斥毛遂说:“你还不赶快滚下去,我和你的主人说话,你算是什么东西?”毛遂按着剑又上前几步说:“大王你之所以斥责我,是仗着楚国人多势众。现在咱们相距在十步以内,你不可能依仗楚国人多势众了!你的性命现在掌握在我的手中。在我的主人面前,你为什么呵斥我?我毛遂听说商朝开国的汤王以七十里地方为开端,终于称王天下。周朝创业的周文王仅凭着一百里土地,使诸侯臣服。他们难道是仗着兵多将广、人多势众吗?只不过是顺应历史大势、振奋扬威而已。现在楚国有五千里土地,持戟战士有一百万,这是称王称霸的资本呀!以楚国的强大,各国都难以抵挡。白起,不过是个小人物,带着几万兵,兴师动众与楚国作战,一战就夺去鄢、郢两城,再战便火烧夷陵,三战已将楚国宗庙平毁,侮辱楚王祖先。这是百世难解的仇怨,连赵国都替你羞愧,而大王却不以为难堪。现在提倡联合抗秦,实在是为了楚国,不是为赵国啊!我的主人在面前,你还喝斥我什么?”楚王只好说:“是的是的,正像先生指教的那样,我愿意以全国的力量与你们合作。”毛遂于是说:“联合之事确定了吗?”楚王说:“确定了。”毛遂便对楚王左右随从说:“取鸡、狗、马的血来!”毛遂举起铜盘跪着上前对楚王说:“请大王歃血宣誓订立同盟,其次是我的主人,再次是我毛遂。”于是在大殿上订立了抗秦同盟。这时毛遂又左手持铜盘右手对随行的十九人招呼说:“你们也在堂下一起歃血宣誓吧!你们跟来跟去,还是靠着别人才办成了事情。”平原君赵胜与楚国订立盟约后回到赵国,叹息说:“从今后我不敢再说能识别天下人才了!”于是奉毛遂为上等宾客。毛遂在与平原君和楚王的交流中,充满自信,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在楚王发怒时也毫不退缩。他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也应保持自信,果断行动,不畏强权和压力。毛遂选择在平原君与楚王久议不决时果断出手,用犀利的言辞和果敢的行动推动了合纵的达成。这告诉我们要敏锐地察觉时机,在恰当的时候采取行动,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我们读《资治通鉴》当然不是为了学习成语,而是从这些历史事件中汲取有益的启示。我们阅读这段文字,可以有如下的感悟:

  从平原君角度,虽然一开始平原君没有发现毛遂的才能,但在毛遂自荐后,他能给予机会,最终认识到毛遂的价值。这提醒我们在领导和管理中,要善于发现和任用人才,不要仅凭第一印象或传统观念来判断一个人的能力。平原君在见识到毛遂的才能后,承认自己“胜不敢复相天下士”,表现出知错能改的品质。我们也应在工作和生活中,勇于承认错误,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观念。

  从整体事件角度,赵国在危急时刻,平原君积极寻求外援,最终通过合纵联合了楚、魏等国共同对抗秦国。这体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在面对强大的困难和挑战时,单打独斗往往难以成功,需要联合各方力量共同应对。这段历史也让我们看到战争的残酷和破坏性,提醒我们珍惜和平,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避免战争带来的巨大损失。


  二〇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