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冬天哈尔滨冰雪旅游火出了圈之后,哈尔滨的旅游可以说一直处于红火之中。这似乎验证了很多人的预言,哈尔滨的旅游将从一季火到四季红。俗话说好:“风水轮流转,今年到我家”,哈尔滨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谷之后,终于迎来了振兴发展的重大机遇。东北振兴,向北开放,一系列的好政策,给哈尔滨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好运。冬季冰雪旅游不经意间的一段小插曲,让哈尔滨成为顶流,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客流,让这个曾经辉煌的城市重拾往日的繁盛,再次成为让国人向往,让世界惊艳的城市。
哈尔滨风光无限,旅游必打卡的地方很多,太阳岛、东北虎林园、极地馆、索菲亚教堂、中华巴洛克、文庙、极乐寺、伏尔加庄园,林林总总,难以一一描述。然而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中央大街及防洪纪念塔。一条百年老街,从南端的经纬街一路向北,到松花江边防洪纪念塔,面包石铺地,一幢幢的历史建筑,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折中主义、新艺术运动以及古典主义等西方建筑风格,一应俱全。走在老街,仿佛走进了建筑艺术博物馆,欣赏凝固音乐,饱览异域风情。时常有花车搭载模特的巡游,让老街活色生香;每年有西餐文化节,让美味挑战我们的味蕾。
走在老街,游客一定在想,这条百年老街,一定有不少的故事,如果把这些故事讲述给游客听,游客们一定听得津津有味。为满足游客的愿望,中央大街新开辟了一处浓缩百年老街历史的打卡地,位于中央大街50号的梅金·肖克百年庭院。这座沉睡百年的庭院一经被打开,便引来蜂拥而至的游客,川流不息的客流“先且(客人)让后且”,一睹百年老街历史,窥探老街当年的风华,娓娓道来老街的往事,扰动游客猎奇的心绪。
走进“肖克庭院”,犹如走进了时空隧道,瞬间穿越到了一百年前,地面铺装的面包石向人们讲述中央大街的历史,一件件老物件让人们置身于百年前的老街。从肖克百年庭院中的“面包石文化馆”墙壁上,我们了解到,1898年,老街开始形成。当初只是一条土路,随后,马迭尔、松浦洋行、万国洋行等建筑物陆续建成。老街初具规模,在1924年开始铺装面包石路面。历时两年,路面铺装完成,老街的名字也从“中国大街”改为“中央大街”,从此拉开了老街繁华的大幕。
庭院四周的墙壁上,用大字书写着“创意设计之都——哈尔滨”,还有“烟囱面包”“万国洋行”等标识,更有俄文的标牌和广告。院子里有几个人物雕塑,有坐在长椅上拉手风琴的乐手,有穿着布拉吉的女孩,显示出这里的异域风情。墙边有几个玻璃小屋,好像是电话亭,又好像是街边的小商亭。人们在过去的时光中缱绻流连,转眼回到了现实。中央大街的变迁是每个老哈尔滨人熟识的记忆,1996年,中央大街改造成为中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被誉为“亚洲第一街”,从此告别了车水马龙,迎来了熙熙攘攘的游人,中央大街不仅是本地人经常光顾的商业街,更是中外游客必到的打卡点。
梅金•肖克百年庭院始建于1910年,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43.89平方米,前后楼均为砖混结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前楼为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建筑,共15个房间;后楼为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建筑,共33个房间。这个院子于1917年正式营业,先后有中华懋业银行、金城银行及大兴公司在此营业办公。许多历史名人曾在这里居住或者暂住。中央大街设计师——俄国人科姆特拉•肖克曾经在这里居住,远近闻名的中央大街面包石诞生于此,为了纪念肖克对中央大街建造所作的贡献,这个院子被称作“肖克庭院”。
面包石铺装的中央大街是肖克先生的杰作,任车辆碾压,行人踩踏,雨水冲刷,风雪侵蚀,历经百年,丝毫无损。在见惯了柏油马路、水泥马路的今天,人们忽然特别地怀念面包石铺装的路面,虽然车辆走在上面有些颠簸,但是行人走在上面却很舒适。历史上,用面包石铺装的路面还有多条,就我所知,道外区的大新街(今友谊东路)、七道街、太古街、头道街等街道都曾经是面包石铺就的路面,后来为了交通方便,用柏油铺装了路面,将面包石掩盖了柏油路面之下。为了发展旅游,人们开始挖掘哈尔滨的历史,在道外区中华巴洛克街区,挖出埋在柏油马路下面的面包石,用这些面包石重新铺装路面,改造成步行街,借面包石给中央大街带来的人气,让面包石在更多的街道发散特有的魅力。
哈尔滨中央大街不仅有面包石铺装的地面,有各种流派的欧陆风格建筑,有松雷、中央商城等大型商场,有俄罗斯特色商品,有蜚声中外的西餐厅,更有会讲故事的梅金·肖克百年庭院。这就是中央大街的魅力所在,如果想深入了解老街的历史,不妨到肖克百年庭院游览一番,一定会感到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