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把《落霞秋水中的滕王阁》游记写完,脑海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荡气回肠、名传千古的江声渔歌便回响在我的耳畔。

众所周知,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而岳阳楼又因北宋范仲淹老先生的名篇《岳阳楼记》而声名尤著,历来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盛誉。

范仲淹老先生的《岳阳楼记》,早在中学时代就已被我背的滚瓜烂熟了。即使今天,范仲淹笔下的那些壮丽场景,《岳阳楼记》中的一些精彩段落,尤其文中的醒世名句,仍然浮现脑海,铭记于心。多年前我曾在一次公干途中挤时间游历了岳阳,登上了这座历史悠久的楼阁,领略过它那令人陶醉的壮丽和风采。时过多年,岳阳楼浓重的历史风貌,还有洞庭湖的壮丽景色,仍然吸引我再游为乐。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这是八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黄庭坚登岳阳楼写下的诗句。如今,当人们假舟车,游江南,登临这“湖边楼阁欲凌空”的胜境,面对“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八百里洞庭,遥望好似“丹青画出”的君山,纵览高楼栉比、车水马龙,欣欣向荣的古城岳阳,欢乐心情无疑会胜过古代诗人十分!

六年前的秋日,当我再一次站在重檐盔顶的岳阳楼前时,如同见到久别重逢的好友或者认识一位心仪许久的师长一样,心中的喜悦如万马奔腾,在胸腔里激荡,难以自抑。

在衔远山, 吞长江, 南极潇湘, 北通巫峡的洞庭湖畔, 岳阳楼巍然耸立于巴陵古城的西门城头。它东倚巴陵山, 西临洞庭湖, 北枕万里长江, 南望三湘四水, 其雄伟的气势, 壮阔的景观有谁不为之嗟叹不已。它以其无限的魅力, 卓越的风姿吸引着四方游客, 令人们趋之若鹜, 顶礼膜拜。

岳阳楼踞于岳阳古城西门之上,它气势磅礴,构制雄伟, 风格奇异。楼高三层,飞檐翘角,将军头盔式屋顶,纯木结构,高达25米。楼中四柱高耸, 楼顶檐牙高啄, 金碧辉煌。朱红色的柱子与门窗,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鲜艳,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飞檐翘起,如凌空展翅欲飞的鸟儿,灵动而富有生机。其雄伟而庄重的气势,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俯瞰着洞庭湖的潮起潮落,诉说着岁月悠悠的故事。

  

那天午后,我们在南门买票进入景区,首先看到的是五朝楼观,走过五朝楼观就来到了双公祠,双公祠旁边是新碑廊,走过新碑廊就到了岳阳楼主楼。岳阳楼南北对应各有一个牌楼,南为“南极潇湘”,北为“北通巫峡”,均出自《岳阳楼记》。

沿着楼梯缓缓而上, 当散发着岁月沉香纯木结构的楼板在我脚下咿呀作响时,我听见的仿佛是历史的回声, 感受的是千年历史的沧桑,我迈出的每一步都像是在与历史对话。

岳阳, 古称“巴陵”、“巴丘”、“岳州”。《山海经》记载, 巴山有一巨蛇, 人称巴蛇, 以吞吃动物为生,据说吞食了一头大象,三年后才把骨头吐出来。蛇出三峡沿江游弋,  一路因为它残害生灵无数, 黄帝派后羿来到洞庭, 经过殊死搏斗, 斩杀了巴蛇, 其骸骨堆积成山丘,故此, 此地便名巴陵或巴丘。因境内有一天岳山横亘其中, 后来的岳州城位于天岳山之南, 故名岳阳。垒木成楼, 便名岳阳楼。

说起岳阳楼的历史,它经历了1800多年艰难而漫长的岁月。远在三国纷争时期, 国家分崩离析, 各地豪杰并起, 天下呈三国鼎立之势。是时,东吴大将周瑜病死于巴丘。鲁肃接掌水军, 鲁肃素有“好为奇计”之称, 尤善水战。为西御关羽, 北防曹操, 于洞庭湖入长江的咽喉之地构筑了险固的巴丘城。然后, 因城为楼, 修筑了用以训练和检阅水军的阅兵台, 高数丈, 可览湖中一景一物, 可观南北往返之船, 气势昂然, 不同凡响。这座用于阅军和瞭望敌兵的谯楼便是岳阳楼的前身。

巴陵城楼始称岳阳楼当数唐朝。那时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也是我国历史上诗歌百花齐放的时代。而岳阳又是南来北往的通途, 那些才华横溢的风流名士, 落拓不羁的迁客骚人到此登楼赏景, 自然触景生情。因而岳阳楼吟咏之声不绝, 诗词歌赋争奇竞秀。孟浩然、李白、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杜甫等著名诗人都曾在岳阳楼写下语工意深的名篇佳句。尽管这么多名人诗人到此打卡,却没有把岳阳楼带火。

岳阳楼真正闻名于天下,却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以后。

这个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中举进士,又都因谋求施行“庆历新政”而遭人诬害贬谪出京。前者屡次遭贬后来到巴陵,就是今天的岳阳,后者则去了河南邓州。

滕子京是位难得的好官。多年颠沛,目睹当朝政治腐败,深感壮志难酬, 仕途艰险。他到巴陵后只一年多的时间就把地方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用现在的话说, 滕子京是位很有广告意识的人, 他觉得“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临不为显”, 于是他以捐助的办法,广集资费建材, 遍招能工巧匠,对岳阳楼加以扩建维修。楼修好了, 滕子京觉得“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之,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于是他给范仲淹写信并附上抄录的历代名人咏岳阳楼的诗词歌赋和一幅《洞庭晚秋图》, 派专人送往邓州。请当时的大文学家范仲淹写一篇文章以此纪念。

范仲淹不在洞庭湖,也从未登临过岳阳楼。但是,范仲淹不愧为具有远大政治抱负的文学巨子, 他看了滕子京的材料, 还有《洞庭秋晚图》,联想到好友和自己的政治遭际, 欣然受托,深思熟虑,伏案疾书,作文记之。借洞庭湖山水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看图写作,状物写景, 有感而发,咏楼抒情。范仲淹并没有看到此楼的真实样貌,所以《岳阳楼记》通篇没有提到岳阳楼本身,而是全部都在写登楼之后看到的景象。范仲淹本是苏州人,对湖景并不陌生,又根据《洞庭秋晚图》上所绘的景色,写出了洞庭湖上“淫雨霏霏”和“春和景明”两种不同气象下的壮观景象,仿佛身临其境一般。更主要是要借景抒情以明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此来激励自己也激励同为被贬的好友滕子京。

他万没想到他把家国情怀倾注于笔尖的这一“记”,竟把中国古代仁人志士的终极追求,刻在了岳阳这片土地上,成为千古绝唱。从他这一“记”之后, 近一千年竟无人再敢写“记”咏诵此楼。文章做到这个份上,无法不谓之“妙到毫巅”。

这篇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虽字数不多,但字字珠玑,其内容之博大, 哲理之精深, 气势之磅礴, 语言之铿锵, 堪称千古绝唱,倍受文学界的追捧。其中尤以“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成为千古名言。以后历朝历代的墨客文人虽曾争先恐后来此把酒临风, 登楼吟咏,在此留下大量优美的脍炙人口的诗篇。但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将岳阳楼的精神内涵推向极致。如今这篇名记由清初书法家张照刻于木雕屏上,存放于楼内。

岳阳楼是巴陵胜景,历代文人的诗篇则是它的名片,尤其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让范仲淹名垂青史,也让岳阳楼这座千年古楼阁以文传,家喻户晓,历经千年,名扬天下。

再说岳阳楼,此楼自建成起,有史千余年, 几经风雨沧桑, 屡毁屡建30余次,直至民国末年时, 楼身仍是破旧不堪。

“雄鸡一唱天下白”。历史的车轮驶进春光明媚的新中国, 岳阳楼披上了绚丽的霞光,以奇丽的风姿展现在人们面前。修复后的岳阳楼, 呈长方形, 高21米, 三层三檐, 盔顶式, 运用插榫法的纯木结构。三层楼中, 设置、装饰、图案风格各异,特显风姿。 楼堂正面悬挂着清朝著名书法家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 由12块紫檀木组成。三楼陈列着一代伟人毛泽东手书杜甫的《登岳阳楼》诗,为这座千古名楼增添了光彩。

各楼悬挂着原有的木刻匾对, 并增刻了古今名家吟咏岳阳楼的楹联。其中一楼有一幅浓缩了千百年来岳阳楼的历史和人文的百字楹联:

“一楼何奇? 杜少陵五言绝唱, 范希文两字关情, 滕子京百废俱兴, 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 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 扬子江北通巫峡, 巴陵山西来爽气, 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 流者, 峙者, 镇者,此中有真意, 问谁领会得来?”

一幅楹联,书写了四位著名的历史人物,还有与岳阳楼有关的四件著名的事:杜甫的诗、范仲淹的文、滕子京的政绩和吕洞宾的轶事,上联点名诗圣、名儒、贤吏、酒仙都在岳阳楼留下了他们的痕迹,下联则介绍了巴陵的名山、大川、雄关和险邑。可见,岳阳楼的故事都在其中了。

由此可见,岳阳楼绝世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姿容,更在于它的风骨;岳阳楼稀世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血肉,更在于它的灵魂,在于它所涵养的思想、道德、情怀。

我登上岳阳楼, 伏在朱漆雕栏上, 望着浩淼无涯的洞庭水, 在日光晖映下闪着耀眼的波光,远处, 群山似一艘停泊在波涛中的巨舰。水上穿梭着轮船木船。不时有水鸟在空中飞过。望着这水这山,我想, 岳阳楼建成干百年来, 咏此楼的作品车载斗量,何以只有范公的《岳阳楼记》成为后人传诵的名篇佳作? 同样是洞庭这山这水,何以只有范公写出“不以物喜, 不以已悲, 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样的精彩句子! 历史老人告诉我们,范仲淹不仅是一个文学家, 更是一个有进步政治抱负的文学家。面对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他忧国忧民, 一再上书给皇帝,提出许多利国利民的建议。即使被贬在外,仍以天下为已任信念如磐。不因为政治上的不得意而附炎趋势,也不因为生活上的不得意而改变初衷。范仲淹为文是范文, 为人为官也是文人中官场中人的典范。

所以我想, 登上岳阳楼的人很多,平庸者登楼, 只为看山水风光;如果是平庸的文人登楼,写出的顶多是咏山咏水的篇什; 只有范老先生是一个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文学大家,才能写出《岳阳楼记》或可以与之相媲美的精彩华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不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呢?

言为心声。范仲淹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是因为他所具有的那种圣贤情怀。他本人确实就是那种把天下人的忧虑放在自己之前,把自己的快乐放在天下人之后的那种人。

当年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范仲淹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为了实现在即的抱负,青年时代的范仲淹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宋代释文莹的《湘山野录》记载:“范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如此者三年。”读书困了,累了,就用冷水洗把脸,继续苦读,直到深夜。为了节约时间,有好几年他睡觉的时候都是不脱衣服的。范仲淹绝对是一个“不忘初心”的人。他做官之后,用自己全部的精力,践行着自己年轻时许下的诺言。“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范仲淹后来官至宰相,是从地方官一步步脚踏实地地干上去的。他曾经在很多地方为官,可以说每做官一任,必定要造福一方,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人民都感念他的德泽,尤其是邠州和庆州的百姓,与归附宋朝的外族人民,都画了他的肖像,给他立生祠纪念。能把这种宽大胸襟, 高尚抱负, 熔炼成为两个千古生辉, 鼓舞人心的典型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义多么伟大, 志趣多么崇高呵! 这既是范仲淹伟大人格的写照, 思想情感的结晶,更成为后代仁人志士用以自勉的格言。范仲淹的一生, 出将入相, 充满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 即使屡遭贬抑, 列入“朋党”仍壮志不衰。他抛家舍业,戌边西陲,击退西夏、契丹的侵略, 保卫了国家的安全。在那"长烟落日孤城闭",不见人影不见树的荒山野岭上, 他也沉吟过"浊酒一杯家万里"的诗句, 道出游子思家之情。而当他想到"燕然未勒归无计", 燕然山上还没有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可以回归家乡还无法预计,便为国之大家在那里餐风饮露度过了半辈子。是啊! “愿得此身长报国, 何须生入玉门关”呢?居官身贵, “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 仅能自充”,“泛爱乐善, 士多出其门下”,“死之日, 四方闻者, 皆为叹息”。突闻范仲淹仙逝之噩耗,西夏甘、凉等地的少数民族羌族,数百人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哭哀伤,且斋戒三天才散去。

范仲淹的为人、为官及道德文章,获得了千古的尊重与崇敬。纪晓岚说他“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古之所谓大儒者,有体有用,不过如此”。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理念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耸立在历史的长河中,展现出了一种超越个人得失、关注天下苍生的博大胸怀。范仲淹在文中描绘的岳阳楼之景,无论是淫雨霏霏时的满目萧然,还是春和景明时的心旷神怡,都不过是为了引出这一伟大的思想。

遥想中国历史,有多少仁人志士用行动来阅读《岳阳楼记》,并在这一精神的感召下,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舍生取义,忘我求仁,义无反顾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修成圣贤。

比如商鞅为变法图强,不顾个人安危;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对楚国的命运和人民的苦难忧心忡忡,虽遭流放,仍心系楚国,忧国忧民,终投江自尽,以死明志;汉代的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受尽磨难,却始终坚守对国家的忠诚,不辱使命。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为了国家的安危,浴血奋战;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在生死关头,坚守气节,舍生取义。林则徐:“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诠释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内涵。

历史上这些光辉的人物,无一不是以国家和民族的忧患为己任, 将国家天下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把“先忧后乐”的高尚品质演绎得无以复加。中国的历史,因为有这些人而闪闪发光,令人尊重。

古人已远逝,国士今犹在!历史长河滚滚而去,当我们的目光触及近现代的中国史,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英杰辈出,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一次次胜利为中国人民打开旧思想、帝国主义的枷锁。他们舍生忘死,他们前仆后继,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倒了下去,可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再站了起来。因为他们的心中装着国家,装着人民,他们时时刻刻奉行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无不是“先忧后乐”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时间已到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岳阳楼和洞庭湖上,整个画面如梦如幻。此时的岳阳楼仿佛被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显得更加神秘而迷人。湖边的渔民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他们的歌声在湖面上回荡,为这片宁静的景色增添了几分生活的气息。

岳阳楼,它不仅仅是一座楼,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文化的传承。《岳阳楼记》也不仅仅是一部文学的经典,在文学的星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更是精神的宝库,不朽的丰碑,而“先忧后乐”的思想则是这部经典的灵魂,是这座丰碑上最璀璨的明珠,它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我带来深刻的触动和无尽的思索。它仿佛一道闪电划破了黑暗的夜空,照亮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与责任。它所传达的,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他让我们懂得的是一种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洞察。它教会我们要有胸怀天下的格局,要有乐观豁达的心态,要有坚守初心的勇气,要有宽广的胸怀,要有高远的志向,要有为天下人谋福祉的担当。封建的文人士大夫尚能有如此博大的胸怀和为政意识,那么如今作为享受国家报酬的公务人员,无论是效仿古人,还是认真履行职责,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宗旨呢?

由此我想起习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引用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习总书记一再指出,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官”都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为官者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心无百姓莫为“官”。他要求党员干部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利益,要想得透、看得淡,自觉打掉心里的小算盘。“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习近平将范仲淹这句名言赋予新的时代意义,那就是为人民着想,把自己的幸福同人民的幸福紧紧连结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将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们为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民的幸福安康而不懈努力。 让我们铭记“先忧后乐”的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篇章。同时我也相信,岳阳楼的魅力将会永远延续下去,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前来瞻仰、感悟。它将继续见证着历史的发展,见证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永不磨灭的璀璨明珠。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