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绝命师绝战文塘,后卫军血洒军山

  电影《绝命后卫师》讲述了在长征时任担全军总后卫掩护作战任务的红三十四师,在湘江战役中面对十几倍敌人追兵的疯狂进攻,最终胜利完成掩护任务,因未及过江,部队在湘江以东遭优势敌人围攻,最后这支英雄部队弹尽粮绝,身陷重围,几乎全部壮烈牺牲的英雄故事。剧情撼天动地、气壮山河。电影虽是艺术,但这绝不是艺术夸张,真实的情节有过之不及。 

  安和镇文塘村,湘江支流建江沿岸一处宽阔的谷地,是通往湘江凤凰嘴的必经之路。1934年12月3日,决定“绝命后卫师”命运的那场恶战就发生在这里。如今的文塘,站在村边,向外眺望,远处山峦起伏,林木葱茏;近处田园广阔,一马平川,种植着连片茂盛喜人的芋头植物。大田旁边,竖立着一块“安和镇都庞香芋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广告牌十分显眼夺目。当地人自豪地介绍,文塘村种植的槟榔芋远近闻名,是文塘村的特产。都说但凡残酷血腥战场之地,往往庄稼丰产,专家解释说是因为飞机大炮轰炸深翻了土壤,加之炸药中大量的硝酸胺为土地提供了优质化肥。其实更因为战士的鲜血灌溉肥沃了这块土地!如今的文塘,一派祥和静好、欣欣向荣之景象,早已完全没有半点血腥战场的萧杀之气。

  1934年11月26日,在道县仙子脚镇蒋家岭村,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参谋长刘伯承召集陈树湘、程翠林、韩伟、侯中辉四人交待殿后的掩护任务。军团长董振堂传达中革军委的命令,要求红三十四师留在原地“坚决阻止尾追之敌”,以掩护第八军团,同时担任整个中央红军的后卫。也许因为意识到第三十四师将面临极其危险的处境,命令还特别指出:“万一被敌截断,返回湖南发展游击战争。”参谋长刘伯承语重心长告诫师长陈树湘等人:“在重兵压境的情况下,这个担子很重啊!你们既要完成军委赋予的任务,又要有万一被截断后孤军作战的准备!”

  三十四师虽隶属红五军团,但并不是由董振堂带来的国民党军起义部队官兵组成,而是由闽西地方红色武装逐渐发展演变而来。三十四师干部,大多是原红四军调来的骨干,而战士全部来自贫苦的青年农民,士气旺盛,作战能力很强。此时,在整个湘江东岸敌情极度严重之际,中央红军数万人的后卫掩护任务落在了一个师身上——红三十四师的命运已成定局! 

  军队行军打仗,前锋部队往往能攻城拔寨,建功扬名,受到重视,后卫部队往往责任重大,且十分危险,却默默无闻。特别是在大部队转移和撤退中,承担后卫掩护任务往往需要更大的责任担当和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长征途中,中央以红一、三军团为左右先锋,红五军团担负着整个中央红军的殿后任务,而红三十四师则是后卫中的后卫。由29岁的陈树湘率领的红三十四师,从长征一开始,就是全军的后卫部队,承担长征途中最危险的“断后”重任。作为长征中的铁流后卫,他们必须把十多倍于己的追敌堵在后方,在中央红军身后筑起了一道血肉屏障,为红军主力渡过湘江争取时间。陈树湘率领红三十四师,与追敌展开了拼死血战,完成阻击任务后,奉命前去接替红六师十八团在新圩阻击桂军,由于地形不熟,红三十四师陷入桂北的崇山峻岭之中,在羊肠小道中艰难跋涉,未按时接防,被阻隔于湘江东岸,最终陷入重重包围,在全州县文塘一带陷入了孤军奋战的险恶境地,进行了一场鱼死网破的惨烈战斗,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3000多红军战士血洒军山,余部向东撤退途中被桂军和民团追堵,包括师长陈树湘在内的指战员几乎全部壮烈牺牲。 

  几十年过去,能寻到当年那场血腥战斗的遗迹不多,如果不是文塘小学校门前立着一块纪念碑,标明“湘江战役旧址--文塘后龙山”,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从沧海桑田的变化中,感受到80多年前在这里曾发生过的那次惨烈战斗。这块孤立于地面低矮的纪念碑背面一段文字简单介绍了战斗的情况。注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6年5月20日公布,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立。”其权威性无容置疑,只不过这个重点保护“物”不知所指为何?是否是附近这一棵苍劲挺拔的南酸枣树,据说有130多年树龄,它应该见证了在此发生的那场战斗,或者是附近一条绿树掩映下的简易战壕,能证明它“身份”的是旁边一块“湘江战役战壕遗址”碑。最能证明发生过那场残酷和血腥战斗的还是一处叫红军“千人坑”的地方。通往红军墓(千人坑)有一条平直的步行道。当年这里是一个巨大的水坑。红军血战后,这一带布满了红军的遗体。当地群众收集红军的遗体,一具具地掩埋在这个又大又深的水坑里。如今这里建造了一座青松环绕下的“红三十四师烈士墓”。附近这座山原本叫水源山,那场血战之后,这座山上遍布牺牲的红军战士,当地群众便把这座山改名为军山,此后不在山上从事生产活动。当地人说:“大家都知道军山在哪里,军山就是葬红军的山。” 

  1934年12月3日凌晨,红三十四师沿建江而下,抵达全州县安和乡文塘村,准备经大塘直插凤凰嘴,抢渡湘江。但此时,距离湘江渡口至少还有七十五公里以上的路程,且通往湘江渡口的所有道路都已被敌人完全封堵。中央红军的所有部队都已离他们远去,国民党军很快就发现了这支孤立无援的红军部队,于是各路大军立即从各个方向向第三十四师合围而来。桂系第七军凭借熟悉地形、装备优良,事先已在红三十四师必经之路构筑阵地,设下埋伏,以逸待劳。但此时的34师人困马乏,极度疲惫。红三十四师前卫102团首先在文塘遭桂军两个师夹击,战士们在团长梅林、政委蔡中的指挥下,向桂军阻击阵地发起一轮又一轮的猛烈突击,试图向北打通前往凤凰渡的通道,但始终无法突破桂军阵地。师部及101团、100团先后赶到,向桂军发起反击,极其疲惫的红军粮弹缺乏,伤亡惨重。激战中,一颗炮弹飞至指挥所,师政委程翠林、102团政委蔡中牺牲,电台损毁。至此,师部与中革军委的联络完全中断。敌人完全切断红三十四师的渡江之路。红三十四师政委程翠林是湘江战役的战斗中牺牲最高级别的红军指挥官。由于桂军密集的炮弹攻击,加之地形不熟,边打边撤的红三十四师被敌切断成多股,师部失去指挥战斗能力,各团各自为战,建制被打乱,100团政委侯中辉、101团团长苏达清和政委彭竹峰相继阵亡,部队伤亡惨重,可谓“血流成河”。在韩伟将军的回忆录《红34师浴血奋战湘江之侧》中这样记述:“弹药打光了,红军指战员就用刺刀、枪托与冲上来的敌人拼杀,直杀得敌人尸横遍野。山上的松树烧得只剩下枝干,但同志们仍英勇坚守阵地,顽强战斗。”电视剧《绝命后卫师》用镜头艺术地再现了这悲壮、惨烈而凄美的画面:在炮火连天的轰炸中,记载着6000多名战士的花名册,被敌人的炮弹炸飞,那一页页带着烈士鲜血的纸页,随风散落……

  由于战斗中电台被毁,红三十四师与中革军委的联络完全中断,同时敌人也切断了红三十四师的渡江之路。西渡湘江追赶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已经无望。师长陈树湘命令把所有的文件烧掉,然后率领第三十四师向东突围,他们真的要掉头去湖南南部打游击了。此时,师长陈树湘果断命令100团接替102团断后,全师向东退入大源山区。最后,突围出来的红三十四师撤到都庞岭深处的白露源茶皮浸时,仅剩下1000余人。陈树湘落入敌手。在押送途中,他乘敌不备,用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了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馆参观油画《陈树湘》时,凝视良久,由衷地赞赞:“壮烈啊!陈树湘是牺牲英雄中很典型的一个。”2009年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幸运的是,“绝命师”并没有真正完全“绝命”。红34师100团团长韩伟率团负责掩护全师突围,打完最后一颗子弹,从宝界岭的大山上跳了下去,万幸的是,韩伟跳崖后被当地群众救起,成为红34师唯一存活的团以上领导干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红三十四师活下来有名有姓的还有8人,他们是:侯世奎(开国少将)、高春林、罗金党、钟光邦、龙上林、廖仁和,以及负伤后留在蓝山县务农的蓝发连、吴富祥。 


  结语 

  湘江战役被称为中央红军长征中“关乎生死存亡”的一战,是对中国共产党人信仰、勇气、意志、甚至生命能量极限的一次重大考验。红军将士们以坚定的信念、钢铁般的纪律和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深刻诠释了什么是铸成共产党人生命的特殊材料,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有人说,红军长征犹如地球上一条鲜艳的红飘带,而湘江血战就是这条红飘带上最沉重难解的一个结。如此厚重而深刻的历史一页,如此沉重而悲恸的战争场面,如此悲壮而感人的英勇故事,它留给人们太多的震撼和冲击,太多的启迪和思考。

  如何正确评价湘江战役,一直以来,对湘江战役的反思和评价见仁见智,有的说是胜仗,有的说败仗,有的说是惨胜,也有的说是惨败,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回顾这段历史,代价确实惨烈,教训的确沉痛。红军损失如此惨重,要说是一场胜仗,应该有些牵强。但是湘江战役在血与火中杀出了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前进道路,为继续长征保留了一支能征善战、立场坚定的骨干力量,为中国革命留下了星火燎原的宝贵火种。更重要的是,沉痛的代价,惨烈的教训让红军陷入痛苦和思索,警醒了不少党内高级指挥者,并转化为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要求。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中说:“广大干部眼看第五次反‘围剿’以来,迭次失利,现在又几乎濒于绝境。与第四次反‘围剿’以前的情况对比之下,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了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贯彻执行了错误的路线所致,部队中明显地滋长了怀疑不满和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这种情绪日益显著,湘江战役后达到了顶点。”广大红军干部的觉醒和觉悟,为遵义会议的召开、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才有了我党和我军的涅槃重生。一个月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划时代的遵义会议,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从此开启! 从这个意义上说,湘江战役在军事上是一场败仗,而政治上则应该是一场胜仗;从暂时看是一场败仗,从长远看则应该是一场胜仗!

  湘江战役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信仰而“勇于战斗,勇于胜利,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献身精神,至今仍在激励我们走好新时代复兴中华的长征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时指出:“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的壮烈一战,是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红军将士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靠的是理想信念。为什么中国革命能成功?奥秘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这样才能不断取得奇迹般的胜利。我们对实现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应该抱有这样的必胜信念。困难再大,想想红军长征,想想湘江血战。”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