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青山半城花,千里长淮扑面来。

  盱眙就是这样一座依山傍水的小城。山在城中立,水临城边流。山不高但名声响亮,号称天下第一山;水是大淮河,亘古不息东入海。小城居民与山为伍,推窗触翠微,可近听花开果落、鸟翔虫鸣;与水相伴,开门见长淮,远眺晨曦晚霞中的沙鸥飞鸿,还有归舟犁出的碧波微澜。长期以往,小城受山之精华的熏陶,收水之灵气的浸润,小城人身体出入山水,心灵拥抱山水,尽得山水风流,性格自古便兼有山的刚毅沉稳,水的柔美包容。


  一

   让小城人引以为傲的是两千六百年的悠久历史。

  早在春秋中期,那时盱眙还以善道为名,是今江苏境内淮河流域唯一一座城邑,也是吴国北部边境最重要的据点。《左传春秋》记鲁襄公五年(前568),吴王曾以善道为主场,与中原霸主晋国派来的使者举行会盟。前五一二年,阖闾以善道为基地,北上灭徐国钟吾国争霸中原;夫差为保证善道的战略地位,于前四八六年开邗沟以加强联系。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此设置盱眙县,秦末,项梁项羽刘邦拥立熊心为楚怀王,以盱眙为楚王都城。汉代是临淮郡都尉治,晋代为临淮郡治所。隋炀帝在开凿通济渠同时,于都梁山修筑都梁宫,唐时是通济渠入淮节点。南宋与金以淮为界,盱眙成了边境,同时也是宋金对峙第一线,出于防守的需要,南宋于绍兴六年(1136)修筑今盱眙城,资料记载,城墙修筑在半山腰,长27里,其时占据泗州的刘豫政权视盱眙城为“天城”。明初朱元璋将祖陵修筑在淮河西(北)岸,与盱城隔淮相望。清康熙年间泗州被洪泽湖湮没,盱城成为泗州治所近百年。悠久的历史,显赫的名声,尊崇的地位,持续了二千多年。

  悠久的历史中,盱城人山一样的坚毅性格得以彰显,特别是面对外侵之敌时,不畏惧敢抗争的铁血气概彪炳史册。最具代表意义的古今战例俱有。古代战例发生在南北朝,刘宋元嘉年间,臧质与沈璞守盱眙郡城,遭北魏拓跋焘三十万大军围攻,城中守军仅三千,但盱城民众与守城军士同仇敌忾,面对强敌,男人毅然决然走上城头参与守城,女人送饭送水保后勤,众人一心誓与盱城共存亡。奋勇血战一个月,盱城像都梁山一样岿然不动,北魏军遭到重创后无奈退兵撤围,盱眙城得以保存,民众感恩守将臧质,遂以臧质城代称盱眙城。现代战例发生在一九三八年初,日寇侵占盱城,国民政府望风而逃,致使盱城居民仓促间惨遭日寇屠杀,死难同胞超二千人,二十一条街巷被烧毁十七条,全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房屋化为灰烬,姚挹之先生有诗形容“沿街都纵火,无土不同焦”。对日寇野兽行径,盱城人毫不畏惧奋起反抗,邑人王湛葆率先竖起抗日大旗,不惜变卖家产筹集资金,四处招募乡勇民练,自发展开反击日军夺回盱城的战斗,陷日寇于盱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日寇被击毙击伤多人,旬日后便仓惶逃离盱城。

  血与火的长期洗礼,小城青山般屹立,小城人浩气永存。


  二

  为小城人津津乐道的是小城文脉绵长。

  唐宋以来,小城是文人骚客垂青的地方,因而留下无数诗词歌赋。首航通济渠的杨广,率先留下“淮甸未分色,泱莽共晨晖”诗句,应该是他一早离开都梁宫,航行在淮河上的感慨,“潮鱼时跃浪,沙禽鸣欲飞”则是其所见物象。

  有唐一朝,来往经过盱眙城的诗人络绎不绝。虞世南也是一早乘船入淮,因而写下“良晨喜利涉,解缆入淮浔。”王珪因雪阻航,如实记下“淮上惊波欲去难,更逢春雪下云端。”骆宾王见到古盱眙城遗迹,想起当年楚怀王曾建都于此,不由地发思古之幽情:“徙帝留余地,封王表旧城。”常建初冬时晚泊盱眙,观察到“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张籍则记下盱眙“城边鱼市人早行,水烟漠漠多棹声。”白居易对淮有一问一叹,问“何事长淮水,东流亦不闲?”叹“淮水东南阔,无风渡亦难。”还有韩愈、李绅、陆龟蒙、元稹、温庭筠、皮日休等等,他们共同组成唐朝诗人天团,为盱眙摇旗呐喊,助盱眙名闻遐迩。

  相对于唐诗,宋诗(词)多了几分对盱眙景色的溢美赞颂。梅尧臣一见淮山就面露喜色:“朝来汴口望,喜见淮上山。”因而有乐不思蜀的感觉:“南归不厌远,况在水云间。”欧阳修赞美雍园(位于今涧沟渡)“苍云蔽天竹色净,暖日扑地花气繁。”王安石写景:“黄尘欲碍龟山出,白浪空分汴水来。”苏舜钦抒情:“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秦观小中见大:“林稍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张耒登高望远:“汴淮水阔浮山小,城郭霜晴宝塔高。”这些名家名句在如今盱眙,许多人都能朗朗上口,还有司马光、曾巩、苏辙、黄庭坚、贺铸、晁补之等等,他们的诗作,相较于唐诗丝毫不遑多让,同样为盱眙增光添辉,提振盱眙名声。


  三

  最为小城人推崇的是苏轼和米芾。

  苏轼一生十多次经过盱眙,留下近五十首诗作,最脍炙人口的当属那首写于元丰七年年底的《行香子》,苏轼在泗州太守陪同下,游玩南山(都梁山),“共寻春,飞步孱颜”,登上山顶,白云摩肩接踵,天地之间我为峰,苏轼豪迈之气充盈,把酒言欢间,抬眼北望,那里天高野阔,淮甸森森,归去时,孤鸿舞残阳,美景不胜收。随后几天,苏轼又多次登临南山,佳作频出:“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十里清淮上,长堤转雪龙”;“偶遇樵父采都梁,竹屋松扉试乞浆”,“照汴玉峰明佛刹,隔淮云海暗人家”;还有写雍秀才的促织、蝎虎、蜗牛等八首。就北宋诗人吟咏盱眙来说,苏轼的诗作之多无人能出其右,可知苏轼对盱眙的感情深厚,名声能与其比肩的只有另一位书家诗人米芾了。

  米芾钟情于盱眙山水,一生酷爱书法,尤其痴情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的兰亭序,一次偶然在都梁山中杜宝臣家,见到唐人临摹本兰亭序,认为是平生仅见最接近真迹的版本,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带领儿子临摹数日后,请工匠刻本而归。为了感激都梁山,米芾将出现天下第一行书法帖《兰亭序》的都梁山命名为天下第一山,并亲笔题写“第一山”三个大字,同时作《题泗州南山石壁曰第一山》七绝一首,一起赠予杜宝臣留作纪念。《题泗州南山石壁曰第一山》后人改为《第一山怀古》,为盱眙十景诗之首,都梁山或南山自此改称第一山。随后米芾又为盱城其他九个景点写诗,加上《第一山怀古》合称“十景诗”。因第一山名头太大,诱惑力也足够大,有传闻后来有人邀请米芾再题第一山,但皆遭拒绝,因而引得一众名山古刹纷纷来盱眙临摹第一山三个大字,回去刻碑树在山门前,盱眙人心胸宽广,愿意与众分享,一时传为佳话。

  苏轼发其藻,米芾扬其辉。如果说苏轼的诗词是清泉穿岩流云出岙,那么米芾的书法可称之为雨叩樯帆风动劲草。在苏米眼中,满目盱山皆妩媚,与第一山更是相对两不厌。盱城遇到苏米是幸运的,苏米也绝不辜负盱城,二人合力,将盱眙及第一山名声推向高峰。


  四

  小城也曾见证过南宋朝的耻辱。

  南宋时国家分裂,盱眙成为边关重镇,同时也是宋金通关之地,因而见证了民族遭受的太多耻辱。南来北往的官吏使者,到盱眙必登第一山并留下诗作,诗风为之一变,大多以忧国抒怀为主。李纲在淮上感愤道:“关河自昔称天府,淮海于今作战场。”陆游感叹“淮浦鳞鳞浸碧天,即今谁料作穷边。”杨万里质问道“长淮咫尺分南北,泪湿秋风却怨谁?”为何“白沟旧在鸿沟外,易水今移淮水前?”戴复古提醒世人“难禁满目中原泪,莫上都梁第一山。”路德章自嘲说“渐进中原语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郑汝谐怒斥题刻第一山的主和派“燕山有石无人勒,却向都梁记姓名。”蔡戡直白“自古东南第一山,于今无异玉门关。”朱继芳登上第一山,手扶着栏杆道:“说与南人未必听,神州只在阑干北。”

  张绍文在《酹江月》中有“问神京何在,淮山隐隐。”王该在《满江红》也发问“第一山头,黯然望,平芜烟渚。多少恨,关河未复,幽燕何处?”张釜在《行香子》中,直指“杏花岩、玻璃井、第一山”是“白沟河、鸡林塞、玉门关”。

  曾几何时,盱眙第一山竟成了南宋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家仇国恨和抵御外侮收复中原的呐喊声在第一山震荡,在盱眙城回响,在盱眙大地弥漫,身临其境的盱眙人,早已浸入骨髓融入血液。就在南宋灭亡百年后,盱眙大地上终于孕育出元朝掘墓人。


  五

  小城正在改革中觉醒,开放中崛起。

  明清以来,盱城屡遭兵燹,人们流离失所,生活悲惨。至新中国成立时,盱城人口不足八千,城区建筑面积仅五万余平米,公共事业建筑几近于零,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城。但这不妨碍小城人奋发图强再竞风流,至少传承千年敢于拼搏的精神没有丢失,骨子里崇文尚武的基因还在。我见青山多刚毅,青山给我多鼓励。小城人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凭借淮水般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的意志,发挥聪明才智,进入商品经济大潮中搏风打浪。正所谓风流只能被打断,从不会停止。

  发展工业。大手笔建成占地二十四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如今已是江苏盱眙经济开发区。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开票销售一百五十五亿元,入库税收八点一七亿元,在淮安市六家同类开发区中名列第三,在苏北五市四十家同级开发区中列第十七,在全省八十三家省级开发区中排名第三十二。

  创建龙虾特色产业。流金淌银的大淮河或然意识到,该为屹立淮边千年的盱眙做点回报,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向盱眙推送来小龙虾,盱城人没有辜负所傍之水的眷顾,他们以山上盛产的数十种中药材,创造性地给全国人民烹制出一道香味四溢、普通人十分喜爱、美食家疯狂追捧、老饕们欲罢不能的十三香龙虾大餐。随着龙虾节庆的推动,“红色风暴”席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还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小龙虾做出大文章,2018年的数据表明,龙虾产业创造经济产值达一百四十个亿人民币,其中养殖业超过四十亿,调料加工暨龙虾加工出口二十多亿,餐饮服务业高达七十亿,权威部门测算盱眙龙虾品牌价值一百七十亿元,在中国区域品牌榜上位居水产类第一名。

  城市建设。1987年盱城规划问世,其中城市规划面积达二十四平方公里。看似超前的规划很快就跟不上发展的步伐,随后不得不几次调整,本世纪初,城区规划确定,其中人口规模规划为二十八万人,城区规划建成区用地增加到三十三平方公里。1993年,盱城所依的第一山也给盱城人带来福音,经国家林业部批准,盱眙成立“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范围包括第一山周围的十座山峰,面积一千四百公顷。这足以让每一个盱城人感到自豪,毕竟他们生活在国家森林公园中。

  如以公元前五百六十八年为信史记载盱城元年,那么今年盱城已二千五百九十二岁。历史似一卷悠长的画卷,将盱城过往岁月,包括曾经扬眉吐气的悠久历史,以及磕磕绊绊艰难跋涉的痕迹,均毫无保留地展现给后人。而青山依旧如黛,几朵白云飘过,留下诗意无限;那淮水仍脚步匆匆,在飞鸟追逐下,一路低吟浅唱。星移斗转,物是人非,曾经的辉煌已是历史,未来的风流靠今天的我们去创造,相信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新一辈盱城人,勇立潮头竞风流,一定能够不愧青山,不愧淮水,不愧先人,不愧历史。


(本文发表于2024年7月2日《盱眙日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