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呼鸣的自传——《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在银河悦读中文网和银河悦读公众号连载后,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往往是这期刚发表,读者就盼望着看到下期。呼鸣的自传为何能有这样吸引力?也许就在于呼鸣平凡的人生中呈现出的传奇。

  

一、呼鸣的人生坚韧不拔,锲而不舍

呼鸣人生经历的最鲜明特点就是八个字:“坚韧不拔,锲而不舍。”而这“八个字”背后,用“五句话”可以形象地体现出来。

——身上有军人的性格。呼鸣人生经历最刻骨铭心的烙印就是军旅生涯。她出身于军人家庭,父母是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参加八路军、志愿军的老兵,她的生命中有着军人的基因,流淌着人民军队的血脉,她是在军营中长大的,15岁就参军入伍,军旅生涯长达19年。

在部队呼鸣历任广播员、图书管理员、电影放映员、外科护士、俱乐部主任、文化干事、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特技美术设计师。呼鸣的少年和青年都是在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度过的,军营培养出了她军人的情怀、军人的品德、军人的刚毅,敢作敢为,敢想敢干,自信担当,不畏艰难困苦,坚韧不拔,巾帼不忘须眉。她的绘画作品大都是军旅题材,反映是部队生活。这种军人的性格,伴随着她成长的道路,成就她的人生梦想。

2011年呼鸣在北京工作室

呼鸣曾感慨地说:“1989年出国,我的中国胃寻觅着食堂饭,洋画片儿拉走了每一天,一拉又是三十年。国外的那段日子里我满脑子想的都是家乡的红砖楼、绿军装、女兵的强壮肌肉、食堂的大馅饺子和战友情。我像一个走失散的人,沿着画布一笔笔地又找回了属于自己的心思,常悦在无中生有中。”

 “因为15岁参军,在革命的大熔炉里,冶炼了近二十年。出炉后成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士。至今,在新西兰画室、在澳大利亚悉尼的袋鼠谷山的画室,最常做的梦还是在军队里,那些食堂排队打饭、紧急集合、抢救烧伤病人的场面。梦醒后,顿生尚在人间的喜悦。六十多个春秋,只要一转身,注视着我的,还是那些恒定的目光,她们是我一生的战友”。呼鸣如是说。

桀骜不驯的性格,不服输的性格,另辟蹊径的性格,忍得住寂寞,孤军奋战的性格,一直伴随着呼鸣的人生,伴随着她的绘画事业。

——心中有不灭的灯塔。心中有灯塔,前进才有方向;胸中有梦想,奋斗才有动力。呼鸣从小就有一个理想“当画家”。儿童时期的梦想,少年时期坚持着,青年时期坚持着,如今快进入古稀之年还坚持着,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对于心中的灯塔,呼鸣始终不渝地守望着,锲而不舍地追寻着,无怨无悔地坚持着。正像呼鸣对我所言:“我走过的道路,我的生活方式就是减法,最后只剩下我和画画儿这事了!”此话何意?笔者理解为:“我在画就在,我生画就生。其实我不在了,画也在。”呼鸣已经把一幅幅名画作品留在了中外艺术殿堂,被中外美术馆所收藏,不就是永远留在了人间吗?

呼鸣一路走来,失去的东西很多,抛弃的东西很多,但驰骋在画家艺术殿堂的人生理想还在,心中的灯塔始终没有熄灭,而且将照耀她的一生。

——画笔有不懈的追求。呼鸣几乎每天都离不开画笔,画笔从幼儿园就开始画、小学画、初中画、当兵后还画,办黑板报、画幻灯片,后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画布景,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画室画,从国内画到国外,再从国外画到国内,每天都不离画笔,以画画儿为生,画画儿就是她的人生,画画儿就是她的灵魂,一天不画画儿,就好像丢了魂。

2008年,呼鸣发现自己患上了癌症,已经是四期晚期。在悉尼她进行放疗、化疗、靶向治疗。治疗刚结束,德国爱沙芬堡有个重要的展览,她撑着微弱的身体坚持前去参加了开幕式。癌症治疗恢复期,她走到画室开始了她很久之前构思的一幅長卷《新八十七神仙卷——呼鸣向大师致敬》。拿起笔只画了不到半个小时就满头大汗了,开始是站着画,后来坐着画,再后来干脆躺在地上睡着了。就这样,她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先去画室工作,从每天画一两个小时到五六个小时,后来终于恢复到能画八个多小时了,用了整整两年时间把这幅16米长的画完成了。

呼鸣当时考虑即使知道明天要离开这个世界,今天还是要举起画笔。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到如今呼鸣已经画了一个甲子年,创作了上百幅原创油画,如果把儿时到不惑之年的绘画草图加起来,达到几千余幅。她的作品已经享誉国内外,一幅幅美术作品和中外绘画艺术大展,见证了呼鸣在绘画艺术领域从不懈怠,从不满足,生命不止,创作不息。

呼鸣油画《集合》

——人生有大胆的舍得。人生有舍才有得,但许多人总想得,不想舍,特别是在千辛万苦得到的利益,更舍不得丢弃。但呼鸣有自己的舍得观。呼鸣入伍19年终于在八一厂干得顺风顺水,从事自己喜爱的美术专业,出色地完成电影《火烧圆明园》《血战台儿庄》《坚守高云山》《八女投江》《破袭战》美术设计任务,还有《辽沈战役》的前期美工工作,更让人惊叹的是她额外创作发表了电影文学剧本《白日梦》。

放弃这些,意味着19年的奋斗归零,意味放弃衣食无忧的待遇,意味放弃受人尊重的军队干部身份,意味着失业,意味在陌生国度无依无靠,意味着进入了社会的最底层,意味着孤苦伶仃重新创业。

然而,因为新西兰、澳大利亚有更好的美术创作平台,有更好的美术创作环境,有更好的中外美术交流机遇,离呼鸣幼时的画家梦更近了。于是,呼鸣为了当画家的理想,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在国内的一切的优厚待遇,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到新西兰从头开始,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绝路逢生。在新西兰、在澳大利亚的30多年间,她在新西兰的东方市场靠租摊位,为路人画肖像谋生;后来在奥克兰迪斯尼卡通公司画动漫;在澳大利亚《东华时报》当美编,还负责编辑八个副刊版面。每一段生活的艰难期都没有使她改变要画画儿,要创作的理想。在熬过了艰难期,衣食基本无忧后,她又全身心地投入了美术创作。

身上有军人的性格、心中有不灭的灯塔、画笔有不懈的追求、人生有大胆的舍得,成就了呼鸣从平凡中打造出辉煌的人生。 

呼鸣油画《新八十七神仙卷一一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二、呼鸣的自传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呼鸣不是作家,文字创作不是她的特长,她的散文式自传《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中没有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事迹,却能引人入胜,唤起读者的悦读兴趣,这是因为真实、朴实、曲折、善良、自嘲,以及女兵特殊经历让呼鸣的自传,给人以一种清新、透彻、跌宕、迷人的感受。

——真实,透明得一眼到底。呼鸣的自传之所以备受读者青睐,就是真实,好像一潭清澈的湖水一眼就可以看到底。心里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就怎么写。

呼鸣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当时的心理状态,思想深层次想法,或喜或忧,或对或错,或春风得意,或痛苦沮丧,甚至灵魂深处的隐私都大胆曝光,实话实说,哪怕是人生的“走麦城”也毫不掩饰。

——朴实,通篇都是家常话。呼鸣自传娓娓道来一个女兵的成长经历,都是凡人小事,说的都是家常话,语言朴实形象,故事动人心弦,没有咬文嚼字,故弄玄虚,用大众都能看懂的语言,普通人大都经历过的人生,来讲述自己的故事,使人们产生共鸣,这也是呼鸣自传中的凡人小事,也受读者欢迎的原因。呼鸣描绘的新兵实弹射击和投弹的场面,虽然平铺直叙,但却惊心动魄,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描述,大白话的展现,加上军营生活、训练的惊险情节,尽管平平常常,但普通人都能看得懂,看得明白,从呼鸣人生点点滴滴的小事中,看着她如何一步步走向人生的辉煌。

呼鸣油画《新八十七神仙卷一一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局部

——曲折,平凡中闪烁辉煌。呼鸣自传就是一个15岁的普通少女在人民军队成长的经历;就是一个幼时就有画家梦的儿童历经坎坷成为著名画家的传奇;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经过六七十年代“文革”时期岁月那代人的人生经历。呼鸣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又一个曲折的经历,展现她的蹉跎岁月,反映她人生的各个阶段,反映她对军旅情怀的还念,反映她对美术事业的不懈追求,反映她对人生的态度,留下了那个时代的深深烙印。

而读者,特别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读者在悦读呼鸣自传时,可以通过呼鸣的经历联想到自己的人生,自己经过的那个年代,而产生共鸣。即使是后来的年轻读者也能从呼鸣自传中获得许多人生奋斗的成功之道。

——善良,心底闪烁人性的光芒。对待弱小者的态度,决定你的善良程度;对待他人生命的态度,决定你的人性光芒;对待素不相识人的态度,决定你的品德高度。与其说是呼鸣救死扶伤,不如说是呼鸣心底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虽然呼鸣从事护士工作的时间非常有限,但善良的本性却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熠熠生辉。她对待无人关注的弱小生命的态度令人动容,她关怀严重烧伤儿童的故事,更是催人泪下。那些在她看来极为平常的工作经历,折射出呼鸣发自内心的善良和她心底闪烁的人性光芒,这也是呼鸣自传让读者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自嘲,接地气没有高大上。读者讨厌那种自吹自擂、文过饰非、哗众取宠,甚至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自传。呼鸣恰恰相反,她的自传不仅没有吹嘘自己、拔高自己,反而对自己进行自嘲,对自己的走过的弯路、犯下的错误进行反思。呼鸣在自传中对自己的自嘲比比皆是,司空见惯,这些自嘲的情节被呼鸣描绘得活灵活现,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呼鸣油画《新八十七神仙卷一一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局部

自嘲是因为有着豁达的人生,是一种胸怀,是自知之明,也是一种幽默,而且这种幽默在呼鸣的美术作品中有着生动的体现。读者看到呼鸣自传中的这些自嘲往往开怀大笑,觉得呼鸣自嘲得可爱、可贵,甚至可敬,因为很少有人写自传这样“丑化”自己,但这也是读者喜爱呼鸣自传的重要原因之一。

——女兵,带有先天的优势。军营是保密的,女兵的生活更是神秘莫测。呼鸣自传写的是女兵的世界,她自己就是女兵,自传中涉及到的人物95%是女兵,她把女兵在军营中的奋斗、理想追求、情感生活以及喜怒哀乐,通过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动人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读者,为神秘的女兵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口,让人们通过美丽朴实的文字和一幅幅反映女兵生活的油画一睹当代女兵的风采。

呼鸣自传受读者欢迎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她从平凡中走向了人生的辉煌。倘若呼鸣永远都是那个出黑板报、画幻灯片的女兵,她的自传也不会引起读者的兴趣,而呼鸣成长为著名画家,这样的人生巨大反差,才使人们对她的成长经历充满了好奇,有一睹为快的感觉。

在新西兰、澳大利亚从零开始的奋斗经历,那一段曲折的人生,也是读者好奇的,她放弃了一切国内的优厚条件,是如何“东山再起”的,自传中都有明确的交代。

由于真实、由于朴实、由于曲折、由于善良、由于自嘲、由于是女兵、由于从平凡走向了辉煌,才使得《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耐人寻味,好评如潮。

 呼鸣油画《在备战的日子》


三、呼鸣的油画另辟蹊径,独树一帜

呼鸣一生的理想就是当一名好画家,她的人生经历离不开画画儿,她的自传基本上都谈的是画画儿的成长史。在百度上搜索呼鸣,会显示这样的介绍:中国当代前瞻型艺术家,旅澳画家,心念中国味儿。

呼鸣,1955年出生于北京。1970到1989年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役。1979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1983年毕业。1989年,移居新西兰,在新西兰奥克兰市建立开放式画室,并开始油画创作。1999年移居澳大利亚悉尼。如今,她重返北京举办个人展览,她的作品主要在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德国展出。

呼鸣油画,与其说是女性艺术家在寻找艺术个性,勿宁说是从容地走出了自我,从自身的性别意识中苏醒过来,轰轰烈烈地闯出了一片新天地,独辟蹊径地把笔下的女人塑造成了一群具有健碩的肌肉,率真而随意的时代新女性。目前呼鸣油画的精品已创作出上百幅,流传到中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受到中外美术界专家普遍的认可和美术爱好者、收藏家的青睐。

——呼鸣油画的军旅情怀。呼鸣油画主要反映的是昔日的军旅生活,其它题材也大都是中国的风土人情,军旅油画作品占50%,大多数是反映女兵的军营生活。近20年的军旅生涯,让她的懵懂、青涩、成熟都在部队里度过,军旅生涯的点点滴滴使她难已忘怀。

呼鸣油画《立正》

记忆中的无数原点在她的心源深处充盈着,深厚的艺术功底使她的《透明军装的女兵系列》油画得以面世。这个《透明军装的女兵系列》作品共有30多幅,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了中国女兵的军营生活。从呼鸣的透明军装系列油画中,人们领略了中国女兵的英勇、健美、丰滿、俊俏,柔情、肌肉健硕、目光清纯和军营独有的浪漫主义色彩。

——呼鸣油画的成就。盘点她在绘画上的主要艺术成就,早期有国画《试讲》入选北京军区战士业余美术作品展;年画《春夏秋冬》入选北京市业余美术优秀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国画《天池借月》入选“全国第一届青年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国画《天池借月》入选“天津市第一届青年美术作品展”,并被天津博物馆收藏。

——在国外获得的主要美术成就:呼鸣油画作品先后参加了新西兰奥克兰“东方太平洋艺术联展”、澳大利亚悉尼249画廊“呼鸣个人油画展”、新加坡“当代亚洲博览会油画展”、德国柏林“Soho艺术博览会”等多国的13次画展。

呼鸣成名后在国内的主要美术成就:作品参加了“中国俄罗斯女画家联展”(中国国家博物馆)、“呼鸣个人油画展”798仁画廊(中国北京)、“天地同辉一风筝藏品展”(中国美术馆)、“呼鸣向大师致敬个展”今日美术馆、“满园春色关不住——呼鸣油画展”(中国济南市美术馆)等10次画展。

——呼鸣油画的艺术特点。对于呼鸣油画艺术的特点可以从中外美术家、评论家的评论中找到答案:

呼鸣油画《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彩》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湖南美术家协会名誉副主席邓平祥评价:“鸣的油画,是中国式的油画。无论是技法和创作风格都无法复制。是近年来油画中少見的一种创新。在她的画中都是阳光灿烂下的灵魂和躯体,没有病态的伸吟和惆怅,呼鸣向往的是对女性精神状态的终极关怀。”

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评论:“呼鸣是一个不易被解读和概括的艺术家,二十年的军旅生涯,半生的创作经历和海外生活,使呼鸣的作品糅合了多种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元素,她笔下的中国女性蕴含着一种原始的生命力量。而透过一系列打破时空和语境的组合与拼接,将我们自以为熟知的人、事、物进行了一次陌生化的再呈现。”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女性文化艺术学社》社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报》主任编辑陶咏白评价:“呼鸣的艺术是建国以来非常少见的从女性的角度完美地把人性与女性贯注于作品之中,并且共生的自由境界。在中国女性艺术家中,呼鸣的作品是有其独特的的,不可替代的位置。闪耀着‘后女性主义’的光芒,呼鸣刻划的女人是新中国的劳动妇女。她们决不是依附男性的弱势群,而是具有新世纪的‘社会性别’的独立自主半边天。”

呼鸣近照

John McDonald(《悉尼晨报》艺术栏目特约评论家,亚洲当代艺术专家,并担任国际间重要艺术展览的策展人)对呼鸣的作品作出了这样评价:“呼鸣的作品是中国式的传统象征主义。她对中国艺术的掌握,通晓豁达。执着追求的是毎幅作品中的理想美感,她从不迎合世俗中的所谓高雅和粗劣的标准。那么在当代这个充斥着抄袭和克隆的艺术世界里,我们应该为她的创意,为她的不竭的想象力心存感激。”

总之,呼鸣的油画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取得这些成就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不懈追求,不懈奋斗,不懈探索,历经含辛茹苦,卧薪尝胆,甜酸苦辣,是十分不易的。

回眸60多年的人生,呼鸣说她是幸福的,因为她的职业正好是她从小到大对绘画这件事的兴趣和酷爱。她是幸运的,60多年中她有着难忘的军旅岁月,在她命运的关键时刻遇到的朋友,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是她的贵人,都助力她完成画家的梦想。这些都是她颇感欣慰的。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