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外公外婆带我去了都江堰。看到了都江堰,听到了与都江堰有关的一个个数字,我的脑子直打转。我觉得,数字很有说服力。

  其一,都江堰,世界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古代水利设施,是一座“活着的水利博物馆”;其二,都江堰既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世界自然遗产;其三,都江堰建成至今,已经持续运行2280年;其四,这个水利设施解决了四川盆地1130万余亩农田的灌溉;工程中采用了“四六分水”“二八分沙”的科学原理。有了都江堰,才有现在的“天府之国。”

  走进都江堰,远远的就能看见从山里下来的岷江,这里有丰富的水源从高原雪山而来。在古代,雨季时,洪水成灾;干旱时,无水可用,为了解决这个事,聪明的李冰父子,带领大家用双手创造出了这个奇迹。

  岷江下来的水常常是很凶猛的,古人在这里设计了一个半月形鱼嘴。原先,鱼嘴是用竹笼装卵石垒砌,现在用混凝土浇铸,很坚固。鱼嘴将岷江的水一分为二,分开后的水流就变缓了,这就是外江和内江。主流进入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夏秋季水位高时,内外江进水的比例会发生变化。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古人的智慧了不得,利用这里的地形,完美地解决了不同季节的用水和防涝问题。

  内江下一点的地方有一座山叫玉垒山,为了出水方便,把一座山分成两半,成为千年奇迹,也就是现在可以看见的宝瓶口。我亲眼目睹了这一伟大工程。这里山全是很硬的石头。古代人用火烧水浇的方法将石头粉碎,然后,用肩扛担挑将碎石掉,形成现在见到的样子。 

  这里还有一个叫飞沙堰的泄洪道,就是雨季排水用的地方。 因为,洪水期,从岷江下来的沙石太多会堵塞河道,古人设计一个丁坝,利用水流将沙石冲掉,清理河道,排沙功能相当了得,直径近2米的卵石均能通过飞沙堰排入岷江正流,这样就保证了进入宝瓶口的水流夹砂石量相对较少,不会堵塞宝瓶口,这就是“二八分沙。”

  都江堰还有一个看护“三字经”,“深淘滩,高筑岸,疏与堵,要全面;险工段、双防线;前有失,后不乱;堤夯实,坡改缓;基挖够,漕填满;石砌牢,脚放坦;勤养护,常看管”,水利工程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后人保护好是责任,利用好是造福。

  暑假期间,都江堰的游客很多,大家看到后都会有一种惊叹的感觉,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能力确实了不起,许多游客竖起大姆指,站在写有“都江堰”的三个大字的石碑前拍照留念。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